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命名地庙底沟遗址

2022/12/24 来源:不详

庙底沟遗址位于陕州古城南的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韩庄村,北依黄河支流青龙涧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底沟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因首先在庙底沟发现,所以称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据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年,上下浮动年。

年11月,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率队到河南省陕县调查新石器遗址,在即将到达陕县车站时,他隔着车窗看到南壁的断崖上暴露着许多袋形灰坑的剖面,这使他感到很吃惊,他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史前文化第一手材料。下车后,安志敏便带着考古队员直奔遗址而去,收获颇丰。

年10月,中国科学院组建了黄河水库考古队,由著名考古学家夏任队长,安志敏任副队长,有组织地在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

在调查中共发现古迹余处,其中古遗址处。由于庙底沟遗址规模大,堆积丰厚,具有典型性,于是决定把它作为发掘基地,并通过实地发掘培养考古干部。

参加庙底沟发掘人员共75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刚刚中学毕业的青年,均为首次参加田野发掘工作。此次共开探方个,发掘面积平方米,发现房屋3座、灰坑个、窑址11座、墓葬座,出土文物极其丰富。

这次发掘,确认了遗址内涵分为两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的龙山文化。这次发掘成为新中国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

正如安志敏先生所说:“庙底沟遗址的发掘,无论从工作规模、干部培训上还是学术意义上讲,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都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里的“仰韶人”住的房子是方形、半地穴式,南面正中有一条斜坡式窄长门道,屋内有一个保存火种与取暖用的圆形火塘。房基中部有4个带石柱础的柱洞,四周墙壁用木柱做骨架,外边敷一层草拌泥。

龙山文化的房子是圆形、半地穴式,底部铺一层白灰作为居住面。墙壁也很光滑,是经火烧过成灰白色的硬面。房子四周排列有柱洞,房子中间偏北也有一柱洞,洞周围填碎陶片和草泥土,以稳固木柱,看来它可能是属于尖锥顶形的房屋。

陶窑结构均保存较为完整,由窑室、火膛及火道等组成。窑室呈圆形,直径约1米。火膛在南边,分两股火道,向上通入窑室底部。庙底沟出土的陶器,质料以细泥红陶为最多。

彩陶以黑彩为主,表面磨光,少数兼用红彩,并出现了带白衣的彩陶。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

颜色主要是红色,比较典型的陶器有卷缘曲腹盆、曲腹钵、敛口瓮、夹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彩陶的纹饰图案富于变化,主要由花瓣纹、条纹、三角涡纹、圆点纹及方格纹等组成,甚至还出现了蛙纹的彩陶。

最为重要的是,庙底沟彩陶中有一种花草纹图案,考古专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是早期华族的特征,他说:“仰韶文化诸特征因素中传布最广的是属于庙底沟类型的。

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中心在华山附近,这正和传说中华族发生及其最初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

年,为配合三门峡“快速通道”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庙底沟遗址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发掘面积达1.6万平方米,出土的遗物也极其丰富,陶器、瓷器、骨器、石器、铜器等比比皆是,精美绝伦。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期,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创造并发展了高度的文明。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