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三年节选
2024/10/10 来源:不详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译:鲁隐公三年春周历二月己巳日,发生日食。
我们在研究,研读中国古代,经常能见到关于日食、月食之类的自然现象的记载。在这这里我说一下这个问题。
日食(solareclipse),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
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
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
地球阴影位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内,此平面与月球轨道面(白道面)并不重合,黄白道面交角约5度;大多数满月时,月球不在黄道面内,而是或偏北或偏南,不在地球阴影内,因此并不是每个满月时,都发生月食。每年全球至少发生两次月食。
当然我国古代人民是不懂得我上面列出来的科学原理的,但是他们相信上天和人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在这种学术和思维背景下,对于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等现象就有了一套独特的解释系统。概括来说这套解释系统将自然现象,人间灾异和政治紧密结合。这个理论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在西汉时期成型。并成功将其和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天人感性这个理论。不光是天文现象,地震、干旱、洪水等等也都在考虑,衡量范围内。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于明清钦天监的机构,除了科学研究以外,他们还肩负着为君主观察天象,预测祸福吉凶的使命。
顺便提一下。三年春王二月,这次日食,发生在前年2月22日,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也知是不是巧合,在这一年周平王崩。
三月庚戌,天王崩。
译:三月十二日,周平王去世。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译:鲁隐公三年春周历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讣告上写的是十二日,所以《春秋》也记载死日为十二日。
这一年是公元前年。
周平王是东周的第一代君主。姓姬,名宜臼,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西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得褒姒,生伯服。不久,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
随后,申、鲁、许、秦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年去世。
《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但是在《春秋》中,只有鲁君死才用“薨”,其他诸侯死都用“卒”。这是为了突出鲁国和其他国家的区别,毕竟《春秋》是鲁国的史书。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译:夏四月二十四日,隐公母声子去世。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译:夏,君氏去世,君氏就是声子。没有发讣告给诸侯,安葬后没有回到祖庙哭祭,没有把神主放在婆婆神主的旁边,所以《春秋》不称“薨”。又由于没有称她为“夫人”,所以不记载下葬的情况,也没有记载她的姓氏,只是因为她是隐公的生母的缘故,所以才称她为“君氏”。
君氏指的是隐公之母声子。寝意思是祖庙。祔(音“富”)意思是以新亡者神主(牌位)附祭于宗庙。姑指的是婆婆,在此特指婆婆的神主。
声子虽然是隐公的生母母,但不是鲁惠公的正宫夫人;而鲁隐公当时虽然是鲁国国君,但自称是代替桓公摄政,所以去年十二月,桓公之母仲子死了,用夫人的礼节安葬,到声子死后就不能按夫人的礼节为其治丧。
所以才出现声子死后,既没有向同盟的诸侯讣告;安葬以后,隐公也没有哭于祖庙;哭完以后后,亦未祔于祖姑。三个条件不具备,故而不是以夫人看待声子,所以《春秋》用了‘卒’这个字,而不用‘薨’字;只云‘某氏’,而不云‘夫人某氏’。
接下来这一段名气很大,一般我们把这件事称为——周郑交质事件。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译: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宗周作为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宗周和郑国彼此怨恨。
卿士是周王室的执政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郑国因为在平王东迁时护驾有功而与周王室的血缘又极近,所以郑国国君就兼任了周王朝的卿士。后来郑国势力日益壮大,威胁到了周朝中央的统治,于是周平王就让虢国国君也担任卿士,以分郑国之权。这引起了郑国不满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周平王死后在郑国做人质的王子狐,继位为周桓王,他想把权力完全交给虢国国君。这一举动,再次引发了郑国不满,于是发生了郑国武力割麦事件,后来又割了周王室的谷子。
在此交代一下虢国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
虢国,是中国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前后有五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加以分别,故加上东西南北相区别。
东虢国,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东虢国。公元前年,东虢国为郑国所灭。东虢灭亡后,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公元前年,北虢国为晋国所灭。
西虢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区别于周文王异母弟虢仲的东虢国。国都初为虢(今宝鸡陈仓区虢镇),后迁至山西平陆县和河南三门峡市之间,以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遗址)为都,称南虢。
由于西虢君主奉行追随周王室的政策,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国君主听命于周天子,屡次干涉晋国内政,直接影响到了南、北虢国的国力。晋国旁族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一支崛起后,南、北虢国于前年被晋献公所灭。
小虢国是西虢国东迁后残存于西虢故地支庶一族建立的国家,都城位于桃虢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前年被秦武公所灭。《史记正义》引《舆地志》记载其为游牧民族占据西虢故地建立的国家,张筱衡认为此观点有误。
在此时担任周王朝卿士的应该是东迁以后的西虢国,这个时候应该叫南虢国更加准确。
温国,夏朝时期位于温邑(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诸侯国。温邑因(今温县五里远村清风岭坡下)有温泉,得名温邑。
夏朝太康失国后,有平因辅佐夏朝君主姒少康灭有穷国有功,受封于温邑,建立温国,史称“温平公”。夏桀二十六年,商国在伐夏的时候灭掉了温国,温邑成为商朝之邑。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温邑(今温县上苑村北)再次成为温国都邑。温国国君称温子,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公元前年,温国被狄国灭亡。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