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河南治河史四千年恩怨情仇,黄河

2022/5/9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你不知道的河南治河史:四千年恩怨情仇,黄河如何成为幸福河?

豫记去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在会上说“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让“黄河造福人民”。对于河南来说,黄河一直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既把最灿烂的文化给了河南,同时也是悬在河南人头上、随时要倾泻出来的水桶。千百年来,身处河南的人一直在探索,如何与黄河和谐相处,如何让黄河成为幸福河。

大禹一把斧头劈出了

万里黄河在河南的第一站

三门峡市万里黄河进入河南的第一站,很多人以为,三门峡之名,是源于三门峡大坝。

其实不然,这个名字来源于几千年前大禹治水。

相传在远古时期,三门峡这里有做大山叫砥柱山,它南至河南陕县张茅魏德岭,北到山西平陆张家垣,雄踞方圆百余里。

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挡住了黄河河道,汛期来临,两岸饱受泛滥之苦。

大禹挥斧将大山劈开三个豁口,水流继续奔腾而下。

后来,因这三个豁口中激流有轻重缓急之分,人们便分别称其为“人门”、“神门”、“鬼门”。

三门峡之名由此而来。

可被劈开的砥柱山并没有彻底消失,千百年来,河水从三门中怒吼而出,在砥柱的身上无休地冲撞、拍打,而且无论黄河水有多大,总也淹没不了它。

从汉朝开始,中原各地的钱粮要运至关中,漕运无论如何都过不了中流砥柱这一关。

清朝时,康有为去陕西,经过三门,曾做诗立志要铲平三门诸岛,后来也不了了之。

砥柱的存在的确给漕运带来不小麻烦,但若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砥柱似乎也代表了什么。

李世民就看到了另一个角度,他曾为中流砥柱题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还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侧。要不说人家能开启贞观之治呢,看问题得全面。

由是,中流砥柱也上升到了一个精神层面,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寄托着华夏民族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敢于战胜艰险、英勇不屈的独立精神。

西门豹治邺

惩办河神娶妻

我们都知道,河南的名字来源于黄河,黄河之南,所以叫河南。河北也是如此。

实际上,他俩虽然都是以河为名,但是这个河并不是黄河本尊,而指的是漳河。

现代漳河汇入卫河,属于海河流域,是其流域里最长的一条。

但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以后因黄河南徙,漳河才纳入海河水系。

既然曾经是黄河的支流,漳河也遗传了黄河母亲好傲娇的秉性,动不动就泛滥。治理漳河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叫西门豹治邺。

魏战国时期,西门豹任邺城令。他看到这一带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就问老百姓们是怎么回事。

一位白胡子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年年都要娶一个漂亮的姑娘,要不给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村庄全淹了。

西门豹他细一打听,知道是地方上的贪官跟巫婆串通起来搞的鬼,心里很气愤。

等第二年“河伯娶妇”的这天,西门豹到了现场。他看大大小小的官儿和装神弄鬼的老巫婆全来了,就提出要亲自看看河伯的新媳妇。

当他看见那个要嫁给河伯的不幸女子时,就对巫婆说:“怎么找了这么一个丑丫头?太不像话,麻烦你去告诉河伯一声,等找到漂亮姑娘再给他娶媳妇!”

说完一挥手,他的随从立即上来,把巫婆一下子推到漳河里去了。接着,以派人催问为借口,把巫婆的大徒弟和一个民愤极大的贪官相继扔进河里。

这样一来,那些干坏事的家伙都吓呆了,一个个跪在地上磕头,求西门豹饶命。打那儿以后,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迷信的事情解决了,可是漳河还是经常泛滥,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

缉毒小能手林则徐

也是治河专家

说起林则徐,总要跟虎门销烟挂钩,实际上,他的人生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治河。

由于治水有方,林则徐在道光十一年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负责黄河河务。

当时黄河御水的主要材料是用秫秸修的“埽工”,林则徐到任后,发现黄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严重,导致堤防防水困难,林则徐提议以石料修河工,是河南境内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

后来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贬到大新疆戍边。

就在林则徐北上的那年夏天,黄河在祥符三十一堡(今开封张家湾)决口,一时间打水淹了河南安徽5府22州县。

道光皇帝又想起了治水能手林则徐,赶紧下旨让他折回来治理水患。

据说他在开封督修黄河决口时,时长在站在一线的淤泥里指挥,甚至和士兵一起干活。那种打扮,人们根本来不出来是朝廷的三品大员。

在大堤上,他流鼻血、拉肚子,还是无所畏惧。8个月后,终于堵住了决口。前后共用银多万两,是当时河南境内较大堵口工程之一。

从水稻乡马头村往东到柳园口乡小马圈村,有一段全长15里的河堤,叫林公堤,即是为了纪念林则徐当年的堵口功绩。

林则徐治水有功,并没有能抵消被贬新疆的厄运。河南治水结束后,他还是得继续向西北进发。

林则徐因为自己的爱国举动而被贬谪,在贬谪途中接到朝廷调任其参与黄河决口的诏书后,并没有因为不满而请病不行,也没有为了应承而消极怠工,而是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态度,全身心投入到黄河堵口工程中。

而到了新疆之后,他仍然保持着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信念。新疆坎儿井的另一个名字叫“林公井”,这是新疆各族人民为了感谢林则徐曾在新疆改进和推广坎儿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看完林则徐治河的故事,我才明白,这话并不是随便说说的。

离黄河70公里的宁陵

供奉的栗大王是谁

从地图上看,宁陵离黄河主干道最近处大概70公里,相当于郑州到开封的距离。

但是在年黄河大概到之前,宁陵城位于开封、商丘、淮阳三角区的范围内,是黄泛平原受黄河影响较为深重的地方之一。

据统计,在黄河南泛期间,宁陵县黄河决溢次数达到18次,决9次,泛溢9次。

桃园关一带,是宁陵境内黄河极易决口处。

即便如今不再受到黄河的影响,宁陵仍然保留着“堡”“湾”“堤口”等村名,以及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栗大王庙。

栗大王,是老宁陵人心里是保护神,他有能力让“大水不淹宁陵县”。

栗大王叫栗毓美,清朝宁陵县令,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

栗毓美陵

道光十五年秋,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两汛串沟分溜,刷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处处吃紧。

要命的是,这一带原本不挨着河,根本没有防汛物资。

当时滩地民房大多被洪水浸塌,到处散落着房砖,栗毓美决定收买当地民砖,抢修大坝。

自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30多里的堤段,经40个昼夜抢修,共筑长短砖坝60余道,终于化险为夷。

试用砖坝成功后,栗毓美曾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

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

直到年,黄河在开封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之不足。

栗毓美去世后,宁陵人为感谢他的治黄功劳和做出的丰功伟绩,拜他为“大王(河神)”,在县城东关为他修建了栗大王庙。

说来也巧,自建栗大王庙后,黄河水再也没有淹过宁陵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白

?撰文

蓝家夏夏

?版式

推荐阅读

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河南终于甩出王炸了

黄河的脑洞:占总长13%的河南流域里诞生了无数思想家

点击下方图片

即刻购买

投稿邮箱:yujimedia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