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前居住在西域的汉族人是如何生存的

2023/1/26 来源:不详

图文作者:孔令仁

一,张骞不是“凿空”西域第一人。

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地区就有长期、大量的汉人居住了。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的密切联系不仅反映在中外文献里,更为国内外的考古发现所不断证实。国内考古发现方面,在哈密五堡的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海贝,主要是货贝、环纹货贝,用做死者带饰、衣饰。经碳14测定,年代集中在距今年上下。

这些海贝明显是产自东海、黄海、渤海、南海或者来自西南方向的印度洋、波斯湾。

在罗布泊古墓葬遗址中,还发现了用一种海菊贝売制成的饰珠,而此种海菊贝只产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地区。

乌鲁木齐阿拉沟第28号墓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风鸟纹刺绣,经鉴定这是一件来自中原的产品。

在阿勒泰发掘的石人、石棺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件铜镜,它是古代中原战国时期的产品,其形制和大小与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铜镜基本一致。

早期的中西交通线路不仅存在,中国的丝绸也很早就通过这线路传入了西方。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由古印度乔胝厘所著的《治国安邦术》一书中,有记载公元前4世纪时中国丝绸已运至印度。

说明早在先秦时代,内地的丝绸、铜镜等都已传入西域。

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考古工作者对阿尔泰山北麓位于今俄罗斯联邦阿尔泰省乌拉干区乌拉河畔、属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巴洋雷克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发据,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来自中国内地的铜镜及整块的丝绸等。其中3号基中出土的一块有花纹的丝织物,一平方厘米为18×24支纱,由经纬织成,制作工艺十分上。5号墓也出土了质地特别精致的丝绸。其中的一块鞍褥面,制作技术为平纹,一平方厘米为40×52支纱,宽约43厘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上面的刺绣用彩色丝线绣成,主题是中国传统的神鸟风風。

巴泽雷克古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绸及其他器物便已在阿尔泰山一带流传了。

二、早在商代时,西域就有一条自西往东的“玉石之路”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商代后期商王武丁(前一前年)之妻妇好墓,出土了件玉器,玉料经鉴定与新疆和田玉玉质相同。结合文献资料,证明先秦时代西域的玉石等也传入了内地。

三、早期西域的汉族人如何生存的。

早期到达西域的汉族人,主要从事和田玉的开采与贩运;陶器的销售与加工;铜矿开采与青铜器加工、销售;还有一些流动与广袤绿洲间的零售货郎与补锅钉碗工匠。当然,大部分汉族人还是以农耕为主。

较为详细的生存史实与居住西域的主要有原因,待后有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