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卧游记坐上我心爱的小马车,崤函古

2022/7/14 来源:不详

襟带两京沟通西域

漫漫丝路上

既有连通中原腹地的古道

也有深险如函的雄关

它们是人们通向未知的桥梁

是走向下一征途的坚实保障

而在这些如同纽带的要地

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

快和丝酱走入崤函古道

敲一敲函谷关的大门吧

崤函古道石壕段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是汉唐时期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位于中原地区秦岭东段支脉崤山,正是当年杜甫路过写下“三吏三别”系列《石壕吏》的地方。遗址拥有难得存留至今的古代车辙、蹄印、蓄水池,沿用时间长达20余个世纪沿线可见中原地区浅山丘陵的行旅地貌景观,是保障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珍稀道路遗存。

图源网络

新安汉函谷关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存。遗址位于秦岭东段余脉涧河河谷,作为汉帝国的一条南北防线,控制了洛河、黄河、崤山道等水陆通道,进而控制着洛阳盆地及关中盆地之间的交通,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图源网络

孙悐曾在《正月十五日夜应制》中赞叹:“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上元节永远是小弟最喜欢的节日,光是长安的夜灯都看不够,上元节还没到就闹着要吃油饭、面茧和膏糜了。今年又闹着一定要去洛阳看花灯。问起为什么,就说书院里的同窗告诉他洛阳的上元灯会规模更加盛大。

今年的春闱还没到,父兄的春节假期已经过完了,全家只有我一个闲人,便由我带着最小的弟弟去游玩。趁着离上元节还有两天,即刻从长安出发。要从长安去洛阳,必须要走崤山函谷关一道,正巧小弟还没走过,这两日的经历便是可想而知的新奇了。

路线图图源网络

从长安出发由西向东走,经过了硖石驿,路途中有一条清水河,春天还没到来,河上结着一层薄薄的冰,正午的阳关照在冰面上闪闪发亮,就像小弟眼里兴奋的光。硖石乡的东北有一块石坎,传说姬昌与殷纣王政见不合,受召入觐后被拘羑里,途径此地时躲避风雨。于是被后人便起名为文王避风雨台,“这个知识点你记住了吗?出来游玩一趟回去可是要写文章的。”小弟手里的面茧一下子就不香了。

图源网络

前行的道路多少有点儿苍凉,呼呼的北风顺着窗缝吹进来,暖手炉里出门是填的炭火显得有点热力不足。好奇的小孩永远不会嫌冷,小弟一边拉开厚窗帘一边瞪大眼睛观察着路上的一切。土路上车轮碾过带起尘土飞扬,路旁长着些光秃秃的植物,岩石路上遍布壕沟,又深又坚硬,坐在车上不免有些颠簸。“路上怎么坑坑洼洼的呀?”

“这是车辙还有马蹄印,石壕一段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车走了,而这岩石被一样宽的车轮压得多了当然就会留下印记,印记一层层加深,就变成了壕沟,所以呀,这一段就叫做石壕。”

车辙图源网络

“嗷,那为什么路边的山是一截一截的?”

“因为之前的道路太窄了,人们要让更多的车能通过,就要加宽道路,那些都是开路形成的断崖。”

为拓宽路面而开凿的台阶形断崖图源参考文献2

“三兄你看,那又是什么啊?”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原来是一座蓄水池又吸引了他的注意,待车夫将马车停在蓄水池旁边,稍作休息。小弟已经一溜烟跑下去了,他蹲在蓄水池旁边看着马儿喝水,好奇地摸着池边的刻痕。

“天呐,这个池子这么大,要好多人才能挖出来吧。”

“这可不是人挖的,它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大坑,人们可能只是稍微修理了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收集雨水方便来往的行人使用。”

蓄水池图源参考文献2

小弟点点头没有再回应,望着蓄水池那边刚从会车道上前来的一队西域商人,显然在这荒凉的道路上,穿着胡服有着异域风味的商人更值得弟弟喜爱,“三兄,你看他们的帽子是真好看,能把边边往上折。”

“应该是浑脱吧,等到了洛阳的集市给你也买一顶,快回车上吧。”

冬季的天黑得早,随着天色渐沉,一切都安静下来。马车在岩石道路上行进,发出嘎吱嘎吱的细小声响,小弟玩累了便揣着暖手炉歪在一旁睡着,呼吸声平稳均匀。在深深浅浅的道路上奔波,先前有多少朝代更迭又有多少车马经过,宽窄不等、深浅不一的压痕又需要几百年的风沙磨砺、几万滚的车轮碾压。千年以后,路上发生的故事随风飘散,但这条路还会存在吗?这些思绪像一层纱笼在我的脑海里,又如一尾鱼钻来钻去,抓不住便忘了吧。

蹄印图源网络

紧赶慢赶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陕州的甘棠铺,只是恰逢上元节到来之际,商队来往络绎不绝,正有《东阳夜怪录》中所说的"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争利贪前竞著鞭,相逢尽是尘中老。"热闹之感,客栈没了空房,我们便寻得附近一处客舍住下。车马劳顿在温暖的小床上得以消解,窗外挂着的灯笼透进来一些莹莹的光,半梦半醒间听见悠悠驼铃、旅人交谈,夹杂着听不懂的异族方言。

第二日天刚破晓,在客舍吃了几碗片汤,又买了些胡饼当干粮,便坐上马车继续朝东走。行至崤山北麓的灵宝县,便是战国时的秦关了。在关城旧址驻足,站在稠桑原顶放目四望:漫坡上农田梯层列布,几座村落相参其间,小路蜿曲,路边田头有三五树木摇曳点缀。地形景观乃是“土山丘陵,蔓衍相属。”可以通过千军万马,难以称道险峻,早已没有当年“邃岸天高,涧道之峡,车不方轨”的天险之貌。

秦函谷关模型图图源网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战场上的狼烟仿佛又在眼前升起,战马阵阵嘶鸣,短兵相接乒乓作响,在战士们鼓舞士气的呐喊中,战事一触即发。画面一转,有一位身着长袍的垂髫老人淡然坐于函谷关的天地之间,书写着蕴含天地自然玄机、治国理政精髓、规制小民生活方式的人生感悟。他的口中念念有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原来此人便是在秦函谷关写下《道德经》的老子。

老子像图源网络

“三兄,前面怎么还有一处函谷关啊,刚刚不是走到了吗?”

弟弟的手把我从不知何时陷入的梦境中拉出,秦关和老子都被我抛之脑后,此时我们已经位于三百余里外的新安县,“西汉武帝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有功不求赏,但请能作函谷关内人。汉武帝答应了他,便把关城东移至新安县东,所以这也是新的函谷关,汉函谷关。”

秦汉函谷关相对地图图源网络

小弟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吟起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走了多少功名与尘土,但这座雄伟的汉代关隘却永久地伫立于此,看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我们在关楼旁停驻,企图从现在的关城里找寻前代的踪影。

城门图源网络

关城由坐西向东的东门关楼和东西南三侧城墙构成。关楼由砖石搭成一共三层,下层是平坛,坛下中部为拱形东西通道,千百年间,无数车马行人都由此来往于两京之间。中层为砖混结构,是四面相通呈“十”字形对称的窑洞,上层尽是风雨剥蚀的痕迹。

关楼图源网络

视线顺着南北两侧的长墙延伸便能看见两座阙台,一座是“鸡鸣台”,是成语“鸡鸣狗盗”故事的发生地,一座是“望气台”,传说函谷关关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便源自于此。前朝的经历被口耳相传,被赋予了意义的名字留存在历史中,同时被封存的还有这建筑厚重的历史感,人们光是望向它,就好像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向了遥远的从前。

鸡鸣台图源网络

望气台图源网络

一条黄土路12贯穿城门之下,直指天边,我们顺着这条路继续向东,虽然周遭荒凉迷离,但当我们回望,夕阳下的汉函谷关依旧威严壮观。过了汉关,路上逐渐繁华起来,再行几百里就到达了定鼎门。此时天色已晚,但在上元夜期间,两京都取消宵禁,夜灯已经点亮,城门洞口,游人任意穿行,络绎不绝。

国家遗址数字重建中心复原的定鼎门图源百度百科

我们在城中找到一家客栈,将马车停下行李放好。是夜,洛阳城内一片繁华景象,游客纷至沓来,香车宝马充塞街衢。王维曾作诗:“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九衢陈广乐,百福透名香。”上元节夜以观灯为主,同时还有藏钩、猜谜、博弈、饮宴等活动,百姓于火树银花中享受节日快乐。

上元节宴会图源网络

在这陌生的城市,欢乐的情绪感染着我们这群好奇的游客,小弟提着刚给他买的花灯在前面跑着,嘴里念叨着还要吃些什么,欢声笑语充斥在耳边,那花灯变成一个光点,富有活力地跳动着,向更大的光明奔去。

灯会盛况图源电影《妖猫传》

注释

油饭:与后代的元宵极为相近。面茧:是以面为食材的带馅的食物,类似于后来的包子。膏糜:白粥之上,另添肉脂。

文王避雨台:位于硖石村,为长50、宽20、高8米的石坎。《陕县志》载:“在硖石左侧中天洞之上,有石刻曰,文王避风雨处,上有八卦琉璃井,其明如晶,深不可测。”避风雨台于年前后被毁,今已辟为耕地。

地下土路遗存:经考古探明的古道全长米,共分为三段。地下路土遗存为东、西段。中部为自然岩石路面。

崤函古道的石灰岩质路面因车轮长期辗轧,形成较深的车辙,车辙的印痕宽窄不等、深浅不一,最宽达40厘米,最深处41厘米,最浅处仅数厘米。两车辙印痕外宽相距一般在厘米,最窄处厘米,最宽处厘米。其车轮间距的数据范围体现了自战国以后古道长期沿用的历史。

自然岩石道路遗存中部两侧各有一处对自然地形略加修整的人工刻凿痕迹,其有有三个不同时期刻凿的台级形断壁,每个台级高0.5米。

蓄水设施是在自然形成的坑凹地形的基础上略加整修而成,供来往行人以及驾车、驮货的牲畜饮水之用。

所谓“胡帽”,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为之。唐初重臣长孙无忌喜戴浑脱,人多效之,称为“赵公浑脱”。开元初宫人皆著胡帽,且为士庶之家广泛仿效。

陕县城内的驿站总站

函谷关建筑遗址主要包括东西向座落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汉函谷关关楼遗址与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遗迹呈“H”形连接,两座阙台建筑基址在其东侧南北对峙,二者之间为通关古道路。

关楼遗址为砖石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下层为平坛,坛高9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坛下中部为拱形东西通道;中层为砖混结构,是四面相通呈“十”字形对称的窑洞,洞宽2.6米、高2.9米,每室壁间各嵌“无字碑”两通(共八通),地面灰陶方砖,角对角、缝对缝,铺设考究。室外设平台,四门各有石联;上层已经坍塌。函谷关墙体遗迹主要包括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南北两侧汉代长墙遗迹分别与两阙台遗址相连,南侧墙体遗迹残长m,残宽2-7m;北侧墙体遗迹残长m,残宽6-13m。

鸡鸣台位于古道北侧,东西残长约30米,南北残宽约20米,残高15米;望气台位于古道南侧,东西残长约30米,南北残宽约25米,残高约15米。

道路遗迹:函谷关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有总长约米的汉代道路遗迹,宽10米至15米;路土厚度2.35米,按考古学年代可分为12期,最早的一期为汉代,是一条千年古道。

参考文献

1、崤函古道历史地理与文化内涵李久昌

2、崤函古道:丝路唯一的道路遗迹黄洋

3、车战时代的天险——函谷关水田月

4、唐代上元节的食与祀武迪

5、“远足出行”活动对唐代旅游业的影响张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