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谈百年大仰韶历经五时期发展新发

2023/3/28 来源:不详

王仁湘考古新著《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封面。 王仁湘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孙自法)以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年发现发掘及研究命名为发端,中国考古学年迎来诞辰百年。

资料图:王仁湘研究员作考古学术报告。 中新社记者孙自法摄

为纪念仰韶文化和中国考古百年辉煌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学术新著《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最近已出版发行。他指出,经历百年探索和仰韶文化研究五个时期发展,考古学中的大仰韶体系得以建构,中华文化的根脉越来越清晰,大仰韶新的考古发现仍然可以期待。

 仰韶文化研究发展经历五个时期

王仁湘研究员近日接受记者专访介绍说,年10至12月,瑞典地质学家、中国当时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等,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共发掘17个地点,获得大批珍贵文化遗物。

此后,中国考古学家经过一个世纪的辛勤劳作,开展许多次大范围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显影响的遗址发现数以千计,其分布以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文化影响远达青海、湖北、河北和内蒙古边缘地区。

他表示,作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中心课题,百年仰韶文化研究发展经历初创、深入、成熟、提高、升华四个时期。

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仰韶文化开始发现与初步研究阶段,以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为标志,主要工作由安特生和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完成,主要成果是确认中国有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命名仰韶文化。

深入期为20世纪30至40年代,仰韶文化深入认知的研究阶段。前期以年后岗三叠层的发现为重要标志,主要工作由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完成。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首次发现彩陶、黑陶、灰陶所代表的仰韶、龙山与商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发表《小屯、龙山与仰韶》重要论文。后来尹达写成《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非常明确地指出仰韶村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是晚于仰韶文化的另一体系文化。这时期主要成就是在田野发掘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由认知龙山文化而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并确认龙山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确立它们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个主要文化体系。

成熟期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仰韶文化进行大规模发掘和全面研究的阶段,以西安半坡和陕县庙底沟等一系列大型遗址的发掘为重要标志。半坡和庙底沟两个遗址的发掘,确立仰韶文化的半坡和庙底沟两个主要类型,更加明确仰韶文化的面貌。这一时期调查和发掘遗址数量大大增加,仰韶文化的地区与时代特征渐渐分明,类型和分期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重要课题。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确认,找到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证据。苏秉琦先生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从类型、分期、年代、分区、文化关系、社会发展阶段各方面对仰韶文化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

提高期为20世纪70至90年代,仰韶文化专题研究蓬勃开展,探源研究成果显著。这一时期发掘的重要遗址有临潼姜寨和郑州大河村等,为探索仰韶文化渊源而发掘的重要遗址主要有秦安大地湾、临潼白家村、渭南北刘、武安磁山和新郑裴李岗等,此外还有宝鸡北首岭的补充发掘。年,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文集的出版,是仰韶文化研究重要的阶段性总结。

在提高期这一研究阶段,中国考古学获得大批碳-14年代数据,考古学文化绝对年代的研究成为现实。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考古研究深入发展,专题研究涉及内容广泛,主要有聚落形态、农业起源、生产工具、制陶工艺、彩陶、埋葬制度、社会发展阶段、文化源流等,通过多角度的全面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在分区、分期、类型、源流、年代、农耕、彩陶、墓葬制度、聚落形态、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体质形态和文化关系方面,都取得非常重要成果。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仰韶文化发现时间最早、发现遗址最多,研究最深入、影响也最广泛。

升华期为进入21世纪至今,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在沉寂多年后又有一系列重要发现,也引发研究者不少新思考,新的学术动向又吸引广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