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六国五次伐秦

2024/10/2 来源:不详

因:战国中期,秦军实力最强。(公元前年)秦已完全据有关中,并在河东占有汾阴(今山西万荣西)、皮氏(今山西河津)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及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等重要关塞,控制了关中左中原的战略走廊。黄河天险几乎成为秦之内河.秦进可攻、退可守。各国严重不安,遂策划“合纵”联合制秦。首次攻秦(公元前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魏军8.2万人,赵军阵亡13万,残余魏军溃逃。联军再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斩首超过3万韩军,俘虏韩将鲮(一作鲠)申差。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二次攻秦(公元前年)因,齐国国相孟尝君田文因在秦国受辱,齐国、韩国、魏国联手对秦国用兵(后面又加入了赵国和宋国),在齐国名将匡章的率领下历经三年苦战先是围困函谷关,接着大败秦军攻入函谷关,秦国当时在位的是秦昭襄王,秦国作战不利大惧之下被迫割地求和,把从韩国夺得的武遂和魏国的封陵归还给了韩魏两国,第二次合纵攻秦取得大胜。秦国此次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秦国四处出击,战线拉得太长,秦军久战疲惫;同时北方的义渠还没被彻底打垮,关键是此时的秦国正和楚国大战(析之战秦军歼灭五万楚军,这也是楚国未参与第二次合纵攻秦的原因),秦国双线作战、顾此失彼。第二,此时正是战国最为混乱之时,不仅秦国实力强盛,齐国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攻灭了中山国的赵国实力也同样不容小觑,楚国虽然有所衰退但是实力尚在,秦国远没有日后见谁灭谁的霸气,以秦国一国之力面对齐、赵、楚等国还是有点吃力的;第三,联军主帅匡章也是战国数得上的名将,曾在桑丘之战败秦国、五十天灭燕国、垂沙之战大破楚国,可谓战功赫赫,而秦国此时正是名将青黄不接之时。三次攻秦(公元前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反而因齐湣王想要独自灭宋,立时成为众矢之的,本来队里的双方合兵一处,从五国攻秦变成了五国攻齐。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四次攻秦(公元前年),因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其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迫魏再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大将蒙骜,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五次攻秦(公元前年),因秦王政继位,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参见蕞之战)。当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纵观五次伐秦,虽然两次击败秦国,却没有消灭秦国的决心和目标,这导致仅有的两次胜利也没有能严重削弱秦国。一方面是秦国自身实力较强,函谷关易守难攻,而诸侯国则劳师远征,后勤补给上显然没有秦国方便。另一方面,六国不够团结,除魏、赵、韩三国受秦国威胁最大出力最多外,其余诸国各怀二心,甚至彼此攻伐,比如长平之战后,燕国还派兵进攻赵国等。秦王嬴驷曾戏称合纵的诸侯为“连鸡”,即使把腿绑在一起的鸡,也不可能同心协力,可见一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