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小匠新中国近现代钧瓷奠基人卢广东刘

2023/1/30 来源:不详

在中国钧瓷界,卢氏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姓氏。作为中国近现代钧瓷的奠基者,卢氏一族在多年前恢复了自元末失传近年的钧瓷工艺。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卢广东、卢广文等为首的卢氏艺人为钧瓷的恢复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日后钧瓷艺术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卢广东生于年,卒于年。他8岁就跟随父辈学习烧制钧瓷技艺。其后,由于时局的动荡,卢广东于年砸毁炉子,扔掉窑具,只身到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家粗瓷厂做苦工。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河南省于年成立了恢复钧瓷委员会,神垕钧瓷生产合作一社派人请回卢广东。年,他应邀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等领导人的接见。回厂后他亲自动手,试验生产,经过次的试烧,蓝釉带彩钧瓷脱颖而出,钧瓷生产又恢复起来了。

卢广东在钧瓷界有两个著名的徒弟,一位是刘富安,另一位是杨志,这两人都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富安出生于年9月14日,于年7月4日去世。河南禹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位钧瓷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当代大师,第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钧瓷艺术家,第一位全部掌握钧瓷全部工艺的钧瓷大师,钧瓷拍卖第一人,万拍出当代钧瓷最高价。

为了保证作品艺术水准,刘富安大师从选料、粉碎、练泥、配釉、制坯、素烧、施釉、釉烧等每道工序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到了几近苛刻的地步,给钧瓷研究所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大家记忆尤深,无法忘怀:那时无论拉坯、修坯还是施釉、修釉,只要稍有瑕疵,不管费了多少工夫,付出了多少劳动。先生二话不说,均要求立刻打碎废弃,出窑时都亲自检验每件产品,凡不合格产品全部销毁,即是在患病期间他也坐着轮椅亲临验收,有时员工看工已近成,于心不忍,先生便亲自下手,毫不留情,致使大家均认为先生要求太为严格,乃至害怕先生上前进行工艺指导。他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是国家任命的大师,我得对钧瓷事业负责,应拿出大师的高水平作品,不能让一件残次品流入市场,毁坏钧瓷的声誉”。令大家释怀的是,待到作品烧成,捧着温润如玉的成品,大家才真正体会到了先生的苦心。

杨志,生于年,禹州市神垕镇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钧瓷的重要创新发展者,当今钧瓷三杰之首,其艺术风格“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媚新”。杨志大师擅长传统的钧瓷手拉坯成型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其窑变釉色的配制有独特的风格,创新的施釉方法使其作品窑变成色别具一格。代表作品《象鼻尊》荣获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设计二等奖,《三足炉》获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节创作精品奖,《吉祥尊》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20世纪60年代初,杨志被招入禹县神垕陶瓷合作生产一社,分配到钧瓷实验组。他与刘富安一起同时拜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师,成为他的第二代艺徒。一开始,杨志以学习手拉坯成型为主。揉泥、拢泥头、拉坯、旋坯……很快,杨志的手拉坯技艺就得到了师傅们的肯定。随后,杨志被派到专业院校进行深造。由于受到工艺美术大家和教授的培养,他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他不但可以带徒,还担任了钧瓷科研和设计造型的领导工作,成为钧瓷生产的主要领导骨干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杨志创作设计的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创新设计奖,多件作品被省、市评选为优秀作品奖。他与刘富安大师合作研制的“翠玉釉”项目,被评选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作品《秀玉瓶》被定为一级文物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永久收藏。同时他们也为钧瓷的发展解决过不少技术难题,死环变活环就是他俩的共同杰作。活环瓶是当今流传较广的一个钧瓷造型,尤其是活环作为一种耳饰,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钧瓷器皿。但在当时,镶嵌在器皿上的都是死环,其主要原因是釉在高温下不断流动,活环常易崩裂或黏合。当年,杨志和刘富安凭着扎实的技术功力,历经数月,通过采取无釉耳环装饰,并在环与瓶的接口处垫一泥饼的办法,使活环问题迎刃而解,这一看似简单的技术革新,对钧瓷的创新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长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