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历史上中原指

2025/2/24 来源:不详

“中原”,这个综合了政治、军事、文化、乃至地理概念的词汇,很早以前就已经在中国的典籍上出现了。“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中原板荡”......“王师北定中原日”“血沃中原肥劲草”“江山清绝胜中原”......“中原”这个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作品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中原”释意

中原的内涵是什么?具体地理范围又指的是哪里?历史上的诸家,特别是一些古代的字书、辞典的作者对此进行过一些文字学上的论释。

《说文解字》:“中”,“和也,从口,丨,上下通”;“原,水源也,象水流,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源下,象川形”。

《康熙字典》:“中,中央,四方之中也;原,“大野曰平,广曰原”。

《辞源》:其义有二,一是中原即平原、原野;二是地域名,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辞海》:中原内涵有二。其一,平原、原野;其二,地区名,集“中土”“中州”,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何以“中原”

从先秦、秦汉以降,以至隋唐之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国人对中原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为个体之间对于中原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唐代中原的地理范围,依据开元十五道的划分并结合“山川形便”,将河南道的全部、整个都畿道及河东道的中条山以南部分界定为中原的范畴,其大体上指“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濒淮,北薄河”(顾祖禹:《历代州域形势》)的区域,包括安史之乱后至元和末年以前,国家先后设置的陕虢、都畿、河阳、忠武、宣武、义成、武宁、淮西、淄青等九镇三十二州(即陕、虢、怀、孟、河南、汝、陈、许、蔡、溵、郑、滑、沛、宋、泗、海、徐、宿、毫、颖、曹、濮、郓、兖、沂、密、齐、济、青、淄、登、莱等州)。

贞观元年唐朝疆域图

从现代地理学角度讲,唐代的中原,即我国中东部地区,包括现在河南、山东大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区域大体上处于北纬32°-37.5°,东经.5°-°之间,南北纵跨公里,东西横越公里。

三、中原主体部分——黄淮平原区

黄淮平原,是唐代中原的主体部分?占整个区域面积的七成以上。黄淮平原位于太行山的余脉中条山、黄河一线以南,桐柏山、大别山、淮河一线以北,与长江流域的荆湖相邻?东临大海,西以伏牛山、外方山与豫西山地为邻,包括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南部与淮北平原两个部分,属于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黄淮海平原区域示意

因为黄河中下游平原和淮北平原地形相同,地理上形成一个整体,所以我们习惯将其并称为黄淮平原,包括现在的河南与山东二省的大部、江苏、安徽二省的淮河以北部分。历史上,这一广袤的平原区由黄河、淮河下游的泥沙冲积而成。

作为南北方过渡地带的黄淮平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既适合耐旱作物黍、稷、麦等作物的栽培,也适宜喜水的水稻种植,使得该区域成为中华民族早期的发祥地之一,该区域众多史前文明的遗存也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新石器时代的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都不同程度上发现了这些农作物的踪迹。

四、中原战略要地——豫西山地区

豫西山地,东连黄淮平原,西接关中平原,内拥群山,外濒黄河,表里山河、襟带两京。处于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黄土高原的南缘,太行由北而南,自黄河北岸折向西行,与秦岭山系的余脉相汇于豫西,向东部呈扇形展开。

豫西境内山体高耸巍峨,绵延数百里,至现京广铁路附近,地势渐低,即进入黄河中游平原与淮北平原。其地理范围,北抵黄河,南达桐柏山,东至嵩山,西接潼关。区域内山河纵横,崤山、熊耳山、外方山、老君山交织其间,伊河、洛河则贯通全境。

雪后老君山

豫西山地,山脉与谷地地形交织其间,其气候条件,总体上虽与中原其它地区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它的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略短,雨水稍多,且变化较大。这里的土壤,是一种呈微酸性的黄土,土壤的颗粒细致而均匀,透气、透水性能优越,含有多种可溶性矿物质,非常有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豫西山地从旧石器时代以来就一直是人类的生息繁衍之地。豫西山地区的陕县、三门峡、灵宝、洛阳、涌池等地均发现了大量的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属于龙山文化范畴的洛阳王湾遗址、汝州李楼遗址都有炭化的粟粒出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渑池遗址还发现了稻叶、稻杆和稻粒的印痕。毫不夸张地讲,唐代的伊洛平原,是本区农业最为发达的区域。

神都洛阳周边地形

豫西山地区域,位置介于长安和洛阳两京之间,是汉魏之际的“西道之要”,更是两汉时期朝廷眼中的“股胧之郡”。由于这一地区地处“天下之中”的位置,是连接关中与黄淮平原的纽带。因此,历代帝王对此都非常重视。唐朝时,豫西山地区的陕、虢、汝诸州刺史,皇帝一般绝不轻易授人,几乎是“匪亲不举”。

五、中原滨海单元——山东丘陵区

山东丘陵区,位于中原的东部,它是由一片低缓的山岗、宽广的谷地、相间的丘陵组成的地域。除崂山、鲁山、沂山、蒙山、泰山等少数山峰突出于群丘之上,它们的海拔超过五百米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均不足米。地形上,山东丘陵区可以分为鲁中南低山丘陵、胶东低山丘陵、胶莱谷地三个部分。它们均位于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半岛中部的胶菜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不到五十米,将山东丘陵分隔为鲁东和鲁中两个区块。

黄河流经山东

山东丘陵区的土壤,其分布非常有规律地从东向西分布着棕壤(棕黄土)、褐土(黄土)。棕壤,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胶东低山丘陵,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易溶性盐类,呈微酸性特征。褐土则主要分布于胶莱谷地,是含有丰富钙质的黄土堆积物,其自然肥力较高,是该地区最为肥沃土壤之一。

山东丘陵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在北辛文化遗址挖掘中,出土了石镰、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等新石器早期的器物以及谷壳、碳化的粟类等谷物,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出土了黍、稻等作物的炭化颗粒。

新时期晚期考古学文化分布示意

在中古(一般把魏晋南北朝隋唐称为中古)之前的山东丘陵区,不仅农业先进,而且桑蚕业也非常发达。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册封长子刘肥为齐王,这里就已是“颇有桑麻之业”的“人众殷富”之地,是“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的好地方。

山东丘陵的部分地区,还是盐业、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此外,这一区域因濒临大海,非常方便发展海外贸易,由登州东行入海可达高丽、日本。简言之,历史上山东丘陵区一直是富庶之邦。

山东烟台海岸

总之,唐代中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是当时农业、商业最为繁荣的地区。

洛阳盛景

#深度好文计划#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