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豫西的张寡妇是如何成为悍
2023/2/2 来源:不详文/唐朝
张寡妇由民到匪,一路走来,风雨人生,结局悲惨……
一、原本农妇张寡妇
张寡妇原名贺贞,年出生于河南洛宁县涧口乡草庄村一贫穷家庭。年,张贺贞18岁,嫁给陈吴乡德里北村的张有为妻。贺贞是个通情达理之人,手脚勤快,孝敬公婆爱家务善劳作,家里人都很喜欢她。丈夫张有没读过书,老实老实巴交农民一枚,踏实种地,对贺贞也算恩爱。
婚后她一共生下了3个儿子,分别叫振升、明升和先升。全家人的生活虽然比较艰难,但也算和和睦睦。
贺贞入张家没几年,公公婆婆相继去世。26岁那一年,丈夫张有也病逝了。从此,人们就称她为“张寡妇”。张寡妇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既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十几年,终于把3个儿子养育成人。
二、为儿报仇上山为匪
张寡妇的大儿子张振升,为了让全家人生活过得好一些,就提出向同村的地主、也是他的伯父张更山,租几亩田地种。但为富不仁的伯父宁愿将田地租给别人,也不租给张寡妇家。张振升找伯父理论,却招来了一顿毒打。张振升一怒之下和张更山结下了冤仇,从此上山当了土匪。
当时在豫西的伏牛山中,有不少土匪,俗称刀客。土匪的头目叫“总架杆”,二当家的叫“二架杆”。张振升凭借着一身力气和胆气,很快就坐上了二把手的位置。
年秋天,张振升率领一帮土匪,杀回老家,准备找张更山报仇。他们高喊“杀死张更山,财产全分干;抓住张清溪,套上去拉犁。”然而,张振升等有勇却无谋,未能如愿。狡猾的张更山逃脱了!张振升返山时留下狠话,一定要灭掉张更山。
老奸巨猾的张更山寝食不安,遂花重金,收买了总架杆和他的心腹韦聚臣,让他们背后放黑枪“做掉”张振升。韦是个小人,暗中打死了张振升。张振升手下的兄弟一气之下,将韦聚臣活埋了,并质问总架杆。总架杆心中有愧,也怕夜长梦多,最后离开了山寨。
得知真相后的张寡妇悲痛欲绝。含泪安葬了大儿子,安顿三儿子守在家里,带着二儿子张明升,在高湾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以前张振升的手下兄弟,不少闻讯聚到了她的旗下。
三、发展队伍劫富济贫
张寡妇从小就是一个干脆麻利、风风火火的人,被村里人称为张大脚。占山后,有勇有谋,做事也开始谨慎,很快就练得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大家自然推她为大当家的,尊她为“干娘”。张寡妇决定把山寨的发展方向定为“绑快票”,因为这样来钱快,风险也小。
绑快票就是绑架那些未嫁人的富家小姐,这些有钱人家担心自己女儿的清白和声誉受损,往往选择不报官,当天就能把钱送到。张寡妇也信守承诺,不让土匪们碰这些富家小姐。
原本勤劳善良的张寡妇给她的手下立了两条规矩:一是只抢劫有钱的,二是只抢劫不伤人,尤其不能欺负女人。
有一次,他们绑了一大户人家的千金,勒索赎金。手下李有才见人家姑娘长得漂亮,便动起了歪脑筋,想打姑娘的主意。张寡妇心知肚明,手提双枪,寸步不离守护着那姑娘,李有才没找到下手的时机。终于挨到后半夜,张寡妇实在困乏,靠着门框睡着了。李有才蹑手蹑脚地摸进屋里……姑娘的哭声惊醒了张寡妇,毫不犹豫地枪杀了李有才,并将他弃尸荒野。此事一出,张寡妇在土匪中的威信更高了!
就这样,张寡妇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了钱,手下的长枪和短枪也多了起来。从此名声大振,许多土匪前来投奔。
年,张寡妇的队伍扩展到多人,在宜阳、洛宁、嵩县、渑池一带到处活动,劫富济贫。到了年,已经有人之多。附近的很多土匪开始打着她的旗号无恶不作,当地人不明就里,都在骂她“蛇蝎心毒,寡妇心狠;犯他手下,挖苗断根”。
四、被官军收编后再度为匪
当时驻扎在洛阳附近的国民军队是镇嵩军,头领叫刘镇华。刘镇华也是洛阳人,这时他的手下也只有多人。于是他想吞了张寡妇这块“肥肉”,决定收编她的队伍。刘镇华派张治公去和张寡妇接触。
张治公原本也是豫西的土匪,双方很快就谈拢了条件。毕竟当土匪也不是长久之计,当兵好啊,可以有固定的军饷,还有可能升官发财。于是,张寡妇的这伙土匪就被改编成了一个独立团,由二架杠杨德任团长,她的儿子张明升担任连长。
张寡妇不愿被约束,自己则选择了“二次创业”,重新回到洛宁山中当土匪。凭借她的名号,很快又聚起了上千人马。年,她的这帮手下又被当地“小军阀”万选才收编。张寡妇不愿和官军为伍,再次回到山中为匪……
年秋天,张寡妇的儿子张明升,奉命到陕县去催办军饷。他当土匪习惯了,军队纪律淡薄,张狂任性。催粮期间,对当地的富户非常的不客气,打伤了不少人。当地官员和绅士受不了,合计对张连长下手,于是悄悄地处决了张明升。
五、血洗头峪村,坐实了风流悍匪
二儿子也死了!是官家所害。但纸包不住火,张寡妇很快就弄清楚了真相。于是她率领自己的部下,长途奔袭,血洗了头峪村,全村人基本上都被杀光,里面有她所恨之人,也有百姓。这件事影响很大,成为民国时期河南的一桩大案。
这时的张更山,害怕张寡妇和她的三儿子张先升里应外合,前来找他报仇,就先下手为强,把张先升拉到洛河岸边活活打死。就这样,张寡妇再没有亲人了,悲痛欲绝的她,决定为自己的儿子报仇。
张寡妇派二当家前边冲锋陷阵,自己带人在后边策应,欲取张更山。不料,二当家不熟悉地形,黑夜里走错了村庄,来到了陶峪北村。在这个村子里一口气杀了33人。当张寡妇赶到时,已无可奈何,任由大错酿成。
张寡妇马上组织土匪,向德里北村出发。此时天已大亮,附近各个村庄的民团早有准备,严阵以待,县保安团也向这一区域聚结。张寡妇知机会己去,只好失望率众向山中撤退……
张寡妇继续占山为王。这时中原大战已经结束,豫西的土匪大部分都被政府收编,张寡妇的手下也流失不少,所剩无几了。最终张寡妇决定把手中的烟土送到外地去卖掉,再找个地方去安度晚年。
六、返乡落网结局悲惨
年10月,张寡妇暗中卖掉烟土,单枪匹马从许昌返回洛阳,在火车上被人认了出来,并悄悄飞报了官府。张寡妇在洛阳下了车,住进旅馆。早有准备的官兵,立刻包围了她所住的旅馆,洛阳警备司令部出动大批军警,将她抓获。
张寡妇的审讯进行得异常顺利,她承认了自己这10多年的所作所为,一度“申辩”说她为匪的目的是寻仇,并非故意伤害百姓,但洛阳警局还是判处了她死刑。
行刑当日,整个洛阳城万人空巷,老百姓争相目睹女匪首张寡妇的真面目。被押的张寡妇一路高喊,“乡亲们,你们都听着,我就是张寡妇!我是被逼当刀客的,我杀过人,我放过火,可我的仇还没有报!我今年53岁,再过53年,我还是这粗这长。我是被逼才出来拉杆的,我的三个儿子都被人杀死了,我的仇还没有报,我死了也要报......”
这是临刑前的表白,也可以说是呐喊。但这声音不能继续下去了!只听一声枪响,张寡妇的喊声嘎然而止,走上了黄泉路……
七、客观评价张寡妇
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张寡妇本是个善良勤劳的农妇,是生活和暴力的逼迫,才使她性情大变,一步步走上土匪之道的。这里有时代的社会原因,也有她后来性格不断变化使然。张寡妇从普通农妇到悍匪,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她个人的原因。
社会原因。当时的河南,军阀鱼龙混杂,直皖奉各路军阀在河南混战不休;河南的大小官僚,和大大小小的军阀勾结,横征暴敛,十分腐败。几任军阀们在河南大力推广鸦片种植,不少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了流民。地主老财们更是趁机大发横财。如张更山之类的“乡贤”们,一边勾结土匪,一边巧立名目压榨农民,发足了财也拉足了仇恨。这种社会环境,造成了土匪滋生的温床。而张寡妇的遭遇,也就成了当时民国河南匪患的生动缩影。据何西亚《中国盗匪问题之研究》统计,张寡妇纵横豫西时,河南全境土匪多达51万,参考当时河南的人口,就知此时河南,简直是“无处不土匪”的是非之地啊!
个人原因。简单地说,是为了复仇和生活,或者说是为了自由和挑战权贵。张寡妇是个有个性的人,成熟早,聪明能干。儿子的死,对她的刺激很大。因此,复仇,几乎成了她的“理想”和生活目标。这里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分,也有人性的成分,还有母性因素的加力。
遗憾的是,匪道上的张寡妇尽管立下这样那样“刀客道德规矩”,尽管初心是不杀无辜,但由于队伍素质低,管理混乱,还是发生了“血洗头峪村”这样不可饶恕的事件。没有避免伤及无辜,欠下了老百姓的血债……
笔者翻阅了不少文字记载,看到了她的两面:一方面劫富济贫,一方面也犯下了残暴的罪行,不管是主观上有多少个人“诉求”,还是客观社会原因造成,张寡妇的“匪事”皆已成为了历史,甚至还演绎着某些传奇。也许,她的风雨人生,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综上所述,张寡妇由普通农妇到风流悍匪,这一过程,风雨人生,起落浮沉,令人痛恨,也有惋惜。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世道混乱和现实的残酷,才将一个勤劳孝顺娴慧的善良女人,逼到了山上;加之张寡妇的性情不断变化,复仇心理严重,才一步步成了豫西“悍匪”,最终的命运,是逃不脱的悲惨结局。假如她拉起了队伍,不去祸害无辜百姓,也就是个知名“刀客”。
由于她的自身素质不高、阶段觉悟不強,注定了她只能成为土匪而非女侠。假如她觉悟再高一些,带着队伍走向正面革命,有可能是个传奇女英雄。
历史没有假设,张寡妇的人生经历和有些传奇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或任由世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