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武帝刘裕义熙北
2023/11/28 来源:不详刘裕灭南燕后,原本准备“留镇下邳,经营司(州治在今洛阳东北)、雍(州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紧接着就西击后秦的,后因国内情况变化,不得不推迟了七年。
自晋安帝义熙六年至十一年(公元年至年),刘裕先后镇压了卢循、徐道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荆州刺史刘毅及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等反对势力;派朱龄石领兵入蜀讨平了据益州的谯纵。
之后,刘裕又击败了荆州刺史、东晋宗室司马休之于江陵、襄阳,休之奔长安投降后秦。这样,东晋恢复了对黄河以南的山东、豫南、鄂北及巴、蜀的统治,实力进一步增强,政局稳定。
当时东晋所处形势稳定国内之后,刘裕又遣使结好北凉沮渠蒙逊,蒙逊上表说:“闻车骑将军裕欲清中原,愿为右翼,驱逐戎虏。”同时,东晋对北魏也保持着守境相安的状态。这样,就为发兵灭秦准备了外部条件。
这时的后秦,姚兴死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年),其子姚泓继位,姚兴其余诸子姚弼、姚愔、姚耕儿争夺帝位,国内发生内乱。
北方大夏赫连勃勃、西方西秦王炽磐、西南氐王杨盛不断入侵,后秦处境困难。北魏虽已与后秦结为姻亲,但此时内忧外患,亦无力援外。
当时,北魏的拓跋珪于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年)被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又杀其弟拓跋绍即帝位;北方柔然不断入侵,国内诸胡不断起兵反魏;魏又连年霜旱,云、代之民多饿死。
后秦与东晋的对峙线大体上在东起梁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南)、谯郡(郡治在今安徽毫县)、新蔡(郡治在今河南新蔡)、襄城(郡治在今河南襄城)、上洛(郡治在今陕西商县)、汉中(郡治在今陕西汉中),西至武兴(今甘肃略阳)之线。
刘裕的战略进攻计划,第一步以洛阳为进攻目标,并打通由淮、汴入河,及由淮、泗入河的水路,以保障大军及辎重沿水路西进;第二步,夺取关中灭掉后秦。
刘裕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年)八月,刘裕以其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刘穆之为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以徐羡之为副,总摄内外,代行自己职权;以左将军朱龄石统禁军,以徐州刺史刘怀慎守卫京师。其进攻部署如下:
——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锋诸军,开巨野泽入黄河;
——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孜率水军出石门(汴水经浪荡渠入黄河处,在今河南荥阳北),自汴入河;
——龙骧将军王镇恶(王猛之子,为刘裕所器重)、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军自淮淝(指寿阳地区)向许(昌)洛(阳);
——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向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以上各路会攻洛阳。
另派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趋武关,以牵制关中秦军。
刘裕自率水军劲旅屯兵彭城,待水路开放后,沿黄河西进,会同前锋诸军并力攻取关中。刘裕告诫前锋各军:“若克洛阳,须大军至,未可轻前。”
刘裕这一部署,即以强有力的水陆军组成先锋各军,会攻洛阳;自率水军劲旅屯彭城、在后跟进是恰当的。
洛阳是前秦关东要点,但非根本,在西有大夏、西秦两面作战的条件下,后秦不可能倾全力来洛阳与晋军决战,前锋各军有力量攻占洛阳。
晋军以彭城、寿阳为主要后方,沿水路进军,以发挥水军的作用并补充军食;交界地带,水路不修,开放沿途要点并加以疏浚需要时间,轻舟先发、重舟后继,可免沿途停滞而浪费体力。
刘裕攻灭后秦示意图同时,由于北魏态度不明,刘裕将后军控制在彭城,可起监视魏军行动和掩护后方的作用。但入关与秦军决战则必须等大军到达,全力以赴。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年),刘裕率后续劲旅自建康出发,九月到达彭城。
前锋各军进展顺利。王镇恶、檀道济军所向皆捷。秦将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北)降王镇恶,秦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丘)降檀道济。
檀道济攻占新蔡(今河南新蔡),斩太守董遵,进克许昌,俘颍川(治许昌)太守姚桓及大将杨业。沈林子、刘遵孜由汴入河,攻占仓垣(今河南开封北),秦兖州刺史韦华降。
王仲德军开通巨野泽进入黄河,溯河而上。北魏在黄河南岸的唯一据点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守将兖州刺史尉建城逃走,被王仲德占领。于是魏、晋之间发生纠纷。
魏主拓跋嗣派长孙建、公孙表自河内(今河南沁阳)趋枋头(今河南滑县西),斩尉建,质问晋军为何犯境。王种德回答:晋军“自河入洛”是去“清扫山陵”(去清扫晋室祖宗的坟墓),“于魏,晋之好无废也”。
拓跋嗣又派叔孙建质问刘裕,刘裕答曰:“洛阳,晋之旧都,而羌(指后秦)据之;晋欲修复山陵久矣。……今晋将伐之,欲假道于魏,非敢为不利也。”
刘裕戒备充分,措辞恰当,既达到了通过黄河的目的,又避免了与北魏开衅,处理是得当的。
十月,晋王镇恶、檀道济、王仲德前锋逼荥阳,秦守将降,晋军进占成皋。与此同时,朱超石、胡藩军开进抵阳城,秦守将降。秦镇守洛阳的征南将军姚洸向长安求救。
晋军胜利进军后秦对当时情势有两种处理意见:
一种认为:“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是后秦与大夏争夺的重镇)孤远,难以救卫,宜迁其镇户,内实京畿,可得精兵十万,虽晋、夏交侵,犹不亡国。”
另一种是认为:“若无安定,虏马必至于郿(今陕西郡县东北)。今关中兵足以拒晋,无为豫自损削也。”
秦主姚泓采纳了不放弃安定的意见。实际上,后秦两面作战的困境早成定局,不放弃安定固然兵力分散,难以击退晋军的进攻;而放弃安定,任大夏长驱直进,也同样免不了要失败。
由于姚洸求援,姚泓派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三千,武卫将军姚益率步卒一万救洛阳,另派并州牧姚懿屯陕津(在今河南陕县,黄河北岸)以为声援。
对如何守洛阳,秦宁朔将军赵玄向姚洸建议:“宜摄(收拢)诸戍之兵,固守金镛,以待西师之救。”
当时洛阳兵少,收军守金镛是正确的。但司马姚禹已暗通檀道济,极力反对集中兵力守金镛,说:“婴城示弱”会受秦廷责备的。
姚洸竞接受了姚禹的意见,派赵玄、石无讳分兵去守柏谷坞(今河南偃师东南)和巩城(今河南巩县西南)。
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率军长驱而进,石无讳中途折回,赵玄战死于柏谷坞。檀道济军进逼洛阳,姚洸出降。晋军俘秦兵四千余人,皆释而遗之,于是“夷夏感悦,归之者甚众。”
秦将薛帛据河曲(指浦阪以南至潼关以东的黄河北岸弯曲部)降晋。秦援军知洛阳已失,止军不进,河南郡县悉为晋军所有。
战场场景后秦在洛阳被占后,接连发生两起内乱。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年)十二月,秦并州牧姚懿在蒲阪反秦,自立为帝,欲进袭长安,被姚泓之叔姚绍率军平定。
次年正月,征北将军姚恢在安定起兵反秦,直逼长安,姚绍急由蒲阪回军,击破了姚恢军,使长安又趋稳定。姚绍的内线机动,各个击破是出色的。
刘裕原令前锋各军到洛阳后,在刘裕大军到达前“未可轻前”,王镇恶等将见后秦内乱迭起,潼关空虚,出现了有利战机,当即机断行事。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年)二月,晋军由洛阳分兵两路西进:一路由王镇恶率领,进军渑池(今河南洛宁西),袭占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直抵潼关城下。
另一路由檀道济、沈林子率领,沿黄河北岸,进攻蒲阪,没有攻克。为集中兵力,即回师南下,与王镇恶并力攻潼关。
这时秦大将军姚绍,已用极快的速度平定两起内乱,率步骑五万来守潼关。但姚绍见晋军不多,引军出关迎击晋军。檀道济、沈林子奋击,大破之,抢占了潼关。姚绍收军退定城(在潼关西三十里),据险坚守。
姚绍对诸将说:“道济等兵力不多,悬军深入,不过坚壁以待继援。吾分军绝其粮道,可坐禽(擒)也。”
遂遣武卫将军姚鸾屯大路以绝晋军粮道,但为沈林子所袭斩。姚绍又派姚讚屯河上以断水道,又被沈林子击败。日子一久,普军食缺乏,众心疑惧,有的想弃辎重,退回去与刘裕大军会合。
沈林子杖剑怒曰:“今许、洛已定,关右将平,事之济否,系于前锋。奈何沮乘胜之气,弃垂成之功乎!且大军尚远,贼众方盛,虽欲求还,岂可得乎!”
于是军心乃定。王镇恶一面遣使驰告刘裕求援,另一方面亲至弘农,向百姓求粮,百姓竞相争送义租,于是,晋军的军势复振。
四月,姚绍又派长史姚洽、安鸾、姚墨蠡等率两千人屯黄河北,仍企图断晋军粮道,又被沈林子邀击,大破之,将士全被杀获。
古代运粮姚绍是后秦的名将,三断粮道都被晋军歼灭,十分愤恚,发病呕血而死,秦主派姚讚代统其众。晋前锋坚守潼关达五个月之久,直到七月刘裕率大军到达。
王镇恶等前锋诸将,机断行事,乘虚进击,无疑是正确的。但姚绍是后秦名将,在极短时间内平定两起叛乱,赶来迎战晋军,虽然大意出关,丢了潼关,仍能坚守定城,使局势重趋稳定。
沈林子等孤军坚守潼关,三次击破姚绍企图切断晋军后方的行动,表现出晋前锋诸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晋军坚强的战斗力,也可以看出晋军的士气是顽强的,中原人民是倾向东晋的。
这时,刘裕率水军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年)正月从彭城出发,留其子刘义隆镇彭城。二月,水军入黄河,将溯河而上。
为避免魏军沿途阻挠,刘裕遣使假道于魏。这时秦主姚泓亦遣使求救。魏主拓跋嗣召诸将商议,群臣多认为:
“裕声言伐秦,其志难测”。“其势必声西而实北也”,“且秦,婚姻之国,不可不救也。宜发兵断河上流,勿使得西。”
但博士祭酒崔浩认为:
“裕图秦久矣。今姚兴死,子泓懦弱,国内多难,裕乘其危而伐之,其志必取。”“若遏其上流,……是我代秦受敌也。”“今柔然寇边,民食又乏”,“不若假之水道,听裕西上,然后屯兵以塞其东。使裕克捷,必德我之假道;不捷,吾不失救秦之名。”
拓跋嗣倾向崔浩的意见,以长孙嵩督山东诸军事,派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率步骑十万屯黄河北岸。刘裕以向弥为北青州刺史,留守碻磝(今山东东阿西北),自己率水军西进。
刘裕沿黄河西进魏军以数千骑兵沿河北岸,随晋军船舰西进。晋军逆水而上,需军士背牵,风水迅急,船只有漂到北岸的,常被魏军杀掠。待晋军上北岸击之,一登岸魏军就走,一退则魏军又来,晋军船舰受很大阻滞。
四月,刘裕为掩护船队加速通过,派白直队主(白直队是从白丁中选壮勇者所组成的卫队)丁旿率执兵器的壮勇七百人,车一百乘,登北岸,在水滨立“却月阵”(车辆列阵如缺月,中央离水边百余步,两端向内弯至水边,每车配七人)。
布置完华,阵内树一旗帜。魏军不知其意,皆未动。刘裕事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完成行动准备,待旗帜一树起,朱超石立即率二千人渡河进入“却月阵”,每车增加二十人,每车配大弩一张,车辕上加设防冲击障碍物,另外还携带大鎚及千余张矟。
魏军见阵已立好,就围了上来。长孙嵩派三万骑从四面肉搏攻阵。当晋军的弩已制不住敌军时,朱超石命军士收矟折断为三四尺长,用鎚鎚矟,一矟常能洞贯三四人,魏军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晋军阵斩了魏冀州刺史阿薄干。
朱超石率胡藩、刘荣祖等将追击,又破魏军,杀获以千计。晋水军遂得以加速通过。拓跋嗣又命长孙嵩、叔孙建各选精兵,等刘裕过后,自成皋渡河,侵扰彭城、沛县。如再有晋水军通过黄河,则引兵随之。
刘裕以“却月阵”来掩蔽水军强行通过敌前水道,是一个创举。却月阵的翼侧和后方是安全的,因为水道由晋军控制;晋军还可以利用水道源源增援却月阵;也可以依托却月阵出击敌人。
实战表明,“却月阵”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步车结合,弩、矟相辅,再配备必须的战斗器材和障碍物,是可以抗敌骑突击的。
却月阵示意图七月,刘裕到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和潼关时,为迂回、包围定城秦军主力,先后作了如下部署:
——令沈田子、傅弘之率军入武关,出秦主力之后;
——令朱超石,徐猗之,会合降晋的薛帛军于黄河北,进攻蒲阪;
——刘裕率主力屯潼关。
沈田子、傅弘之率军入武关,秦戌将皆弃城走。沈田子等推进至峣柳(即峣关,在今陕西高县西北)附近的青泥时,被秦将姚和都阻于峣柳。
秦主姚泓正拟亲自率军正面抗击刘裕的进攻,当得知沈田子军已到峣柳,恐沈田子袭其后,亲率步骑数万来至青泥攻沈田子军。
沈田子所率本为疑兵,只千余人,得知姚泓大军至,沈田子想乘其立足未稳,先发制人。傅弘之以寡不敌众加以劝阻。
沈田子说:“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且今众寡相悬,势不两立,若彼结围既固,则我无所逃矣。不如乘其始至,营陈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
于是,沈田子抚慰士卒,以死里求生。这时秦军已合围数重,晋军士卒踊跃鼓操,持短兵奋击,斩首万余级,秦主姚泓奔还灞上。刘裕知沈田子兵少,增派沈林子率军增援,一同追击,关中郡县多暗中归附。
黄河以北方面,朱超石、徐猗之进攻不利,被坚守蒲阪的姚璞击败,徐猗之战死,朱超石退回潼关。姚璞又派司马国璠去引北魏军蹑刘裕大军之后。
这时晋军南翼胜北翼败,情况变得错综起来,王镇恶提出建议:请率水军自黄河入渭直袭长安。这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大胆方案,刘裕同意,于是王镇恶率水军溯渭而上。
晋军溯水而上秦守卫香城(今陕西大荔东)的恢武将军姚难率军西撤,王镇恶跟踪追击。秦主姚泓由灞上率军还至石桥(长安城洛门东北),接应姚难,并派镇北将军姚疆与姚难合兵守泾上(今陕西高陵境)。王镇恶派毛德祖率兵进攻泾上破之,姚疆战死,姚难逃往长安。
正面据守定城以阻止刘裕大军西进的姚讚,见晋军由渭水逼近长安,便退守郑城(今陕西华县),刘裕亦进逼郑城。
这时后秦在长安附近有数万人。姚泓急忙部署诸军守渭桥(长安城北)、石积(长安城东北)、灞东等长安四周要点,自率军守城西追遙园。
王镇恶军乘艨艟小舰,到达渭桥,弃舟登岸。水流湍急,船舰大部被冲走。王镇恶激励军士,后无退路,只有决一死战。他身先士卒,挥军进击,士卒腾踊争进,大破姚丕于渭桥。
姚泓引兵来救,被败兵蹂踏,不战而溃。姚湛等战死,姚泓匹马还宮。王镇恶挥军入城。次日,姚泓被迫投降。不久,姚讚亦降。姚泓被送至建康,斩于市,后秦亡。
刘裕攻克长安后,陇右民众希望他继续西进,规复西北,刘裕本人也有迁都洛阳之意。但由于刘裕的亲信、最得力的助手刘穆之病死,大权有旁落之虞,将士也久出思归。
所以,刘裕只在长安停留了两个月,留下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和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租、傅弘之等将镇长安,自率大军东归。
以后大夏军乘机进攻,诸将又自相残杀,使晋军大为削弱,刘义真也被迫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年)退出长安。东晋所占领的关中地区,不到一年半时间,即被大夏夺去。
刘裕灭后秦,选择的时机是恰当的。当时后秦正处在内外交困之中,大夏、西秦、氐杨与后秦为敌,秦虽多次用兵,但始终未能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王室内部,姚兴死后,诸子争夺帝位,宗室的叛乱不断发生;北魏虽已成为姻亲之国,但内忧外患也无力支援后案。
东晋方面,灭南燕和不蜀之后,国力增长,军威提高。北府兵虽因刘牢之三次倒戈,一批将领被桓玄杀死,但刘裕团结北府兵中下级军官,一举击败桓玄,重建晋室,平燕灭蜀,战功显赫,勇敢作战的作风得到保持和发扬,军心士气再次高涨。
王、谢等高门士族,在桓玄之乱和孙、卢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受到沉重的打击。刘毅、诸葛长民等反对势力,先后被刘裕除掉,事权归一,更易于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人力和物力。
刘裕攻灭后秦这时,北方诸国,民族矛盾还严重存在,中原百姓仍怀念晋室,南军北上,受到民众普遍支持,所以这时发动灭秦战争是较为有利的。
刘裕的战略进攻计划有两个特点:一是中途变更方向,即先北然后转向西,主要突击保持在从寿阳、彭城向洛阳、长安方向上,刘裕原打算“留镇下邱,经营司、雍”,也就是这个着眼。
二是侧敌进军,晋军的右侧完全暴露给北魏。刘裕虽然力争北魏中立,但北魏毕竟是后秦的姻亲,拓跋嗣的夫人是后秦姚兴的西平公主。
采取上述转向进攻的主要原因是必须沿水路进军。晋军由步、骑、水、车四个兵种合成作战,要携带补充四个兵种的武器装备、抗骑兵和攻城、筑垒等器材,进军两千里,由夏至冬,由冬至春,要携带所需的粮食和被服装备,随军辎重是很庞大的,离开水路运输很难完成。
水军是东晋所特有,沿水路进军可以使用并发挥水军的特长。后秦的荥阳、洛阳、潼关等要点都背靠黄河,东晋的水军控制了黄河,这些要点的北侧和后方都随时受着东晋水军的威胁,并切断了这些要点与北魏的联系。
反过来,晋军自己的北侧和后方也得到了保障。正因为这样,刘裕也才敢于面对北魏的铁骑,进行侧敌行军。最后在奇袭长安时,水军还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变更作战方向和侧敌行动的进军,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只有在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掌握有效保障措施的条件下才能实施。
这种进军给进攻计划和进攻准备带来很大的复杂性。这次进攻,由于晋军受到魏军的袭扰,耽搁了刘裕大军到达洛阳的时间,使前锋各军袭占潼关的有利形势几乎成为泡影,这是组织这样的进攻所必须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