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文化地理姚崇故里人文陕州环球

2022/11/20 来源:不详

姚崇故里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古镇。

三门峡古称陕州,自西周至唐宋以来,是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的重要州郡。三门峡市陕州区,原称陕县,建县已有多年。其地东有崤山咽喉古道,西有函谷雄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才辈出。悠悠的历史长河,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姚崇故里

张茅古镇现有姚崇故居遗址(在张茅中学校园内),姚公祠遗址、姚崇父姚懿墓遗址、旌贤寺(唐姚懿墓守坟寺)遗址、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现存三门峡博物馆)等。

姚懿神道碑

姚懿神道碑原竖于张茅古镇姚懿墓前,唐开元三年(年)十月立。神道碑碑高2.9米,宽1米,厚0.35米。额篆为“大唐嶲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之碑”。年,神道碑移于陕州区高阳山刘秀峰。

藩篱石刻

唐玄宗开元三年(年),姚崇在家乡陕州硖石故里亲书“藩篱”题词,刻于石匾。石匾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大唐开元三年”,左下题款“姚崇题”,中间楷书“藩篱”,为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现收藏于三门峡博物馆。

崤函古道

三门峡市陕州区崤函古道遗址,位于市区东36公里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金银山北麓,是中国古代一条著名的交通要道。车辙印痕全长余米,路面宽3至6米,车辙宽约1.06米。

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位于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院落余个,面积23平方公里,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棠苑

甘棠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廉吏召公,在古召公祠原址上修建。该苑占地25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陕州古城的一处名胜。

空相寺

空相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熊耳山麓,原名定林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公元年,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在这里。寺院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同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始建于隋代。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它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古城东南部。宝轮寺院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年)僧人智秀建寺塔,为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三门峡灵宝市境内,因“名人、名著、名关”享誉海内外。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地势险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辞海》记载,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谷关更因老子在此写下《道德经》,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道家的思想由这里开始流传,薪火相继,影响久远,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

中流砥柱石

中流砥柱石位于三门峡市区东北约30公里处,在三门峡大坝下方的黄河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三门峡大坝建成前,在中流砥柱石上游有“神门、人门、鬼门”,水流湍急,波涛凶险,中流砥柱石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石直冲过去,砥柱石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这样船只就能顺利驶出峡谷,由此便有了“朝我来”的别称。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南省三门峡市纪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