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说节气惊蛰二三里资讯西安

2023/8/6 来源:不详

白癜风 http://m.39.net/pf/a_8733712.html

随着新年后的 道春雷响起,惊蛰如约而至。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说的是春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苏醒了,因此这个节气叫做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汉朝时期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唐朝时期曾短暂恢复古名;之后“惊蛰”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惊蛰在农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唐诗有云:“微雨众卉[hui]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则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春雷响,农民闲转忙”“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人们在惊蛰时节,趁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进入春耕大忙。

农夫们正在田间忙碌,忽然间远处传来“呱……呱……”的声音。这是冬眠的青蛙苏醒了。青蛙可是消灭害虫的能手,沉睡一冬的它正等待着大快朵颐。

早在1亿万年以前的白垩[e]纪早期,青蛙已经出现了。而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鱼蛙纹彩陶盆,则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对青蛙进行记录的实物。彩陶盆内装饰的蛙纹,头部接近半圆,中分两半;蛙眼画成圆点;背部圆鼓鼓的,饰有大小圆点;四肢弯曲做爬行状,足端三爪。蛙的形象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另外,在半坡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陶片,上面刻划出的符号,颇像一只趴伏着的青蛙。

蛙纹作为彩陶纹样,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甘肃岷县山那树扎遗址、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等许多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按照年代及类别可分为:半坡期、庙底沟期、马家窑期、半山期、马厂期和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时期。从这些不同时期的彩陶上,不难看出蛙纹经历了从写实到写意、经繁复到简化、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形成了“人形蛙纹”的拟蛙纹饰。

在彩陶中出现较多的蛙纹绝非偶然,这可能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一种体现。蛙这种动物繁殖力极强,产子繁多,这与先民们期盼多子、多孙、多福的理念相一致。人们描绘蛙纹,强烈表达了他们希望种族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惊蛰

惊蛰万物苏醒

惊蛰与农耕

鱼蛙纹彩陶盆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刻划着形似青蛙的符号

彩陶蛙纹演变过程(摘自《中国原始艺术符号文化破译》,孙新周著)

来源:西部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

ersanli.cn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