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政治中心被迫迁移,这一举动对商

2023/11/16 来源:不详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西周时期,商系的一些地方诸侯国如山东曲阜、淮阳等地仍在使用商文化,也有一些地方诸侯国如山西石楼、四川成都、湖北随州、广东海丰等地,都先后使用了商文化。

而在洛阳盆地,西周时期商系的一些地方诸侯国如河南偃师、陕县等地,虽然仍使用商文化,但由于政治中心的迁移,商文化的影响有所减弱,故亦使用商文化。

本文将商系墓葬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一是商系墓葬的辨识与时空分布;二是商系墓葬的形制结构;三是商系墓葬的随葬品器用。在讨论完上述问题后,本文还将讨论西周时期商系墓地结构及相关问题。下文即为本文主体内容。

西周时期商系墓的辨识与时空分布

西周时期的商系墓葬,因年代上与殷墟文化有着较近的联系,故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

例如,陈梦家先生认为西周时期的商文化属于“豫东型”文化;许宏先生则认为西周时期的商文化属于“豫西型”文化。笔者认为,西周时期的商系墓葬具有以下特征:

(1)墓葬形制上,多为竖穴土坑墓或穴墓,墓室封土一般较薄,多为一层台地或“土坑”式。

(2)墓葬随葬品以鼎、簋等小型器物为主,此外还有少量陶器、车马器、兵器、贝币等。

(3)墓葬的使用方式上,一般均有随葬品和墓主人本身同在一墓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特征并不意味着西周时期商系墓葬可以完全排除殷墟文化影响。由于殷墟文化只是商代晚期一支文化的代表,而西周时期商系墓葬的代表之一则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后冈遗址的商代晚期墓。

因此,结合前文所述的墓葬形制结构和随葬品器用等特征,笔者认为西周时期商系墓葬可以分为殷墟文化影响下的商系墓(以下简称“商系墓”)和殷墟文化影响下的商系墓(以下简称“殷系墓”)两类。具体情况如下:

商系墓与殷墟文化关系密切,但其时间上限在商代晚期。而殷墟文化对商系墓有两次大范围、大程度上的影响。

第一次是从商代晚期开始至西周早期,第二次是从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这两次大范围、大程度上的影响,均表现为殷墟文化影响下的商系墓。

墓葬形制结构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西周时期的商文化墓葬形制结构与商周时期的商墓形制结构大致相同。商墓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室中有随葬明器,有棺椁。根据墓葬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单室”和“双室”两类。

“单室”墓葬即墓室中没有随葬明器,棺椁都在墓室中。其中“单室”墓葬的主棺在墓道的前面,侧棺在后面;“双室”墓葬的主棺在墓后,侧棺在前,棺椁都在墓外。其中,单室型主要指墓道以单侧开凿为主的墓葬;双室型则指墓道两侧同时开凿墓道的墓葬。

商墓的明器主要有鼎、鬲、簋、簋等炊器以及网坠、网坠坠柄、玉石器等葬具。其中,单室墓为商墓主要类型;双室墓主要为西周时期商系墓葬主要类型。

单室型商墓多为竖穴式土坑墓,即在墓道前和侧边开凿出两个墓室;双室型商墓多为竖穴式土坑墓,即在墓道两侧或一侧开凿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墓室。商墓的葬具主要有鼎、簋、壶、觚、爵等炊器和鬲。

其中,单室墓所占比例最大,为商墓主要类型;双室墓所占比例最小,为西周时期商系墓葬主要类型。其中,单室型和双室型墓葬的葬具是完全相同的。

西周时期的商文化墓葬形制结构与商周时期的商墓形制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有竖穴式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式土坑加墓道。其中,竖穴式土坑墓为商文化墓葬主要类型,墓道两侧或一侧开凿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墓室的墓葬是西周时期商系墓葬主要类型。

西周时期商系墓葬的葬式均为单人葬,一般不出现二人合葬。其中,单室墓中的单人葬多见于商文化墓地,而双室墓中的单人葬则多见于西周时期商系墓地。

俯身葬与殉祭遗存

商文化的殉葬遗存主要为殉牲,以及殉人,但也有少量的殉人。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人殉”的记录,且“人祭”的现象在殷墟期已经开始出现,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

关于殉牲情况,以往已有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星堆、海昏侯墓、殷墟二期(或早中期)墓葬中。在三星堆遗址和海昏侯墓中发现了不少“人祭”现象,如祭祀坑内发现多具人牲,在海昏侯墓中还有大量人牲随葬。

以往对“人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器铭文中的相关记载,如殷墟二里岗二期墓葬、商王陵(周原遗址)等。

这些墓葬出土器物中有大量青铜礼器,如鼎、罍、卣等青铜器,甚至还有不少兵器及武器等。这些器物往往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专门的祭祀坑。

笔者认为,商代贵族不仅对随葬器物的数量和种类有严格限制,同时还对随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殷墟二期至三里岗二期墓葬中的“人祭”现象是否为“人祭”尚待研究,但根据以往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来看,商代贵族很可能存在类似西周时期贵族的“俯身葬”现象。而在三星堆遗址和海昏侯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三星堆一期墓葬中殉人现象最多见的是鼎、罍等青铜器,但在二里岗二期墓葬中也有随葬鼎、罍等青铜器。海昏侯墓中亦有鼎、罍等青铜器,同时也随葬有大量殉人。

此外,在殷墟三里岗二期至四期墓葬中还有一些“俯身葬”现象出现。如殷墟三里岗二期墓葬中随葬的铜罍,在其他商代墓葬中未见类似的现象。

笔者认为,商代贵族存在“俯身葬”现象,是为了将自身身体更好地保存下来。由于贵族阶层的等级制度比较严格,在生前就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保护,只有在死后才会将尸体埋进墓穴之中。

随葬品器用

西周时期商系墓葬的随葬品,根据出土地点的不同,主要分为殷墟墓葬和河南洛阳盆地商墓两类。

殷墟墓葬随葬品中有青铜器,河南洛阳盆地商墓随葬品中有陶器,但商系墓葬与西周时期的商系墓葬在随葬品种类和数量上均存在差异,故将其分为三类进行讨论。

第一类是殷墟墓葬中的随葬品,主要是青铜器,包括戈、钺、刀、镞、网坠等。这类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的殷墟,而晚于商代晚期的殷墟。其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由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中出土。

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商系墓葬中,有完整铭文青铜器的有河南郑州小双桥西周墓和偃师二里头西周墓。

从出土铭文上看,这两座墓葬皆为商王或其家人死后殉葬之用;从形制结构上看,二里头西周墓和小双桥西周墓均为竖穴式墓室,而殷墟西周墓则均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式墓室。

所以从形制结构上看,二里头西周墓是一座商王或其家人殉葬之墓。第二类是河南洛阳盆地商墓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和石器。这类陶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最早出现在郑州商城北部、偃师二里头遗址北部、安阳殷墟遗址南部和偃师商城等。

到了西周时期,随商文化传播至河南、陕西等地的商墓中亦有大量使用这些陶器。

而在中原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如山西曲沃北韩城、山西吉县、辽宁辽阳和沈阳皇姑屯、山东邹城和济南、北京房山琉璃河和河北平泉等地均有发现商墓随葬品中有陶器。

在西周时期,随商文化传播至河南、陕西等地的商墓中,这类陶器也是常见的随葬品之一。

从考古发现上看,这些陶器多为平口盆、浅腹大耳陶罐等,也有少量的方鼎和鬲等鼎、鬲等炊具。这些陶器多出土于商王或其家人的墓中,但在商系墓葬中亦有发现。

墓地结构及相关问题

商系墓地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分布于洛河流域的西周时期商墓,主要分布于河南洛阳、安阳、郑州三市的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和洛阳东周墓群。

第二种是分布于洛河流域的西周时期商墓,主要分布于洛阳地区的偃师商城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第三种是分布于洛河流域和黄河以南地区的西周时期商墓,主要分布于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和南阳盆地一带。

根据这三种墓地的分布状况,我们对西周时期商系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商系墓葬进行了系统的分期。

首先,将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晚两期的商墓分为一期和二期,二期又分为二期和三期;其次,将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分为早,其中早、中两期的商墓又分为一期和二期。

最后,将洛阳盆地西部地区商墓分为早、中两期,其中早、中两期又分为一期和二期。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的分期工作开展得较早,主要是在周原遗址发现了一批属于大司马季方墓地的晚商墓葬。

季方墓地是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中面积最大的一处,也是洛阳盆地西部地区商墓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因此它对西周时期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分期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季方墓地在时间上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均有重叠,但晚于殷墟。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季方墓地主要分布在洛阳地区的巩义、洛宁一带。

笔者观点

通过对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的类型学分析和分期研究,我们对西周时期商系墓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的时代大体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晚商时期,年代为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第二段是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早商时期,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前11世纪。洛阳盆地东部地区商墓与二里头文化同属于一个文化系统,即“商”系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怀通.武王伐纣史实补考.中国史研究,。

2、张剑.洛阳西周墓葬的形制分类.考古与文物,。

3、张剑.洛阳西周墓葬陶器探讨.中原文物,。

4、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

5、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考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