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张茅乡西崖村

2022/10/11 来源:不详

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

厚重的张茅乡西崖村

尚柏仁朱家昊牛占亚

(一)

知道西崖村很早。

十几年前因修路去过一次,近三年间又先后去过五次。第一次是去拍村里的古树,第二次是去考察村里的古宅,第三次是去探究姚崇故里,第四次是去看茅戎古城遗迹,第五次是和姚崇文化研究学者姚学谋、董振民以及小说《婉儿传》作者董建华女士一道去参观姚崇纪念馆和姚崇苑建设选址情况。

年12月10日上午,张茅乡乡长曹生伟先生发来了由西崖村人、张茅乡政府退休干部苏振兴先生整理的资料《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西崖村村情概况及传说》一文,苏先生提供的材料详实、全面,信息量大,看后很受启发,促使我们下决心写出《厚重的张茅乡西崖村》这篇有关古村落的文章。

近些年来对古村落我们始终有一种情怀。生怕若干年后,先人们留下的东西随着老人的离世或拆旧建新而荡然无存。总想用文字把这些古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告诉后来者:我们从哪里来,村子及先人们从前的样子。他们当初是怎样创业的,希望能唤起后来人的记忆和自信。

对于西崖村我的印象是很深的。一是之前看了史智民先生撰写的张茅乡名字来历的文章。二是对茅戎的兴趣。三是西崖村处在崤函古道的节点上。四是这里是姚崇的故里。五是总觉得村里守着这么丰厚的资源,而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点可惜。六是很想为西崖村的振兴和发展做点什么,总希望村民们富裕和幸福。

(二)

西崖村是张茅乡政府所在地,距离三门峡市区1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干旱少雨。全村4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户口人。总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亩,林地面积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蔬菜、红薯等小杂粮为副。

村里建筑特色在50年前主要为靠崖院、地坑院为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靠崖院前修建了平房,形成了目前前平房后靠崖院的建筑格局。

村里的古建筑有清朝年间的范氏宅院、沈氏地坑院、西大桥、陈氏宅院等。原有的官衙式学府建筑(张茅乡中),因学校扩建而损毁。西崖村有梁子县城遗址和茅戎城遗址,之前出土了不少陶片。夯土层清晰可见。

张茅西崖——又叫“西桥村”。之所以叫西桥村,是因为清朝年间张茅所建的两所大桥:东大桥(董达桥)和西大桥。也是古丝绸之路张茅境内最有名的两所大桥。整个大桥全用青石砌成的拱形桥函,桥拱平面南北两侧有石刻“西大桥”三个字,桥面南北两边各有九根青石柱兽型头雕刻护栏,中间二十公分厚青石板雕刻着各种花鸟图案。年公路拓宽时被拆压在路下面。西桥村位于西大桥西边,所以叫西桥村。

姚氏故居所在地叫“路壕村”。之所以叫路壕村,是因为在民国年间一条4米宽的土路从村中由东向西穿过到达张茅火车站。

村里有陈姓、许姓、黄姓、范姓、苏姓、刘姓、褚姓等人家。他们依路壕坡两边修建土窑洞居住,所以叫路壕村。解放后,人口增多,大部分农户从路壕坡两边搬迁到坡上梁坪重新建了房屋。路壕小村人口越来越少,梁坪村人口越来越多,后来就叫“梁坪村”。梁坪村有个人物梁殿象,是关中理学家牛兆濂的弟子,有人说梁殿象是于右任的老师。

神龙元年(年),姚崇被封“梁县侯”,年10月13日,姚崇以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封梁国公。年10月,姚崇奉旨回乡为其父营造墓冢时就住在张茅故居,当地人把姚崇故居所在的那片余亩左右的平地叫“梁坪”,沿用至今。

梁坪村,据考证是龙山文化遗址地。村北依梨(明陕县志、清陕州志记载为梨,也有人写历,当地群众称黎)山主山脉,南应青云山下“凤凰岑”,东临张茅街西国道,西接张茅火车站。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交通便利,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据史学家考证和祖辈们口口相传,在人类文明史中,梁坪一带曾是张茅地域人类最早的居住地。在商周时期曾设置过“梁志县”县城。至今在梁坪一带还有很多古砖、灰坑、夯土层等古建筑遗迹,各种瓦片残罐不时被村民耕作时捡到。在大唐高宗永微二年(年)的一天,姚懿在古陕州硖石县之西北三十里重岗之曲,今梁坪地域张茅乡中附近的姚懿山庄里老来得子,起名元崇——就是后来的大唐贤相姚崇。据姚氏文化研究会姚学谋先生考证,唐朝贤相姚崇出生地就在梁坪,一直到十三岁后才随家人到洛阳求学,后迈入仕途。在唐开元三年(年),姚崇扶佐朝政,功绩显赫。姚崇父亲姚懿被朝廷制赠为吏部尚书并谥文献公所建的衣冠冢——宰相坟,就在村东南米的田地里。张茅乡政府退休干部苏振兴先生还清楚地记得宰相坟墓之前有石羊、石兽、石柱分列二排,二米多高的神道碑。在墓西米处建有一座旌贤寺,赐余亩土地给寺内僧人用于日常开支,做为看护宰相坟的费用。年国道扩建,旌贤寺被填埋在路基下。随着陇海铁路年电气化改线,宰相坟墓神道碑被县文物局移至三门峡西高阳山保管。经过考古挖掘,坟内文物被移至文物局保管,宰相坟地被填埋。

村西原来有一条河流,由梨山脚下韩家沟发源,沿西崖沟东北向西南绕村旁流过。当年河水清澈见底,常年流淌不断。河两边绿树成荫,是村里人纳凉避暑的聚集地。大约在年前后,为了利用河水浇地,打了三个翻井。年大跃进,全民会战,在西崖沟上游筑坝蓄水,建起了西崖水库,又在半崖修渠凿洞八里多长,把水引到梁坪地,使梁坪余亩地成了旱涝保收田。后来由于水位下降,水渠年久失修,再加上水渠倒塌,水库干涸,梁坪地又成了靠天吃饭的干旱地。虽然近些年上级又投资了很多钱,对水库坝基三次加宽加高,但库内无水,人们戏称为干塘坝。

隔河东边在清朝康熙年间修建了一座15米高的二层沈家贞节牌坊。据老辈说是为了表彰沈家宁氏女的贞节,皇帝御封而建。整座建筑雕凤刻凰,鸟兽镶顶,下面有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顶层上方檐下镶嵌有聖旨匾额一块。整座建筑做工精美,古朴典雅,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可惜在年被毁,至今只留下青石碑一座。临牌楼台上有古观音菩萨堂一座。据碑文记载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期间经过五次大修。

传说在清朝年间,西大桥西侧临崤函古道旁建有骡马店。门面房五间,有两眼30米深的水井,供过往客商和牲畜饮用,门面房后有一处平米的大院,临靠25米的土崖下修建有三孔宽约8米,深约30米的土窑洞,供客商和牲畜过夜歇息。当时生意兴隆,客商云集,人气旺盛,热闹非凡。而今,窑洞遗迹尚在。村里当年有古槐五棵,分布在骡马店门前两棵,陈玉松门前一棵,许英杰门前一棵,刘石刚门前一棵。其中许英杰门前一棵最大,树干得四个人合臂才能环抱住,树枝高有三十余米,树荫方圆有十几米大。是当年村民谈天说地和小孩嬉耍的聚集地。年大炼钢铁时古树全被砍伐。

根据史书记载和八九十岁老者的回忆讲:

黄姓家族是村里在清末年间的大户人家。既有窑洞又有瓦房,后来家遭不幸,黄家男掌柜意外亡故,剩下黄老婆领着未成年的一男二女三个孩子度日,家境每况日下,再加上有不良之徒打两个女儿歪主意。黄老婆就带着三个孩子流落外地。

许姓家族的居住地是黄姓家族留下的,经过改扩建居住至今。许姓家族的代表人物是许英杰,先后担任过乡财粮、信用社主任、西崖村支书、张茅公社铁业社主任,年铁业社转改为钢改厂,担任钢改厂厂长,年3月和7月先后出席河南省和全国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年5月病逝,享年72岁。

范姓家族先辈是文人,至今家里晚辈仍保存着由张长庚题写的鎏金木质匾额“克昌厥后”。四个鎏金大字镶刻中间,四周有富贵不断头图案镶边。

苏姓家族家境贫寒,以农为生。忠厚传家,人丁兴旺。在村里是人口最多的家族。

戴姓家族民国时期从渑池英豪移居而来。

陈姓家族也是村里的大姓家族。

(三)

在中华民族的星河中,唐朝无疑是闪亮的一颗星。在大唐的历史上,姚崇是一位杰出的绕不开的人物。他在唐朝的地位以及贡献决定了姚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姚崇不仅仅是故里张茅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做为一个一千四百年前的封建王朝的国相,也同样受到时代和文化的局限。那时的他只能通过忠君、爱民、干事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报负。

据史料记载、和张说撰写的《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即姚崇神道碑)、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即《姚勖墓志铭》)、姚崇之父《姚懿神道碑》等记述以及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姚崇家族是吴兴大族。自北魏时,姚崇七代祖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始,即定居陕州硖石。这也可能是陕郡的姚姓之祖。

隋朝末年,姚崇的祖父姚祥担任过函谷关都尉。姚崇的父亲姚懿十八岁即任硖石县令。李渊起兵反隋,从山西渡过黄河后,姚懿投唐。武德三年,李世民讨伐洛阳王世充时,任命姚懿为鹰扬府郎将。后被人诋毁,遂带全家隐居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唐高宗李治时,姚懿被启用,先后任峡州(今湖北宜昌)刺史、巂州(今四川越西县境)都督,后死在任上,年73岁。唐玄宗追赠其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

姚懿之墓在今陕州区菜园乡南阳村东,其神道碑由胡皓撰写,书法家徐峤之书丹,额篆为“大唐西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之碑”。年,姚懿墓被挖掘后,该神道碑被移之与姚氏家族不相干的陕县温唐高阳山刘秀峰山腰,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懿葬于菜园乡东凡塬,虽与故里仅几公里地,但应有讲究。在历史上陕州的几个塬中东凡塬最为厚重,东凡古之叫莘野,“凡”在过去是“樊”写。史载伊尹诞生莘野。《太平寰宇记》曰:“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帝王纪》:“伊尹居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相。”《吴文正集》:“昔伊尹耕于莘野。”民间还有“神降莘野”的说法。

姚崇(—年)本名元崇,字元之,生于今陕州张茅乡西崖村,姚崇兄弟11人。其父一生先后娶有三位夫人,姚崇、姚景(姚元景)是其父第三位夫人刘氏所生,姚崇排行第十。十二岁时,其父已去世。

姚崇一生跌宕起伏。历经五朝,发典十郡,四次入相,三任中书令。其间曾三度被罢知政事。

姚崇是唐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历经高宗、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资治通鉴》评价他:“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因于他在开元初年的作用,才促使形成了开元盛世。姚崇在相位时,在抑制佛教势力、扩大税源,两次灭蝗,兴利除弊,移风易俗,反对奢侈之风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救时之相”。毛泽东赞扬他是“大政治家,唯物主义者”。

在封建时代,姚崇是难得的直言诤臣。

公元年,唐玄宗授予姚崇为太师、太保(正一品)的最高虚衔。姚崇一生对外报效国家,对内治家严谨,临终前写了《遗令诫子孙文》。开元九年(年)在东都洛阳慈惠坊里逝世。唐玄宗为之辍朝,亲派中使吊唁,制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姚崇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刘氏太夫人坟茔之侧(今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

(四)

在姚崇的后人中,其侄曾孙姚合(姚元景嫡曾孙)很值得一提。

姚合(—年)唐代著名诗人,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年)进士,在晚唐诗坛上有较高的地位。

姚合生于尊崇儒家的官宦世家,生活在动荡年代。曾祖为姚崇兄弟姚元景,祖父姚算为汝州别驾,其父姚为相州临河(今河南浚县东北)令,自幼在姚氏私塾读书。

姚合的诗自然朴拙,留世的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抄本《姚少监诗集》十卷,中华书局《全唐诗》编诗七卷,收集其诗五百余首。《唐才子传》称其“时称诗颖,士多归重。”

姚合一生因诗而名气大于官声。有开一代诗风的写景、写意、白描的“武功体”,又擅长五律(约占其诗80%左右),被当时士人称为“诗宗”、“文星”。姚合与贾岛齐名,又被称为晚唐诗人中的“苦吟”流派。

姚合的诗友很多:韩愈、王建、张籍、刘禹锡、白居易、李绅、贾岛、马戴、费冠卿、方干、顾非熊、刘得仁、周贺、韩湘等都有与他往来和诗作交流的记载。

姚合在担任陕虢观察史时,挽留时任弘农县尉的李商隐之事可谓是对三门峡的一大好事。李商隐在留任期间,先后创作出与陕州有关的《荊山》《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次陕州先寄源从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等诗作。

姚合对祖籍陕州情有独钟,其诗《陕城即事》曰:

左右分京阙,黄河与宅连。

何功来此地,窃位已经年。

天下才弥小,关中镇最先。

陇山望可见,惆怅是穷边。

《题河上亭》曰:

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

九曲何时尽,千峰今日清。

晨光秋更远,暑气夏常轻。

杯里移樯影,琴中有浪声。

岸莎连砌静,渔火入窗明。

来此多沈醉,神高无宿酲。

世人和后人对姚合的诗评价很高。刘得仁《上姚谏议》诗称姚合“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方干《哭秘书姚少监》:“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国有遗篇续正声”;其武功体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竟陵派诗人所推崇师法。

明代胡应麟说:“姚合的《早朝》尚有全盛风流。”

明代胡震享说:“姚秘监诗洗濯既静,挺拔砍高。”,但又说“体似尖小,味方微醨。”、“故品局中驷尔”等微词。

姚合在官场尚属一帆风顺之人。出仕后,先在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府任节度巡官、观察支使等职。元和十四年(年)被授武功县主簿,唐穆宗长庆初年(年)辞官赋闲。长庆三年(年)起姚合历任万年(今陕西西安)县尉、富平县尉、监察御史、金州(今安康境)刺史、刑部郎中、户部郎中、杭州刺史、陕虢(今三门峡境)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秘书监等。唐武宗会昌二年(年)去世,归葬于祖茔(今洛阳伊川彭婆乡许营村)。死后,朝廷追赠“礼部尚书”。

(五)

对西崖村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没有打好名人这张牌。

一、陕州区张茅乡西崖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市区较近,又拥有姚崇这么丰厚的名人资源,但宣传很少,知名度有限。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张茅自古以来虽地处交通要道,但经济发展有限,经济决定文化的现象在这里体现的十分突出。二是张茅乡西崖村有关姚崇的古迹过于分散,纪念馆简陋,当地对姚崇的系列研究仅限于民间和姚氏后人,官方参与度低,力量有限。三是姚崇名气很大,但给故里留下的东西有限。其父墓在今陕州区菜园乡东凡塬上(唐时今硖石乡、张茅乡、菜园乡均属硖石县,而硖石县城在今菜园乡的南县村附近,姚父墓临近崤函古道的南北崤道之间,面向绣岭宫,距大通寺较近,风水好,交通便利)。而姚崇墓则在今洛阳市的伊川县。

二、当地政府对姚崇及后人的系列开发欠缺。其“赤胆忠心,敢言直谏”、“整顿吏治,勇于改革”、“勤政廉洁,严于律己”、“注重民生,破除迷信”、“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尤其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疏”(“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中官不预公事”、“国亲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赋税之外杜塞贡献”、“寺庙宫殿止绝建造”、“礼接大臣”、“直言纳谏”、“以史为鉴”),“五诫”(《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姚崇家训》等,均没有达到研发的高度和厚度。当代有关姚崇的专门文学作品(如小说、电影、电视、戏剧)较少。

三、目前发现的姚崇唯一手书“籓篱”碑刻尚有争议,没有深度论证、考究。

(一)是一些学者认为左下方“姚崇题”三字与“籓篱”两字书写风格有异,题式也不合唐时格式。

(二)长期研究姚崇多年的、颇有唐史造诣的姚学谋先生多方考证后认为“碑刻真迹无疑”,但证据尚有欠缺。

(三)还有学者认为从书法风格上看,则有明清风格。

(四)碑刻出处也有争议。民国九年十二月印行、由穆湘玥著的《豫西灾况查勘日记》里有:“由硖石西去,行约四里,有关隘,上颜‘籓籬’二字,再里许,即为庙沟。市面萧条,无甚贸易。再前五里为张茅镇。”并配有庙沟镇之籓籬关照片。此石刻由谁书写?写于何时?为谁而写?因何而写?尚有研究空间。

穆湘玥(-),近代民族资本家,字藕初,上海浦东人。年进上海棉花行当学徒,后任职员。年与马相伯等组织沪学会,倡导尚武精神。参与创办义学、音乐会等活动,提倡新学。年上海各界掀起反对美国-华工的斗争,遂邀集海关、邮政员工开会声援。年任上海龙门师范学监兼英文教员。年任江苏铁路公司警务长。年夏,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年转入伊立诺斯大学农科,同年秋,进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研究植棉、纺织和企业管理。年夏,获农学硕士学位后归国。年与胞兄穆恕创建德大纱厂,自任经理。年与薛宝润等创办上海厚生纱厂,任总经理。年在郑州创办豫丰纱厂,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还创办植棉试验场。年参加发起组织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被选为理事长。北洋军阀政府农商部聘为名誉顾问。年,又集股在上海创办中华劝工银行。年,赴檀香山出席太平洋商务会议,为首席代表。年受孔祥熙之邀,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年任中央实业实验所筹备主任。年和史量才、黄炎培等设立上海地方维持会,后改称地方协会。积极募捐,供应军需,支援十九路军抗日。年任上海市救济委员会给养组主任,筹供难民给养。年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对手工纺纱机进行改良,取名“七七”棉纱机。年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农本局总经理。年冬解职,任农产促进会主任委员。年9月16日,在重庆病逝。

翻译有《科学管理法原理》(泰罗)《中国花纱布业指南》(克拉克)

论文有《植棉改良浅说》《美棉消毒之方法》《游美国塔虎脱农场记》《中国商务与太平洋》《发展中国天产与商务》《纱厂组织法》《日本纺织托拉斯之大计划》

戏曲论著《昆曲演出史稿》《上海戏曲史料荟萃》

自传《藕初五十自述》

这位实业家的日记,是后人出版的书,大体是可信的。

(五)有人认为“藩篱”一词早在汉、晋时就已出现,硖石是关,也是门户,关悬藩篱二字很正常。与姚崇关系不大。

第二、没有整合西崖村的各种资源,没有利用好地域优势。

第三、在乡村振兴中,一定要围绕姚崇这个历史名人和古村落的优势,借势、借力,发展好自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