重现明清建筑风格的石泉古街
2024/9/19 来源:不详平静之秋中国风-来自酷狗音乐03:26来自白浪情
作者:王新民
石泉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安康市西北部,东南与汉阴县接壤,西南西与西康县毗连,西北与洋县、佛坪县交界,北与宁陕县相邻,区域面积平方千米,县辖11个镇,户籍人口18万人。
石泉县的历史,源自旧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夏商时期,属古庸国。春秋时期,属巴国。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秦国。汉高帝九年始至安阳县。西魏废帝元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石泉县因此而得名。
石泉县自古就是陕西南部山区的一个交通驿站、水旱码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石泉古城,位于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始建于汉代,扩建于明清,距今已经有年的历史,曾是石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
古城内的明清老街里,有着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东西城门、禹王宫、江西会馆、关帝庙、古县衙、古戏院,还有曲径通幽、古朴幽静的古巷道、古院落、古民居。这里城水相依,融巴山之俊秀,集汉水之大成,汉水与古城相连、相映,见证着古城灿烂的历史文化。
石泉老街,位于石泉县城南部,全长米,历史上曾经是商贾云集、繁荣富裕的商贸一条街。
石泉的知县大多清正廉洁,且重视文化传承。清康熙年间,知县潘瑞琪奇重建老街时,首先修复的就是文庙和武庙。道光二十四年,知县慕维城再修老街,在东门建魁星楼三层,希望石泉人才辈出。正是因为历任知县对文化的重视,让石泉的淳朴民风中,有了一份诗书的雅致。
随着县城规模扩大和城市中心北移,老街低矮的房屋结构,陈旧的木板门面房和落后的排污设施,满足不了现代人追求宽敞舒适、清洁卫生的生活要求,老城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石泉县城老街及东、西城门楼,经过年至年的修复,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石泉老街按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的原则,利用仿古建筑的修复手法,较好的恢复了原貌,使其成为一条仿古商业休闲步行街。修复后的老街古朴幽静,沿街是统一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飞檐吊角的门面小楼,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点,与东西城门、禹王宫等古建筑相映交辉,浑然一体。
为促进古街商贸繁荣,石泉县制定了优惠政策,目前已经有数十家个体经营户落户老街,从事餐饮、茶馆、文化娱乐,小百货零售、土特产销售及旅馆经营等。
这座小楼门头上的几个字,是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食堂便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国营一食堂”内部已恢复为餐厅,由当地一位退伍军人承包,经营石泉特色美食石锅鱼。
石泉县衙建于明洪武二年,其后多次重修,如今保留下来的是典型清代衙门的布局。
石泉县衙大门外的衙役身后,竖立着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
大南门巷。
小南门巷。
肖家巷。
泗王庙巷。
戴家巷。
校场坝巷。
毛家巷。
黉学巷,意为通往学校的巷子。黉学,是古代官学的意思,亦是文庙的别称,它是“庙学合一”制度的产物,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古时候,黉学巷的对面就是文庙所在地。
安康市历史建筑老法庭旧址。
禹王宫,始建于唐代,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修建的。鼎盛时期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房屋近百间。现存留下来的仅仅是祭祀大殿的部分,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瞻硬山顶砖木结构,内供奉有大禹雕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会馆,建于乾隆癸卯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它由在石泉的江西籍商人所设立,随着明朝时期石泉商业经济的繁盛应运而生。现存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即武庙,具体建筑年代不详。现仅存大殿一座,前厅为关帝庙,殿内供奉关公,后厅是观音阁。关帝庙在历代香火鼎盛,是古城人民祈福祭祀之所。
古戏楼,曾是“汉调二黄“的演出场所,“汉调二黄”是汉江流域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剧种,是陕西的第二大剧种和京剧的声腔起源,在明、清时期已广泛流传在石泉民间,是石泉地方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城门洞里磨得锃亮的石礅。
老街东门上的“远瞩金州”四个大字。
清代的石泉老街及城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泉老街已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街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街区)。
年3月16日拍摄于安康石泉老街,4月11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
编辑:方迎欣毛秘《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