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行政区划2司隶州建置沿革
2024/10/2 来源:不详东汉末年,曹操废司隶,司隶部分划属豫州、冀州及雍州。
黄初元年(年)曹魏建国,定都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以豫州所领的河南尹,冀州的河东、河内、魏郡郡,雍州的弘农郡共5郡合置一州,仍名司隶。
黄初二年(年)析魏郡置阳平、广平2郡;约同时置朝歌郡,不久废郡。
正始年间析河南尹置荥阳郡(年置,年左右废)、平阳郡(年置)。
咸熙元年(年)升野王典农校尉及原武典农校尉为野王郡及原武郡,计魏末有10郡,县。
郡级行政区河南尹
东汉旧郡。郡治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领雒阳、河南、梁县、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平阴、谷城、缑氏、巩县、成皋、京县、密县、新城、偃师、新郑、平县、陆浑22县。黄初年间,雒阳县改名洛阳县,平阴县改名河阴县。正始三年(年),以荥阳都尉所辖的荥阳、京县、密县、卷县、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原武9县置荥阳郡,嘉平初(年左右)废郡,所领9县来隶;陆浑县移属弘农郡(不详何时)颍川郡阳翟县来隶(不详何时);原武、卷县、阳武县移属原武郡(年)。
魏末领洛阳、巩县、河阴、成皋、缑氏、新城、偃师、梁县、新郑、谷城、阳翟、河南、荥阳、京县、密县、苑陵、中牟、开封18县。
河内郡
东汉旧郡。郡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领怀县、河阳、温县、轵县、野王、沁水、平皋、州县、武德、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14县。黄初年间汲县、共县、获嘉、修武4县移属朝歌郡,朝歌郡不久废郡,所领朝歌、林虑、汲县、共县、获嘉、修武6县来隶。咸熙元年(年)野王、沁水2县移属野王郡。
魏末领怀县、河阳、轵县、温县、州县、平皋、山阳、武德、修武、汲县、共县、获嘉、朝歌、林虑14县。
弘农郡
东汉旧郡。郡治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领弘农、陕县、新安、宜阳、卢氏、黾池、华阴、湖县8县。后河南尹陆浑县来隶。
魏末领弘农、陕县、黾池、宜阳、卢氏、湖县、华阴、新安、陆浑9县。
河东郡
东汉旧郡,黄初三年(年)封曹霖于此,改为河东国;黄初六年(年)废国为郡。郡治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领安邑、蒲阪、河北、大阳、解县、猗氏、汾阴、皮氏、北屈、蒲子、永安、杨、平阳、襄陵、临汾、绛邑、闻喜、东垣、端氏、濩泽20县。魏初复置狐讘县。正始八年(年)平阳、杨县、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临汾、北屈、皮氏10县移属平阳郡。
魏末领安邑、闻喜、东垣、汾阴、大阳、猗氏、解县、蒲坂、河北、濩泽、端氏11县。
平阳郡
正始八年(年)分河东郡汾水以北的平阳、杨县、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临汾、北屈、皮氏10县置郡,郡治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
魏末领县不变。
魏郡
东汉旧郡,郡治邺县(今河北省磁县北),领邺县、繁阳、内黄、魏县、元城、黎阳、阴安、馆陶、清渊、平恩、涉县、斥丘、武安、曲梁、朝歌、荡阴、林虑、顿丘、发干、卫县、东武阳、廮陶、任县、南和、广平、曲周、邯郸、易阳、襄国29县。黄初二年(年),以魏郡东部都尉所辖的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7县置阳平郡,西部都尉所辖的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廮陶12县置广平郡;约同时朝歌、荡阴2县移属朝歌郡。
魏末领邺县,领邺县、繁阳、内黄、魏县、黎阳、阴安、斥丘、荡阴8县。
阳平郡
东汉末已置魏郡东部都尉,管辖魏郡东部的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7县。黄初二年(年)以都尉所领7县及东郡阳平、乐平2县置郡。郡治馆陶县(今河北省馆陶县)。
魏末领馆陶、元城、清渊、卫县、发干、东武阳、顿丘、阳平、乐平9县。
广平郡
东汉末已置魏郡西部都尉,管辖魏郡北部的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廮陶12县。黄初二年(年)以都尉所领12县及巨鹿郡列人、广年、斥漳县置郡,约同时廮陶县移属巨鹿郡。郡治曲梁县(今河北省曲周县西北)。新置肥乡(年置)、临水(年置)2县。黄初三年(年)封曹俨于此,改为广平国;黄初四年(22年)废国为郡。
魏末领曲梁、广平、易阳、武安、涉县、南和、平恩、邯郸、襄国、任县、曲周、列人、广年、斥漳、肥乡、临水16县。
野王郡
魏时于河内郡野王县置典农中郎将,咸熙元年(年)典农中郎将升格为郡。
原武郡
魏时于河南尹原武县置典农中郎将,咸熙元年(年)典农中郎将升格为郡,领原武、卷县、阳武县。
荥阳郡(废除)
东汉末已置荥阳都尉,管辖河南尹东部的荥阳、京县、密县、卷县、阳武、苑陵、中牟、开封、原武9县。
正始三年(年)以都尉所领9县置郡。
正始初废郡(约年),并入河南尹
朝歌郡(废除)
黄初年间分魏郡朝歌、林虑2县及河内郡汲县、共县、获嘉、修武4县置郡,不久即废,并入河内郡。
县级行政区历任司隶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