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剧发展文化了解

2024/12/24 来源:不详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历史渊源大约于明末清初,山西的蒲州(今永济)、陕西的同州(今大荔)河南的陕州(今陕县)的黄河流域三角地带就有一种土戏形成并流行。开始人们称它为“乱弹”或“土戏”,又因以枣木为梆,击节演唱,所以又称为“梆子腔”。嘉庆、道光以后,蒲州一带的乱弹逐渐分为南路和西路两大派。南路戏以芮城为中心,主要剧目有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共廿四本,其中多由昆曲移植而来,如《红梅阁》《十五贯》等,蒲剧《十五贯》其特点是唱词少,多由四六句构成唱段,语言隽雅,情节奇巧。唱腔表演也较文雅,男角演唱不用假嗓,唱腔多级进,少大跳。西路戏以蒲州(今永济)中心,平阳(今临汾)属之,剧目丰富,唱词较多,并有大段唱腔,文词通俗上口,表演粗犷火爆,重唱功、做功和特技的运用。文化特征角色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xusheng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绝活蒲州梆子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水秀功节奏蒲剧的打击乐点(锣鼓经)从名称上说有六七十套,但实际变化起来却在百种以上。其节奏分慢、中、快、散四种类型,从配合表演动作到说唱填补,从掌握节奏到渲染气氛都离不开它。曲牌蒲剧的戏牌,分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非常丰富,共有多种;丝弦曲牌则有70多种。牌子曲是蒲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朝官登坐堂,武将升帐回营,队伍行进,以及文官迎送、饮酒行令、接旨迎亲、灵堂祭奠,洞房花烛、打扫庭堂、拜佛求仙或是开打、备马、梳洗,常用牌子曲渲染烘托,甚至许多伴唱也离不开牌子曲的引补。唱腔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体,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七种基本板式。蒲州梆子唱腔除以上基本板式外,还有、等辅助板式以及具有结构意义的“送板”、“抹板”、“折板”和作为过渡形式的“流板”等,它们不能独立成段,或用于起板,或用于落板,或作为转板的桥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