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痛心疾首,地坑院冬暖夏凉,年轻人

2022/11/21 来源:不详

传统古建筑是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的瑰宝,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都,西安和洛阳及周边县市拥有着非常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7月17日一支由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组成的社会实践队奔赴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古民居建筑进行了为期四天实地调研。

第一天

陕州地坑院是豫西山区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窑”的独特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如今随着农村的居住条件改善和退宅还田,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昔日住在地坑院的人民逐渐搬到相对平坦的地区,集中建平房小楼房居住,地坑院正在逐渐面临被废弃,坍塌等各种问题。

“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在三门峡合影社会实践设置的问卷调查

虽然实践当天天气炎热,却无法阻挡实践队前进的步伐,队员到达陕州后,立即开展了计划好的各项工作。实践队员首先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点发放份调查问卷,并通过采访当地居民,询问了他们对地坑院结构、居住条件、保护与消亡现状的看法。“地坑院冬暖夏凉,住着安静,还能防震、防风、防盗,住的时间长了,当要搬走的时候,真的是舍不得离开!”一位当地居民大叔说道。

找相关部门人员作问卷调查

关于实践队员都很好奇的地坑院排水方式问题,在走访中得知,当地居民虽然住在地坑里,但却完全不用担心排水问题——院子顶部四周筑有一到两米的矮墙,可防止地面雨水流入坑内,同时地坑内部挖有葫芦型的水窑,既可以收集雨水又可以饲养牲口。

当队员们询问搬离地坑院的原因时,他们表示是因为城市建设及楼房居住方式的兴起,但如果还有机会,他们还是想选择这种原始但却更加舒适的房屋建筑。“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保护。”

对每天实地考察到的情况一起交流研讨

接下来的几天,队员们将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陕州地坑院的内部构造和各类建筑参数,同时将和景区管理处举行座谈会,共同探讨地坑院现存状态与即将面临的各类问题。

第二天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到陕州地坑院进行走访调研

实践队一行人受到了景区游客中心负责人热情的接待,队员们与景区负责人在会议室举行了西安理工大学与陕州地坑院景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并签订协议。随后,队员们与景区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座谈,细致了解了地坑院的建立背景、民俗文化、施工方式、保护情况等内容。之后,实践队代表和景区代表签署了“西安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进行了简单的颁牌仪式。

陕州地坑院景区座谈景区座谈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们随即在景区展开了问卷调研,并就游客对地坑院景区文化民俗的了解程度、地坑院建筑现如今的消逝与保护形势、游客对于地坑院保护的意见与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采访,一整天的走访下来,收集到了不少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资料。

社会实践调研社会实践调研社会实践调研社会实践调研

虽然陕州今天的天气十分炎热,队员们的衣服被汗水浸地湿了又湿,但队员们仍都秉持着不怕吃苦,踏实实践的态度,圆满完成了今天的走访调研工作,队员们认真勤奋、踏实工作的态度也受到了景区游客和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

第三天

实践第三天,队员们早早起床,迎着炙热的朝阳开始了今天的走访调研。队员们驱车来到陕州地坑院,探访一位在此居住了多年的澄泥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驰王老先生。

陕州地坑院相关资料介绍陕州地坑院相关资料介绍

王老先生年岁已高,却精神矍铄,他得知队员们是从西安专门来调研学习的大学生后,非常高兴,坚持要带着队员们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参观。这片区域有共有21个地坑院子,年轻人走一遍下来都需要两个多小时,可老先生边走边讲,声音洪亮,时不时指着地坑院的防水墙、穿山灶说“这些都是我当年修建的呢!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有一集就是讲这个嘞!”

老先生为实践队员介绍情况

参观了一个多小时后,老先生领着队员们回到他感情最深的院子,队员们围着老先生,兴致盎然地听老先生讲这地坑院的点点滴滴。他说,要了解地坑院,除了要了解地坑院的建筑特色外,更要懂得地坑院的文化,要从这院子里读懂老一辈们生活的智慧。热情的王驰老先生更是给队员们从形成原因、形成条件、设置和排水法则、民俗风尚等方面细致讲解了地坑院的相关知识:

一、地坑院的形成原因

陕塬干旱少雨,冰封地冻,飓风刺骨,不适宜人类居住,而地坑院的出现恰巧解决了这些难题。据考证,福建士楼、陕北和甘肃的窑院都是河洛人客居他乡,为适应当地环境,因地制宜而建造的,是地坑院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地坑院实景

二、地坑院的形成条件

1、气候原因: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只有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落。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地坑院实景

2、地质原因:豫西地区的陕县塬上一带,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米。黄士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地坑院的设置及排水法则

“山有去脉,水有流向,土有层波”营造地坑院要与山脉,水势,地气相融合,要以五行八卦和主人命相来定方位,是风水学,建筑学,人文学的绝妙结合,是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现实体现。相院,方院,下院,打窑……都有严格的方位、尺寸、数量要求和禁忌;窑洞的功能设置、排水都有合理的布局法则。

地坑院实景

地坑的方位按照主窑的方位分为北坎、南离、东震、西兑;窑洞按高度分为九五窑和八五窑;每个地坑中都有12个窑洞,主窑是九五窑,其他为八五窑;窑洞的功能多种多样—主窑,侧窑,角窑,厨窑,门洞窑,茅厕窑,牲口窑,储藏窑;院中挖有壶型排水井,井底铺有炉渣,用来疏散雨水。

四、民俗风尚

地坑院内传统婚礼地坑院穿山灶地坑院内传统婚礼

“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是流传陕塬的民间小曲,也是无数庄稼汉的梦想。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就有了安定的家,男人在黄土地。上耕作刨食,女人在地坑院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婚丧嫁娶、纺花织布、绣花剪纸‥‥‥逐渐形成了地坑院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

五、写在后面

一说起地坑院的点滴,老先生就很激动。他说,在这个年代,大家有房也有车,政府的政策让人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可很多人虽然从地坑院搬到了楼房,心却留在了地坑院里,这里的黄土和麦秆、窑洞和砖瓦,陪伴了几代人,社会发展了,但这些凝聚着劳动人们生活智慧的建筑形式,不应随时代消逝,而应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保护。

老人为大家介绍情况

一天的走访交流下来,队员们无不被老先生对地坑院的一片深情感动,并承诺一定尽自己的努力,促进地坑院的宣传和保护,使人类建筑文明的结晶—地坑院被为更多人了解。

老人与大家高兴合影

第四天

这些天一直在地坑院景区,由于景区里的地坑院大多是被修复过的。所以队员们很想知道最原始的地坑院在农村的现状。大家多方打听来到了陕州另一个黄土塬上,来到了一个村子叫做席村寨的小村子里。

席村寨小村子里的地坑院

这些年,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逐渐搬出了地坑院,在老旧的地坑院旁盖起了平房。有的甚至在县城买了房子,举家到县城里居住,村子里大多留下了些老人。所以那些世世辈辈地坑院,有很多已经被填埋或者废弃不用。队员们来到这个村子只发现有那么两个相对完整的地坑院子。

席村寨小村子里的地坑院

队员们找到地坑院的主人,一位老奶奶,简单说明来意后,老人从平房里颠颠簸簸地走了出来,带上钥匙领着队员们来到自家的院子。

老奶奶领着队员们来到自家的院子队员们在席村寨小村子里合影留念

老人说前些年刚盖了新房,这个老院子孩子们也不愿意住了。她很心疼这个老院子,时常下到院子里除除草,简单收拾收拾。她说,老院子得时常收拾,只有常住人的院子才能塌不了。老奶奶眼睛有些湿润,队员们听得也有些揪心。希望能传播出去让社会各界引起重视,参加到保护这传统古民居的行动中去。地坑院正在逐渐消亡,保护刻不容缓!

(供稿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王子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