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侃大山必备,最详细的火锅发展简史,古

2024/12/26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90939.html
火锅:受众最广的中国美食中国几千年文明,谁能说不是从舌尖上的享受开始的呢?而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界,火锅绝对属于扛把子级别的。无论是寒冬还是酷夏,涮一顿火锅都是人生一大快意事。若论吃,古人可能比我们更懂得享受,也更讲究搭配。可别觉得火锅是现代人才想出来的“牙祭绝活”,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之河中,火锅的流行可以说是历久弥新的一件事了。

01从祭祀手段到分食器具

从火锅的形式上论,将食材放入容器中加热烹煮,其实是一种“复古”的烹饪方法。因为滚烫的汤汁既能够有效地促进热源的传动,亦能够锁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若是采用烧或烤的方式,食物可能会轻易变焦或变糊,不仅影响口感,可能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在水中涮食,对食物的加热会更全面,烹调起来也更容易。早在战国时期的《韩诗外传》中就有过对“火锅”的记载,虽然那时烹饪食物所用的器皿并不是“锅”而是大鼎,但烹煮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每逢祭祀或庆典,诸君要按照礼制规定“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火锅吃法了。战国时期的成公升鼎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在宰杀牛羊前后要对其进行放血和祝谢。若从烹饪手法这一技术思路上反推,似乎是因为血水在汤中不会被烤干,遗留在汤锅中的血液会影响口感,这很可能促进“放血”不断沿袭,最后成为一种仪式。由于原始社会牛羊肉本为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源,当时的“火锅”为献祭而煮的多,因私人宴乐而架设的极少。到了汉代之后,一种称作“染炉”的炊具开始被人们使用。染炉通体一般由青铜铸成,主体下方横放着一个碳炉,碳炉之上架设有弯月状青铜容器,有的甚至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九宫格”涮锅一样,里面交叉纵横着几根分割容器的隔板,这简直是涮锅神器!青铜染炉自从20世纪50年代在湖南长沙出土了类似的器物之后,不久在河南陕县、四川成都、陕西咸阳以及山西太原均出土了这种炉具。发掘者无一不猜测此物与原始的“火锅”有一定的联系。从器型上看,炉具不是很小,应该不是为摆设而制。再从其中的“隔板”来看,可能是为了分餐而食,满足多人共食时对不同口味的需要而出现的。不过,这种器具为什么被称为“染炉”呢?最早是因为有几件出土的炉具上有类似“平安侯家染炉”这样的铭文,于是有学者就“望文生义”,认为炉子的身材并不大,可能是为了浸染衣物而使用的。不过后来有更多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并根据文献认为,这里的“染”并非染色,而是“具染而食”,也就是一边烹饪一边吃,应该跟现在涮羊肉吃法类似。这里我们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文史君还是相信古人会和我们一样热爱火锅。

02“火锅”烹调方式的不断优化

到了东汉魏晋时期,文物“镬[huò]斗”的出土算是为青铜火锅的出现“实锤”了。镬斗是一种制作精美的青铜食器,它在外形上要比染炉更大,器身更薄以便吸收更多的热量,怎么看怎么像前任“染炉”的优化作品。《魏书》中有记载,魏文帝曹丕善于使用“五熟釜”烹饪不同的食材。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鸳鸯锅。而到了南北朝,“铜鼎”又成了较为普遍的家用器皿。鼎在烹饪史上的作用自不待言。游牧民族进居中原后,为平民带来了吃肉喝酒的饮食习惯,而用于礼仪祭祀的鼎也被他们视为方便的炊具,可见文化都是在交往中酝酿升华的。曹丕改良的“五熟釜”到了唐宋时期,频繁的对外交往使得进入中原的食材与日俱增。而繁盛的经济与文化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