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哥舒翰有勇无谋,葬送唐军十八万精
2025/1/1 来源:不详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一个被误解的军事精英——哥舒翰
提及安史之乱期间的重要将领,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神勇善战的王仙芝、郭子仪等人。然而,在众多平乱将领中,其实还有一位备受争议的军事奇才——哥舒翰。
这位身世显赫的将军,在重要关头曾多次挺身而出,捍卫了大唐的江山。然而,他却因一次失败而声名尽毁,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
一个人的英雄事迹会被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但往往会忽视背后复杂的背景因素。就哥舒翰而言,在安史之乱期间所经历的,远不止是一场简单的兵败。
作为当时统率18万大军的元帅,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牵扯着大唐江山的存亡,而这些决策背后往往暗藏着纷繁复杂的王朝内部权力斗争。
一纸诏令改写历史——李隆基安史之乱发生后,朝野一致认为需要平息叛乱,曾有共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都主张以守为主,让哥舒翰在潼关坚守,同时他们则进攻安禄山的老巢范阳。
这一策略也是最为可靠和稳妥的。因为一方面,潼关乃通往长安的关键要道,哥舒翰若能牢固控制,便可有效遏制叛军的前进;另一方面,郭子仪等人趁机北伐,一旦占领范阳,便可将叛军的根基切断,最终必将导致其土崩瓦解。
然而,正值紧要关头时,唐玄宗李隆基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抉择——他坚持要求哥舒翰主动出击,夺回被叛军占领的洛阳。这一命令不仅使得哥舒翰感到不安,其他各路将领也纷纷反对,然而李隆基却置若罔闻,坚持指示哥舒翰发动进攻。
这一决定的结果不仅改变了原本可能平息安史之乱的局面,还为哥舒翰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当时的一些历史记录将这归咎于李隆基受到了宰相杨国忠的挑拨才做出了如此不明智的决定。然而,实际的原因远比superficial单的看法要复杂得多。
暗藏恩怨的三角关系——杨国忠与哥舒翰在安史之乱期间,杨国忠作为另一位关键人物,身份和地位极其独特。身为唐玄宗的宰相,他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在朝廷内部。然而,与此同时,他与哥舒翰之间却有着一些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达成共识,认为哥舒翰应在潼关坚守,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则趁机北伐。这一方案被认为是最为稳妥的,然而杨国忠却坚持主张让哥舒翰主动出击,收复洛阳。
看起来是一个勇气十足的决断,但实际上,杨国忠的动机可能并不是那么单纯。作为宰相,他必然了解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他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很有可能是源于对哥舒翰的某些不满和猜忌。
哥舒翰曾下令手下人陷害杨国忠的得力将领杜乾运,结果导致杜乾运惨遭处决,在朝中声誉扫地的同时,他还企图控制原本属于杨国忠麾下的军队,这一举动更是让杨国忠感到受到了威胁。
在唐玄宗下令哥舒翰出击时,杨国忠趁机极力主张这一决策,或许是为了通过这个机会削弱甚至排挤潜在的竞争对手哥舒翰,以此来打击他的声誉并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导致灵宝之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源自于这种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作为一名军事精英,哥舒翰对这个计划的风险心知肚明。然而,当面对上位者坚决的要求时,他却别无选择,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无疑注定了他将承受巨大的代价。
一场惨烈的伏击战——灵宝之战在唐玄宗强烈的要求下,哥舒翰无奈率领着18万雄师挺进,决意夺回洛阳,这支庞大的军队聚集了来自河西、陇右和朔方的精锐战士,然而却没人能预料到,他们将遭受如此沉重的挫折。
哥舒翰的军队在出发潼关之后须先攻下陕县,方能继续向洛阳挺进。而位于陕县和洛阳之间的灵宝之路,则恰好被一条狭长山道所隔断,两旁是险峻的山峦和黄河,构成了一个极其适合埋伏的地形。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哥舒翰自然清楚这一点。因此,在发起进攻之前,他先派出侦察兵进行侦查。结果表明,果然有叛军部队在那里埋伏已久。
哥舒翰此刻正陷入两难的抉择:若不选择进入那条山道,唐玄宗必然怀疑他畏敌而退;但一旦选择进入,利用这支18万大军的优势,也许会难以取得什么成果。最终,哥舒翰决定率先调动部分精锐军队前去,而自己则亲自率领3万大军渡河,到对岸为他们壮胆加油助威。
谁能想到,这看似慎密的布置竟然成了致命漏洞。在先头部队进入山道后不久,就遭受了伏击,结果溃败如山倒。而随后的10万大军也在浓烟弥漫中陷入混乱,叛军的骑兵后袭彻底击溃了他们。
哥舒翰身处黄河对岸,眼见局势急转直下,也失去了镇定,率领着三万大军匆忙撤退。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夺取洛阳的行动,最终竟演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惨败。十八万士兵中,有十一万人当场阵亡,其余大多数人要么在黄河中溺亡,要么四散逃窜。这场战役也在唐朝军事史上留下了极为悲痛的一页。
背负骂名终老的哥舒翰面对如此惨烈的失败,作为统帅的哥舒翰难免要为此负责。然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的决策并非完全错误。毕竟,在进军前,他派人进行了侦察,并做出了相对谨慎的部署。
然而,所有人都难以接受的是最终结果。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复杂政治因素,还包括一些其他细节对战局产生了关键影响。
举例来说,在混乱的战斗中,唐军士兵甚至相互造成了许多同胞的误伤;而叛军的狡猾伎俩也让唐军措手不及。这些情况都是哥舒翰无法完全掌控的。
尽管如此,作为统帅,哥舒翰也必须承担这场惨败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局势恶化之后,他的一些决策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当他带着残军剩余回到关西驿时,却意外遭到手下大将火拔归仁的背叛,最终被强行押解投降叛军。他从一代名将沦为投降者,最终在敌手手下惨死,哥舒翰的结局可谓悲惨至极。
在他身后,还有许许多多勇敢的战士殒命沙场,这一切似乎源于一个让所有人悔恨不已的诏令。
历史何以如此残酷——唐玄宗的最后遗产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被视为是推动这场悲剧走向最终结局的人,就如同哥舒翰被误解为一个军事天才一样。
作为当时大唐的皇帝,李隆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整个王朝产生深远影响。而他在安史之乱中所做出的决策,也给整个大唐帝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尽管当时李隆基急于收复失地,以期重振自己的威望,却未对具体情况的复杂性作充分考虑。作为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他竟未能意识到哥舒翰的忧虑,也对那份所谓被诬陷的情报视而不见?
李隆基的这一决定可以说不仅使得18万精锐大军葬身火海,而且也彻底动摇了大唐的基础。从那时起,安史叛军势如破竹,连潼关都被攻破。随后,唐王朝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最终导致了灭亡。
在这场动荡中,李隆基自己也逃往了四川,在晚年里颓废度日。他一手建立的盛世大唐,竟在他的统治下化为了灰烬。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无常。
结束语
唐朝时期的历史波澜起伏,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那些曾在朝廷任职的将领和大臣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和理想,都卷入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
他们或许起初初衷良善,然而最终却注定要遭遇不幸的结局。尽管历史在不断地推进,但人类的本质却始终保持不变。未来的走向也许难以预料,但只有从中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的重复。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