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钓鱼的历史与发展简述

2024/6/3 来源:不详

我国是文明古国,钓鱼活动源远流长,余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民族即用兽骨磨成钓鱼卡、钓鱼钩。钓鱼在当时与狞猎一样,还只是人类维持生活的一种劳动。而今它已是集体育、娱乐、保健、历史、文学、探险、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了。它可陶冶垂钓者情操、修身养性、益神防病、增进身心健康,它还有助于涉足人生、认识社会、游览江河、广交渔友的媒介。

传统文化中的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我国优越的自然水域环境与丰富的鱼类资源不仅为广大钓鱼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垂钓天地,并且为垂钓、旅游的结合与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在当今的世界上,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钓鱼以它高雅的情趣,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爱好者。它如同在体育花园中的一朵绽开的鲜花,备受人们的青睐。

最早反映垂钓的史料当推余年前《尚书·大传》所载“周文王至蟠溪见吕望钓。”多年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钓具、钓艺日趋成熟。

钓鱼,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社会上还流传着很多有关古代钓鱼的诗文与传说,到处有古代名人的钓鱼台、钓鱼山、钓鱼城、钓鱼石等等。这些传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鱼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丰收、喜庆、吉祥

人类最初的生产方式是从采集野果与渔猎开始的。古代捕鱼的方法很多,比如徒手捉鱼、棒子木条打鱼、砸鱼、叉鱼、射鱼、钓鱼等。伴随着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又出现了鱼罩、鱼梁、鱼筒和网具等设施。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骨鱼卡和骨鱼钩。比如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鱼钩距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了。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代,我国发明了养蚕织绸。丝线很快被应用于钓线的制作从此以后,兽皮条和野麻绳等早期的钓线逐步被丝质钓线所替代(古代有关钓鱼文献的记载称丝质钓线为“缮”、“绝”、“绳”和“钓丝”)等,大大地提高了钓具的灵敏度与功效。

在商周时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有了极大发展,我国的钓鱼业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的“渔”字,是持竿钓鱼的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最早文献记载的有关钓鱼活动。目前我国先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湖北、山西、江苏、辽宁、安徽、香港等地都发现过商周时期的青铜鱼钩,从外观看,有圆形、三角形、鹤嘴形,是用模具浇铸再经打磨而成的。相传舜以贤孝闻名,没有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之前,是有虞氏的部落长。《韩非子·难一》记有一个故事,“河滨之渔者争诋,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意思是说:黄河边上的钓鱼人,争抢水中一高地,舜知道后便亲自到那里钓鱼。他寓治于钓,言传身教,一年以后争抢现象全无。

《说苑》记载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内容是说年已70岁的姜太公在渭水之滨垂钓,三天三夜没钓上鱼来,产生了急躁情绪,愤怒地脱掉衣服,甩掉帽子。有个农夫过来指点他,让他换上细线,用香钓饵,抛钩动作要轻,不要把鱼吓跑了。姜太公即按农夫的指点再钓,第一次钓上条耐鱼,第二次钓上条鲤鱼。此传说虽未必是史实,但可以看出在三千年前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钓鱼经验,对鱼钩、鱼饵、钓线以及钓技等都相当讲究。

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地出现,铁制鱼钩随着冶炼与锻打技术的提高而问世了。出土文物中相继在辽宁抚顺)、湖北江陵、河南陕县、广东徐闻等地发现了铁质鱼钩。此时的鱼钩已和现代的鱼钩很相近了。

在秦汉时期,钓鱼已成为高雅的文娱活动,并得到了广泛发展。考古所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图案中,许多是以钓鱼活动为题材的。比如山东滕县马王汉墓出土的画像石钓鱼图,画面上垂钓者正在起竿把上钩的一条大鱼提出水面。山东肥城县桑镇出土的画像石钓鱼图。垂钓者把一条大鱼提出水面,同时身后那人正准备用抄网捞鱼。由此可见当时手竿垂钓技术已和现代手竿垂钓技术相近了。

西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韩信,也同样是一位钓鱼爱好者,直到今天在江苏省淮阴城西北还存有韩信的钓鱼台(是后人修复的)。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使钓鱼活动受到一定冲击。但仍有许多武士文人及达官显贵操竿于江河之滨,消遣于湖塘之畔。如曹丕、沈约、刘孝威等著名人士都爱好钓鱼,并写了很多以钓鱼活动为素材的优秀诗篇。

隋唐时期,文化日益倡盛,钓鱼活动作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开始活跃起来,在渔具制作上出土的画像石钓鱼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据考证,唐代发明了轮竿(当时称为钓车),陆龟蒙在“渔具诗”中还描述了使用轮竿垂钓的情景。唐诗中还有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佳作,如自翊“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写了《渔歌子》,诗人柳宗元写了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江雪》,而诗仙李白也写下了“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佳句。有“香山居士”之称的白居易也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并写了《渭上偶钓》一诗,说那次他的运气不佳,遂空手而归饮酒自娱了。诗人李贺在五言绝句中写出了当时垂钓的方法:“斜竿垂清沼,长纶贯碧虚。饵悬春晰蝎,钓坠小瞻赊。”

到了宋代,钓鱼活动更日渐活跃,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金明池和琼林苑为收费的渔场,并且专门设立了出售鱼饵的机构叫池苑所。这或许是我国最早的售票钓鱼场了。宋代诗人欧阳修曾写了一首七绝《钓者》:“风牵钓线袅长竿,短笠轻衰绿草间。春雨蒙蒙君不见,水烟埋却面前山。”这的确是一幅优美的春雨淡雾垂钓图了。宋代画家马远以唐代柳宗元《江雪》诗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绝代名画《寒江独钓图》,是融钓鱼、诗歌和绘画为一体的艺术佳作。

宋代在钓具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发明了一种制作钓线的新技术。庄季裕《鸡肋篇》记载,“汉水渔者,取蚕肠以作钓丝。云:虽挂千斤亦不断。”这是利用醋酸对蚕体进行化学处理后剥出丝囊,再经拉伸与干燥处理而成。据说这种方法在近代的湖北、福建和四川一带还有人使用。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钓鱼史上的兴旺时期。在两宋的基础上,明清的钓鱼活动开展得极为普遍。从史料来看,不仅保存了许多钓鱼活动的诗词和绘画,并且还出版了不少钓鱼书籍,为垂钓者了解鱼的生理习性和垂钓技巧提供了方便,从而促进了钓鱼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到了明清时期,妇女儿童也有不少加入了钓鱼的行列。清代吴友如的《仕女垂钓图》和《稚子做钓钩图》,再现了当时丰富多彩的钓鱼活动。

明清时期发表的有关鱼类的书籍大致有:明代学者黄省曾(别号“五岳山人”)撰写的《种鱼经》,亦称《养鱼经》或《鱼经》,全书共一卷分三篇;屠本峻撰写的《闽中海错疏》和《海味索引》;顾起亢撰写的《鱼品》等;清代都懿纤撰写的《范海错》和郭柏苍撰写的《海错一百录》等书。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酷爱钓鱼。皇帝钓鱼时,文武百官、随从侍卫等少不了要簇拥护驾。结果,还未垂钓早已把鱼吓跑了。他钓不到鱼心中自然不大愉快,随从中有个叫解婚的,是一位很有名的才子,当场赋诗曰:“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没钓到鱼,经随从这么一拍也不得不赞颂随从的才思敏捷和善解君意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