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200百年河水冲不倒的金鸭浮舟之

2024/1/28 来源:不详

我从宁陕县城过了好几次,也住过两次,就住在长安河边上,算是河景房吧,晚上看看夜景,早上起来逛逛早市,惬意得很。

这次介绍一下宁陕最有名的城隍庙吧,这里有个典故——金鸭浮舟。

城隍庙距离现在县城5公里的国道旁边,有一块省级文保碑,过这座桥,就到了庙的大门前。

城隍庙

宁陕城隍庙位于河道的中间,整体像一条船,这也是这个建筑最大的特色,后文会说明,诸位耐着性子慢慢看吧。

大门上的一副对联:“金鸭浮舟灵秀地,银镜映月宁静天。”这说的是城隍庙的两个景,暂且不说“金鸭浮舟”,先说说“银镜映月”。

潺潺南流的长安河被城隍庙分为东西两条水道,城隍庙四周环水,每当明月当空,左右两河,银波荡漾,相映生辉。故此,有"月镜双辉"的美名。

现在是白天,月亮是看不见了,进门就是一块块镶嵌在墙上的碑子,我看看,清朝的居多。

宁陕城隍庙建于清乾隆51年(年),是清代安康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建筑群。里面的建筑有戏楼、山门、过殿、正殿、慈航殿(观音殿)、财神殿、药王殿等建筑组成。

过了大门,我逢殿就敬礼。到了人家的地盘,打个招呼是礼节问题,和信仰无关。

整个城隍庙清静闲雅,清清爽爽,和秦岭南边的寺庙不一样。

我是一大早去的,庙里没有一个人,不过从殿内燃着的香烛来看,庙里的住的人早就开始忙活了。

不过奇怪的是,我没有见到庙里管事的人,看来是忙其他的事情了。

我不知道宁陕城隍老爷是谁,不过这里的城隍出巡祭祀大典是陕西省非遗项目。城隍出巡是惩恶扬善,接受万民瞻仰,和关中的“游城隍”不一样,“游城隍”是各村轮流接城隍一年,保佑村子里的平安。

现在庙里都有慈航殿和药王殿,算是佛道融合的成功案例。

在城隍庙的最后面,是非遗文化保护展,里面陈列的一些城隍出巡的物品,像是当初古代的县官出行的用的物品一样。

旁边还有一个宁陕民俗文物展。

undefined

我对城隍庙的兴趣不在这里,看着侧门开着,我绕庙外,沿着小路一直往城隍庙后门走。

金鸭浮舟

走到后门外最北头,透过岸边的树丛,可以清晰地看到长安河从两边绕过,这就是所谓的“金鸭浮舟”。

据《宁陕县志》记载,民国十八年(年),宁陕县暴发山洪,巨浪滔天,眼看就要把城隍庙吞没,当地官绅祈求上天保佑。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洪水竟然被城隍庙从中间分开了,绕着两侧流走,庙左边的洪水高出城隍庙一丈多,把庙墙都冲垮了,然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

年八月,宁陕天降暴雨。一天上午,县文化局几名工作人员在城隍庙普查文物,山洪突然暴发,几名工作人员吓得心惊胆跳,庙里的道长却非常悠然地躺在床上。

道长说洪水到了什么地方要撤离,没有到那个地方不要撤离。果然,奇怪的景象发生了:来势汹汹的洪水在快要到城隍庙时,突然分成两股水流,两股水流绕过城隍庙后,竟然再次合拢起来,仿佛这一切都仿佛是有意避开城隍庙似的。

当地百姓说:“水大了,城隍庙里的道士出来用拂尘一甩,就把洪水分成两半了,绕开城隍庙流走了!”

这话当然是瞎扯,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一对神奇的金鸭子,托住了一条神奇的船,而城隍庙就建在这条神船上,金鸭子遇到水涨就会浮起,水落就会沉下。

当地百姓代代相传说城隍庙那个地方,下面是空的,金鸭子就藏在里面。

专家肯定不信了,就不过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说法。

年,宁陕中学三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实地勘察,在距离城隍庙船头北端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形态特殊的巨石。这块儿石头深深地埋进泥沙里,露出地面的部分有1.5米左右的高度。

他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城隍庙所在的地形是一个船形,而在后面的这块大石头,阻挡了洪水,如果没有这块生根石头,那么这个城隍庙就会被洪水吞噬。

他们模拟出了城隍庙周围的环境,制作了模型,这块生根石头所起的作用,经过多次反复的模拟,他们有了较为清晰的解释:当洪水来袭时,城隍庙附近的这块生根石头将洪水分成了两股,一股顺着这个河流直面向下,一股顺着这个河流从弯道处流过。

他们还发现了特殊的地势现象:位于城隍庙前方和西侧河道为明显的弯道,由于巨石的分水作用,河道里四分之三的水流量,进入西河道。正是由于弯道的作用,河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西河道水面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面,从而河水流量越大,流速就越来越急,从而导致倾斜现象越来越明显。

城隍庙之所以不被洪水吞噬,源于特殊的地势结构和“离心力”的作用,所谓口口相传的“金鸭浮舟”只不过是激流经过弯道时,产生的离心力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

理论上的东西我不懂,但是看到资料说就如同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我恍然大悟。

不管怎么说,中学生对“金鸭浮舟”的解释,受到了专家的认可,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是对城隍庙在洪水频发地区多年都不最好的解释。

城隍庙旁边的这片竹林绿油油的,每次过的时候,我都要在这里绕绕。

宁陕厅老城墙

参观完城隍庙,不要着急走,城隍庙旁边还有一个宁陕厅故城遗址,有一段城墙。

这里清朝所在的关口叫作五郎关,并设立五郎厅,后来改为“宁陕厅”,取其“安宁陕西”之意。

清嘉庆五年(年)分长安、盩厔、洋县、石泉、镇安五县地置,今宁陕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宁陕县老城村,年改为县。年迁治今址,延续至今。

厅是清朝常用的在新开发地区的行政机构,分直隶厅(地级)与散厅(县级)。宁陕厅和汉阴厅都是散厅,主官为正六品的通判。

看来当时的宁陕厅长官的品级是大于一般的七品芝麻官的。

《宁陕县志》记载:“嘉庆三年()宁陕通判左观澜劝募人民捐工捐钱而筑.嘉庆十一年(),宁陕兵变,烧毁厅署和民房,城堡倒塌.嘉庆十六年(),宁陕厅同知胡晋康报上级拨款重新修建.次年动工,十九年()竣工.城墙用三合土夯筑,周长长,基根宽2长,顶宽1.1丈,垛高0.48丈,女墙高0.16丈,垛口个,青砖砌炮台13座,马道6处,堆积房5间.城门3座,南谓治安门,北曰迎恩门,东称清正门.城的西面跨坡而筑,东临长安河,城墙南北都以自然水沟作为城壕。”

经文物普查,城址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依山梁起伏以三合土筑墙体,残高4至5米,基宽3.3米,顶宽1.5米。

从这段城墙看,老城墙还是比较坚固的,在国道旁,刚好遮住了旁边的长安河。

长安河水流清流见底,老城村一片田园风光,这几年来这里度假的人很多,村子里有很多农家乐,不过这几年走高速的人多了,原来熙熙攘攘的宁陕县,现在多了几分安宁。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