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的虢国有什么样的历史,它又是怎么
2022/12/9 来源:不详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国,历史文献中有关虢国的记载不少。《汉书·地理志》弘农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出现四个虢国的文献记录。《水经注·河水》卷四:“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色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
一、虢国的始封
武王克商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
虢仲、虢叔所封之国便是两个重要的姬姓国,《左传》僖公五年云:“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仲、叔皆虢君字。”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国语·晋语四》云:“文王敬友二虢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二虢。”因此,可以肯定周初只会有文王弟虢仲、叔所封的两个虢国,不会有第三个虢国。
虢国为姬姓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周初虢仲、虢叔谁封在东虢?谁封在西虢?对此古人却说法不一。
关于西虢,孔《疏》说是虢叔所封。此外,《国语·周语上》及《郑语》韦昭注皆曰:“虢叔之后,西虢也”《史记·周本纪》引韦昭曰:“文公,虢叔之后,西虢也。”这些也都是说虢叔封于西虢。
而《左传》隐公元年杜注却云:“虢叔,东虢君也…虢国,今荥阳县。”王夫之《稗疏》亦云:“东虢,虢叔所封。”《汉书郡国志》、《帝王世纪》、《广韵·虢》、《路史国名纪》《通志氏族略》等书亦说虢仲封于西虢,虢叔封于东虢,与贾、韦二氏之说正相反。之所以造成这种分歧,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先秦典籍中虢国一般单称虢,或为虢仲之国,或为虢叔之国,东、西虢之称,乃是汉以后之人为便于区分二面加上的。
二虢之地望文献记载不明确。二虢之后裔称谓较混乱,虢仲的后裔亦有以字称虢叔者,虢叔的后裔亦有以字称虢仲者,致使虢极易混淆。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们后人两千年来对虢国史的迷茫和争议。
二、东虢国
东虢在西周中期以前的情况于文献无载。东虢之封君推测为虢仲。《左传》隐公元年杜注云:“虢叔,东虢君也国,今荥阳县。”孔疏:“云虢叔封西,虢仲封东而此云,东君’者,言所灭之君字叔也。《传》云仲其大夫,谓叔之子孙字曰仲也。”这里是说,虢仲的后代亦有称叔的,叔的后代亦有称虢仲的。我们认为杜注并未指明其所言之貌叔即是文王弟之虢叔,此虢叔也可能是指文王弟仲或虢叔之后《国语郑语》载:“其济、洛、河、颍、虢、郐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韦昭注:“虢,东虢也虢仲之后,姬姓也…此虢叔,虢仲之后叔、仲皆当时二国君字。”
这里韦昭却指明了东虢之封君就是虢仲之后由此观之,杜注与韦注并不矛盾。
东虢之地望正如《左传》隐公元年和《国语·郑语》所言,当在今河南荥阳。《通典》曰:“今郑州荥阳县,故虢国,所谓东虢也。”《诗·郑谱》引《正义》云:“谓济西、洛东、河南、颍北四水之间,其子男之国有十,惟虢、郐为大”。《史记·郑世家》《集解》引徐广曰:“虢在成皋,郐在密县”。《元和郡县志》卷五曰:“汜水县,古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卷七云:“东虢今荥阳县。”以上文献所载之古荥阳、成皋、虎牢、制邑、汜水诸县,其地均在今河南荥阳市境内东虢故都,近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已有迹可寻。
汉代的平咷城可能即为东虢故都东虢故城东接黄淮平原,西依虎牢天险,南望嵩岳之高,北连黄河之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虢的灭国,典籍多有记载。《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杜预注:“虢叔,东虢君也,恃制邑而不修德,郑灭之。”这里是说,东虢的最后一任国君虢叔由于不修德而被郑国灭掉了。春秋时“制”为郑邑,则灭东虢者必为郑国。
西周末年幽王昏庸,王室衰微,再加上西戎的侵扰,西周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一些西部封国为逃避战乱,纷纷东迁。
而作为始封于陕西的郑国,于是亦趁此时机东迁,灭掉了东虢和郐国。《国语·郑语》对此亦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京兆尹郑县下注引臣瓒曰:“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郐之间。幽王既败,一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
今本《竹书纪年》亦载:周平王四年(年)“郑人灭虢”,至此东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西虢国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虢县,古虢国,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后秦武公灭为县。”《舆地志》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太平寰宇记》卷三载:“古国之地也,即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西虢乃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国。虢叔在周初历史上地位较为重要。
《尚书君奭》曰:“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这是说文王治理天下,主要依靠的就是虢叔、散宜生等5位大臣。《新序》亦说:“武王学乎虢叔”《韩诗外传》卷五又云:“周公学乎虢叔。”《白虎通·辟雍》亦云:“周公师虢叔。”虢叔既为武王、周公之师可知虢叔是周初一位影响极大的人物。
西虢的始封地当在今陕西宝鸡市附近,《汉书地理志》弘农郡下云:“西虢在雍州。”《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元和郡县志》卷七州下云:“西今凤翔府扶风县。”《太平寰宇记》卷三十载:“凤翔府虢县,古虢国之地也……是曰西虢。”雍州、岐山、凤翔都在今宝鸡一带。考古出土铸铭青铜器亦可证实西虢确在今宝鸡带。
西虢东迁的原因主要是猃狁的侵扰。西周晚期周厉王举兵南下征伐位于东南方的淮夷,而位于周北方的猃狁便乘机对周人发起了历经厉、宣等几世的频繁进攻。西虢的地理位置与猃狁接近,故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虢不得已而东迁,西虢东迁的地点,学界观点基本一致,即今三门峡、平陆一带。
西虢东迁的时间学界意见不一。一种意见认为西虢东迁在周平王东迁时。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记》:“平王东迁,虢叔自此至上阳,为南虢矣。”顾栋高亦说:西虢“后随平王东迁,更封于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有上阳城。其支留于故都者为小虢。”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平王迁前陕县之虢已经存在,陕县即今三门峡一带,我们认为西东迁应早于平王东迁。从近年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西虢的东迁亦应是在西周末期。
西虢东迁后立国时间不长。虢之北邻晋献公为实现其往南扩张的目的,曾先后两次借道于虞而灭虢。《左传》僖公二年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晋卜偃日: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
《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年)又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虞,遂袭虞,灭之。”这样晋人一箭双雕,先灭虢而后亡虞,在历史上留下了“唇亡齿寒”的著名典故。
四、南虢、北虢、小虢
南虢之称,最早见于《水经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记》曰“平王东迁,虢叔自此至上阳,为南虢矣。“上阳即今三门峡东南李家窑一带,位于大河之南,关于南虢的来历,学界有不同说法:
(1)虢叔封上阳。《左传》僖公五年云“晋侯围上阳。杜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孔颖达《疏》引马融:“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但据上文所论,周初只有东西二虢,文王弟虢叔被封于雍县之西虢,这是文献有载、考古资料可证的故此说不确。
(2)虢仲封国说。《水经注》载“虢仲之所都为南虢”。如果把这里的“虢仲”理解为西虢封君虢叔之后的话,那么把南虢说成是虢仲之国也是可以的。
(3)西虢东迁说。此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水经注·渭水注》引《太康地记》曰:“平王东迁,虢叔自此至上阳,为南虢矣。”说南虢为西虢东迁而来是可取的,但定东迁年代为平王时,不妥。其二,南虢由西虢东迁而来,但其时间应在西周末期平王东迁之前。
北虢之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载“北虢在大阳”大阳即下阳,《左传》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杜注:“下阳、虢邑也。在河东大阳县。”王夫之《稗疏》云:“下阳在平陆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其地望即在今山西平陆县境。
北虢的由来学界争议较大。
(1)虢仲封下阳。《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马融曰“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
《左传》僖公二年载:“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公败戎于桑田。晋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禾念。”这是说晋献公第一次假道于虞,灭掉的是下阳,而君在下阳失陷后并不警觉,却继续与猃狁在桑田作战。杜预说下阳仅是虢国的一邑看来是有据的。故下阳灭而并不言“晋灭虢”,以至于《左传》僖公五年又云:“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奔京师。”由此看来说文王弟虢仲封下阳不确。且目前考古资料也不能证实下阳为周初封地。
(2)北虢为东虢分支说。郭沫若先生在《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一文中说:“大阳乃汉所立县,故城在山西平陆县东南十五里许,正在三门峡附近。可知虢季氏乃北虢。北虢乃东虢的分支,即虢仲之后,而非虢叔之后。虢仲是东虢,虢叔是西虢。”
郭先生定西虢为虢叔的封国是可信的。但他说虢季氏之北虢乃是东虢的分支,却嫌证据不足。
王先谦《汉书补注》说:“陕(县)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我们认为王氏之说甚确。西虢东迁后,居于三门峡、平陆一带,因其地跨大河南北,故有南虢、北虢之说。正因为南、北虢实为一国,所以正如上引《左传》僖公二年、五年所言,晋侯两次假道于,先取下阳,后克上阳,方灭虢国。
小虢乃是西虢东迁后,留其支庶于原地,汉以后之人为便于区别而称其为小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这是说西虢东迁后,留下的小虢在春秋中期秦武公开始实行郡县制时,才被武公灭掉。
由此可知,南虢、北虢及小虢都与西虢有密切关系,它们仅是西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点由于迁徙而被后人加上了不同名称而已。南虢、北虢乃是西虢东迁之地,即今三门峡、平陆一带,小虢为西虢东迁后之故地。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