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发现大量西汉时期墓葬

2022/7/25 来源:不详

河南三门峡黄河嘉园工身分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后川村,西距陕州旧城(汉朝陕州故城地方地)约米,北距黄河约米,地势北低南高。该项目用地初期因后川村民下挖地盘,建造衡宇,原始地表已被毁坏,现因棚改拆迁,黄河嘉园项目动工方平坦地盘,揭掉距现地表深1.5~2米的土层,动工板滞在此底子上碾压,产生厚0.3~0.5米极牢固的扰土层,墓葬都被打垮,墓道启齿于扰土层下。

▲M墓主侧身屈肢葬

河南省文物考古协商院连结三门峡市文物考古协商所、安阳师范学院史乘与文博识院考古系,连结对后川村黄河嘉园项目古墓葬群施行考古挖掘。受拆迁进度影响,于年12月~年3月和年8月~11月分两次共挖掘西汉初期至近代各时间墓葬多座。现将各时间墓葬状况先容以下:

西汉墓座:是这个坟场最要害的发掘。这批墓数目浩繁、散布会合、陈列有序,互相之间险些没有叠压打垮表象,况且绝大多半没有被盗,随葬器物保管较完全,时间当为西汉初期和初期。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土洞单室墓,此中5座墓道内设生土二层台,墓道内设生土二层台的墓葬当早于无二层台的墓葬。别的,还发掘2座墓葬被一近方形的围沟围绕,即时常所称的围沟墓。

墓道多半朝西,少量朝南或西南,墓道平面均为长方形,启齿普遍略大于底部,坑壁陡直规整,足窝多设于近墓道西南角的两壁,墓道底部平展。墓道口长1.8~5.3米、宽在1.4~3.9米之间,底长1.8~4.3米、宽在1.4~3.8米之间,墓道底距墓口深在0.8~6.0米之间。墓道内大多为一次性填土,极局部为夯土。

墓门大多坍塌,近半墓葬发掘有木板封堵墓门踪迹;此中一些发掘有显然的封门槽。少量墓葬用土坯封堵墓门。

墓室开在长方形墓道的短边,即均为顺向土洞单室墓,墓道宽度均大于墓室宽度,俗称为“大墓道小墓室”。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近长方形,直壁,平顶或弧形顶近平,平底。仅发掘一座墓葬在室壁南端开一壁龛,内放器物。墓室长在1.8~3.9米、宽在1.1~2.0米、高在1.2~2.0米之间。墓室与墓道根本持平或墓室高于墓道0.1~0.2米。

墓葬内均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少量仰身屈肢,一些量为二次葬、侧身屈肢(图7),墓主头均朝向墓道,脸部大多进取,人骨架保管较差,濒临一半曾经腐烂成灰,无奈讨取。

葬具均已腐烂,依据朽痕,料到大多为长方形木质单棺,局部单棺单椁,尚有一些墓无葬具,墓主身下多铺有1~5厘米厚的草木灰。一小部份墓葬在草木灰底发掘有两条平行的长条形枕木朽痕,料到应为下葬棺椁所用。

▲西汉墓内出土的部份铜器

随葬器物多寡不一,多者达20余件,寡者1~3件,普遍随葬6~10件器物。大多安插在近墓门口处的棺外双侧。以陶器为主,铜器次之,铁器、漆器和此外质量器物较少。陶器重要有釜、盆、甑、罐、缶、茧形壶、蒜头壶、锜等。铜器重要有鼎、鍪、釜、盆、甑、蒜头壶、圆壶、扁壶、勺等。铁器重要有釜、鍪、刀等;依据漆器的朽痕形态,料到重要有耳杯、盘、盒等。其它局部墓葬内还出土有铜印记、铜镜、铜钱(钱文险些均为“半两”)、铜带钩、铁剑、骨器等器物。

一些墓葬在墓道一角或墓室内发掘牛、马、狗或鸡等动物的部份骨头,动物骨头大多被支解,料到应是下葬墓主时祭奠所用。其它表一些鼎、釜或漆器朽痕内也发掘有动物骨头,料到也许是在饮食器内安插肉食的习俗。极局部墓葬发掘随葬器物但没有人骨,应是墓主被迁葬后,器物照旧留在原处,料到也许是那时迁葬的一种习俗。局部陶釜肩部、陶盆(甑)内壁、陶缶(罐)肩颈部等处发掘有“陕亭”或“陕市”印戳,证明此地那时属陕州。

▲“陕亭”印戳

▲“陕市”印戳

东汉墓5座:形制均为长陡坡墓道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耳室构成,方位朝向东西南北各有。除1座未被盗掘外,其它4座墓均被严峻盗扰和摧毁。墓室内均未见人骨架和葬具。因被盗严峻,出土器物很少。出土器物重要为陶器和铜器,陶器普遍有壶、罐、盘、耳杯、勺、奁、案、甑、井、碓房、炉以及各式动物俑等;铜器有盆、尺子、环、镜等以及铜钱。

北朝墓7座:形制均为陡坡墓道拱顶土洞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份构成,方位均朝南。墓室平面呈类似椭圆形,在墓室北端大多有生土棺床,墓主多安顿其上,墓内掩埋1人以上,葬式均为仰身直肢,未发掘葬具。随葬品对照匮乏,此中大多都葬有铜钱,偶见陶器、铁器。

唐墓65座:形制均为竖井墓道土洞单室墓,普遍由墓道和墓室构成,方位大多半朝南。墓道口平面呈梯形,底部普遍有陡坡和小量台阶;墓室为土洞室,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平底;室内普遍葬墓主1人,有的葬2人(即鸳侣合葬),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具均为木棺;随葬器物普遍为陶塔形罐、陶瓶及陶罐,少部份有铜镜、铜簪、铜钱、铁铰剪和瓷盒等。

宋金墓13座:形制均为竖井墓道土洞单室墓,由墓道和墓室构成,方位大多半朝南,范围较小。墓道口平面呈梯形,道壁高低根本笔直,平底。墓室土洞室,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平底。出土器物较少,重要有瓷碗、瓷罐等。

晚清及近代墓73座:形制均为竖井墓道土洞单室墓,普遍由墓道和墓室构成,方位朝向东西南北各有。墓道口平面呈梯形,一端稍宽,另一端较窄,底部略呈陡坡状;墓室平面近长方形,直壁,拱顶,平底。墓葬大多掩埋2人,少量1人,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具为木棺,随葬品普遍有黑釉瓷罐、瓷碗和铜钱等。

时间不明墓葬3座,不见人骨架和随葬品。

本次挖掘的座西汉墓,散布会合、特性鲜明、随葬品充分,具备显然的时间特色,形制上均为竖井墓道土洞单室墓,墓道广大大于墓室,仍是处于“大墓道小墓室”阶段;墓葬内均为单人葬,鸳侣合葬仍旧选择“异穴合葬”的表面;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少量仰身屈肢(屈下肢),一些量为侧身屈肢,也许是由秦人的屈肢葬向汉朝较广大的仰身直肢葬转折;墓葬内发掘的动物被支解的骨头,封门的木板等迹象,显露出西汉时间下葬墓主时杀生祭奠、封土填埋的掩埋习俗;随葬器物青铜器类器物增加,而陶器类的釜、盆、甑、罐、缶等生计化工具加多;这些表象显露了三门峡区域西汉初期和初期墓葬的特性。自20世纪50年月于今,在三门峡郊区、灵宝及陕县等地,挖掘大批的秦人墓和西汉墓葬,而本次的发掘该当处于秦人墓向汉墓过渡的阶段,为三门峡区域墓葬蜕变供应了相当珍贵的材料。

同时,本次挖掘的东汉、北朝、唐、宋等时间墓葬也为协商同期墓葬文明供应了材料。

(做家单元:三门峡市文物考古协商所)编纂:姜旭

稽核:贾昌明

本文刊载于年9月6日

《华夏文物报》第7版

投稿邮箱:

kaogufaxian

vip.sina.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