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窑遗址,被认为是三门峡虢国的都城,看
2022/8/30 来源:不详白癜风是哪个部位开始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9/9291447.html
看虢城上阳,作为史籍记载南虢的都城,其实际上为三门峡虢国灭焦以来的国都所在。《左传》是最早记载晋师假虞灭虢的典籍,说明晋灭下阳之后又围上阳,虢国才被灭。而只有国都被攻克了,这个国家才算灭亡,所以上阳应该是三门峡虢国的国都。谭其骧先生也认为虢都在上阳。
蔡运章亦同意此观点,认为北、南二虢本属一国,上阳为虢国之都城,下阳是虢国雄踞于大河北岸的塞邑。杨宽在《战国史》中也说过秦的陕县是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是虢国的旧都。虢都于上阳,那么上阳今何在呢?前文我们叙述过上阳在今天的三门峡陕县,今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三门峡市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甘山与洛宁县邮: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和湖滨区,幅员面积.73平方公里。古来都城建制亦有讲宄,《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先秦“国”乃都邑,都邑面积方九里,差不多是10-20平方公里左右。比如鲁国都城曲阜,城为长方形,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所以,陕县之大,定然不全是都城,那究竟虢国国都具体位置在陕县何处呢?自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考古的不断发现,我们可以锁定两个地方,一个是李家窑遗址,一个是陕县东城的上村岭遗址。对比地理位置及地形上村岭虢国墓地位于陕县东部,李家窑遗址位于陕县东南4.5千米处。据史籍载,上阳城建在陕东城,东距陕县县城4.7公里。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村岭遗址更符合上阳城的所在位置。其次,《管子乘马篇》所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美国地理学家柯立希在《大国都》一书中也曾提出建都三条件:即岔路口,谷仓和要塞。其认为国都选址首先要交通便利,附近地区要有粮仓以备都城和战时供应,同时也得保证地形优势,有易守难攻的特点。总之,都城的兴建之地既要有山险可据,又要有广阔的生存空间,既能保证充足的水源,又要有抗灾防洪能力。我们看上村岭所在位置,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其所在北面有黄河,南面有青龙涧,东面有天然大沟青洋沟。
西面有壕堑,西南面有虢山。这些天然的壕沟和河流,就形成了四面包围的稳固防护。且其位于今三门峡市区这个高台地的北面,地势较高,此处既有丰富的水源,又能避免水害;地势较高,有纵观全局,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其北面、西面分别有茅津渡和太阳古渡,与黄河对岸的下阳城相交通,水陆交通便利。再看李家窑遗址,南临涧河,地势平坦,黄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既适宜于人们居住,又适宜于农耕生产;其水源的丰富和土壤的肥沃能保障一方水土和人员的供养。但其地势平坦开阔,既无山河地势之险,又无城池防御能力。地势也较低,防护能力差。
从军事的战略地位来讲,古代国家建城特别注意地形地势。如果把上村岭的地理形势与李家窑相比,李家窑在军事战略方位上就略逊上村岭一筹,且其紧邻上村岭,比较符合柯立希在《大国都》中所说的维持都邑供养的城邑。总之,上村岭一带占据着山河之险,地势之峻,相对于李家窑,更显易守难攻,可谓是临河建国的好地方。对比考古出土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通过先后对李家窑遗址的考古挖掘,我们发现,李家窑遗址占绝大部分的是周代的陶窑和灰坑。几乎没有发现贵族们使用的器物,这里既没有看到宫殿遗迹,也没有城墙遗迹。《国语齐语》关于管子回桓公定民之所居问题时。
韦昭姐姐注说:“国,国都城郭之域也,唯士、工、商而己,农不在也。”商周时期,都城是奴隶主国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作为都城,必有宫殿、宗庙、贵族和国人居住区、市场及手工业作坊等,以上是构成都城的主体,占都城的绝大部分。而李家窑一带的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这样的遗址。又大城中有小城,若李家窑遗址中出现焦国遗迹,说明上阳城中包含李家窑遗址,而非李家窑遗址就是上阳城所在。而李家窑遗址出土的粮窖、陶窑、灰坑、炼铜渣、地下陶水管道等种种文化内涵都表明它是上阳城的附属服务设施场所,是虢国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用品和军事用品的制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