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河南姚崇开元名相

2023/8/6 来源:不详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www.zherpaint.com/m/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素有“八方来仪,万邦来朝”之美称。

在将近三百年的建朝历史中,涌现了大批人才。仅是宰相一职的任用,前前后后就有五百多位。

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被后世称为“四大贤相”的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而本文要讲的就是出身河南的贤相姚崇。

受武则天重用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公元年,姚崇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姚懿,官至嶲[guī]州都督。

凭借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姚崇的仕途一路畅通,他的一生历任三朝宰相,均得到重用,与统治者相得益彰,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年,契丹人作乱,攻陷了河北数州。由于事发突然,朝中一片慌乱。这时,姚崇审时度势,分析战局并提出详尽的应对之策。

而后收获成效,姚崇得到武则天器重,被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掌管全国的军政。

不久后,武则天又将他升任为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当朝宰相。在任之际,姚崇尽心尽力,竭力维系社会安定。

年,姚崇因母亲年迈,请求辞去官职。起初,武则天不许。经过姚崇多次上书,武则天才免掉了他的宰相之职,让他安心奉养老母。

△武则天

但不久之后,武则天不舍姚崇的才华,又任命他为春官尚书。

武则天晚年,姚崇因公得罪了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然保留宰相头衔。之后,在姚崇的推荐下,秋官侍郎张柬之成为宰相。

再拜宰相

神龙元年(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神龙革命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政变让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唐中宗李显复位。

而德高望重的姚崇恰逢此时回到京城,参与了此次政变,事成之后得到封赏。但因为同情武则天被废后的遭遇,姚崇并未受到重用,且从神龙功臣中除名。

唐睿宗即位之后,姚崇再度出任大唐帝国的宰相。他与宋璟协力合作,针对大唐的积病开出良方,开创了清明的政治局面。

△宋璟

睿宗即位之后,太平公主一直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

为保护太子,姚崇与宋璟二人提出迁居太平公主,削弱王侯权力。

太平公主得知后,对李隆基大加指责。李隆基为保自己周全,不得已让姚崇背上了“离间宗室”的罪名,姚崇因此被贬为申州刺史。

在基层主政期间,姚崇因赏罚分明、政治清廉得到地方百姓的爱戴。

拨乱反正

反观中央皇室这边,自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后,太平公主咄咄逼人,一心准备政变。

但没想到的是,年,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一举歼灭了太平公主势力。

△太平公主

随后,唐玄宗来到新丰检阅部队,而此时姚崇正在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的同州担任刺史。得到玄宗的密召后,姚崇前来与他商讨天下大事。

两人畅谈许久不知疲倦,姚崇在许多问题上提出独到见解,颇受玄宗青睐。

玄宗有意任姚崇为相,姚崇提出了十条政治主张,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说”。称玄宗只有答应这些条件,自己才会出任宰相。

△唐玄宗

这十条政治主张归纳起来分别是:施行仁政;勿贪图边功;制裁不法行为;严禁宦官参政;勿私收礼物;勿举人唯亲;以公待臣;允许大臣劝谏;禁止营造佛寺道观;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这十条主张,均是借鉴前人执政经验所得。看似是姚崇提条件,实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因此,玄宗欣赏地接受了。

姚崇拜相后,拨乱反正,大力整肃吏制,将德才视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

并限制皇室宗亲的势力,竭力维护中央集权。注重发展生产,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手工业的进步等等。

君臣一心

姚崇任职宰相期间,做成了许多事,这都离不开玄宗的支持。

自决定起用姚崇时,玄宗便对他极为信任,下放了极大的权力,目的就是让姚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玄宗即位之前,唐王朝发生了许多政治变故,国家百废待兴。即位之后,玄宗的主要目标就是拨乱反正、发展生产以维系社会安定。

而德才兼备的姚崇正是协助自己的最佳人选。玄宗相信,面对这一堆烂摊子,姚崇只要有足够的权力,就能够处理得尽善尽美。

但刚开始,姚崇还是有些谨慎。一次,他向玄宗报告一项人事任免,玄宗听后什么意见都没说。姚崇告退时心里很慌张,以为是自己什么地方得罪了玄宗。

△高力士

但高力士的一番话点醒了他:陛下对你委以重任,这种人事任免的小事,你身为宰相应自己定夺,何须再向皇上禀报呢?

姚崇豁然开朗,从此抛开顾虑,放心大胆地在朝中推行新政。有了玄宗的支持,姚崇的革新之路十分畅通。

在协助玄宗主持朝政期间,姚崇善因时因事制宜,从不墨守成规,常常打破世俗之见提出论断,被人称为“救时宰相”。

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大面积蝗灾。百姓们只知祭祀祈福,却都不敢捕杀蝗虫,生怕违背天命。

此事传到朝中,大臣们也都对捕杀蝗虫有所忌惮,连玄宗也犹豫三分。可姚崇却坚定地说:铲除蝗虫势在必行,只靠祭祀祈福永远也不能解决问题。

他向玄宗列举了前人因不敢灭蝗而致使良田尽毁,百姓流亡的事例,并指出,修德免灾并不是一味地放任灾祸,而是要主动救灾。

如果为了所谓的天命,而不敢捕杀蝗虫,导致百姓受灾、国家受难,这何尝不是真正的违抗天命?

在姚崇强有力的说服下,唐玄宗果断下令灭蝗,极大程度保护了农田,让百姓免于灾难。

功成身退

姚崇的政治革新,深得玄宗的赞赏。按理说,有如此才能之人,应该久居宰相之位。可为什么姚崇只做了三年宰相,就辞官回家了?

表面上看,姚崇的离任是因为手下一个名叫赵诲的文书,接受胡人贿赂受到处罚。

此事牵连了姚崇,他觉得自己治下不严,向玄宗提出了辞官。

但仔细一想,赵诲只是一个七品小官,而姚崇深受玄宗信任,犯得着为这样一件小事下台吗?

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而事实上,姚崇的离任,其背后确有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姚崇教子无方,他的两个儿子给他添了不少麻烦,两人多次收取贿赂。玄宗虽然心知肚明,但看在姚崇的面子上一直没有点破。

可这件事的影响非常恶劣,假如有一天玄宗因此事降罪于姚家,不仅姚崇的一世英名尽毁,姚家也可能万劫不复。所以,早日离开官场,是为了明哲保身。

还有一点是因为,玄宗给予姚崇的权力远超唐朝此前数位宰相,专权的好处是可以让姚崇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后顾之忧。

但同时也有隐患在内,宰相权力过大,会不自觉地树立自己的利益集团,对皇权形成威胁。不管姚崇有心还是无心,这种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

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姚崇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应该“功成身退”了。只有这样,玄宗和姚崇,才会一直都是“贤臣明君”的关系。

姚崇辞去宰相后,唐玄宗仍对他十分尊敬,许多重要的问题都会征询姚崇的意见。

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二岁。玄宗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姚崇虽死,但他生前所提出的革新主张,早已为开元盛世的到来铺设了道路。

姚崇与玄宗,二人相辅相成。姚崇通晓治国方略,以革新政局为己任,玄宗虚怀纳谏。

二人君臣一体,上下同心,让唐王朝迅速安定下来。

政局稳定,经济迅速繁荣,这才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