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魏文侯有着怎样
2024/8/28 来源:不详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魏文侯在战国长达余年的历史当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主导变法的魏文侯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人,也是一个在历史上被认识程度远远不够的君主。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成为了魏氏之祖。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其时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成为了晋文公,把魏犨封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氏因此渐强。公元前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知瑶一方,后又倒戈,与赵氏共灭知瑶,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这三家从此脱离与晋国的隶属关系,此时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灭亡。魏国军队在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而魏、韩得到的要相对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处于赵氏的南边,其中魏氏偏西,韩氏偏东。魏国的疆域甚为散漫:魏国的核心地区是位于晋西南的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在战略地理上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但也容易遭到周边各国的压迫与封锁。魏国核心地区的东面是新兴的韩国;在北面,赵氏占有的知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让魏氏很觉压抑;南面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经常与秦、楚、郑等国反复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最危险的敌人来自西面与之隔着黄河对峙的秦国,若秦军渡河攻魏之河东地,魏之都城安邑及运城谷地的粮仓和盐池等政经命脉将马上处于秦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这是关系到魏国生死存亡的现实问题。虽然魏国在东面的韩、赵背后还有两块很大的飞地,但孤悬在外,无法与核心地区联结成稳固的战略基地。魏文侯在这种四面环敌的地理环境下,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为自己添上个敌人。幸而魏文侯是个精明的战略家,他不会为了一时的冲动而随意用武。三晋当中起初最强的当属赵国,赵国国君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而韩武子也建议跟魏文侯一起来瓜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魏文侯劝赵献侯最好别存分化瓦解韩、魏两国,从而各个击破的念头。他说,魏和韩比较弱,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赵国,以免被较强赵的消灭。韩、魏都清楚联合赵国攻击对方是自取灭亡。魏文侯也劝韩武子不必因为赵氏的威胁而联合魏氏进攻赵氏,以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赵氏的威胁。他认为由于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攻赵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韩、魏联合也只不过能与赵国打个平手。双方硬拼的话,必然是两败俱伤。即便赵氏被击败了,韩、魏双方也必然会继续内斗。魏文侯其后,魏文侯向赵、韩两国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合作发展的想法:晋地披山戴河,地理环境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三国当中,也就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赵、魏、韩三国紧邻,一旦发生战争,三方就会被拖在晋地这个封闭的环境里面进行狗斗,谁都无法往外发展一步。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是最好的出路。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在如何联合,往哪一个方向发展以及如何瓜分对外兼并的红利的问题上,三家都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只要大家都形成了放弃内斗的基本原则,那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魏国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修炼内力上。赵国和韩国先是向外扩张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内政不稳,也回到了内修这条路上。而此时魏国已基本上消化了内部矛盾,富有远见的魏文侯便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西面的秦国。魏文侯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建造了进攻秦国的前进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以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这时,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了卫人吴起。吴起本来在鲁国为将,率军大败齐军后,反而引起了鲁国群臣的非议和中伤,吴起就离开鲁国投奔了过来。魏文侯向大臣李悝询问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慕功名而且好色,但是用兵连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为将军,辅佐乐羊攻打中山国。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年),李悝率领魏军刚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随后,吴起又直扑秦国在渭河平原上的咽喉要地郑(陕西华县)。渭河平原是秦国的粮仓,如果吴起破郑后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袋子,更可怕的是,吴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至秦都雍(今陕西凤翔),这样秦国就会有灭国的危险。吴起秦简公在巨大的危机面前,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出兵攻魏,以减轻秦国的压力。其时秦简公组织重兵拼命反击,企图将魏军逼回河东,双方的战况非常惨烈。齐宣公和楚简王见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西线攻秦,便采取围魏救秦的计策,向魏国在东边的几块飞地发起进攻。秦简公见齐、楚出兵,便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一同夹攻吴起。神经粗壮的魏文侯对于齐、楚方面的进攻不加理会,督促吴起继续攻秦。吴起在郑与两路秦军展开了决战,魏军大胜。魏太子击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完全被魏军突破了,大批的魏军得以进入秦国。乐羊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的军事据点进行逐一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王城(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城。由于秦国的政治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君很失望,对军纪严明的魏军则很欢迎。吴起当即把魏国的利民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受到了西河百姓的极大欢迎,而魏军在西河的兵员、给养得以就地补充,也就在西河站稳了脚。吴起还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进入秦国,他们到处散布秦军战败、魏军仁义的言论,使秦国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国内局势更加不稳了。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得以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魏国此后又占领了陕(今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李悝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只得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起华阴(华山北侧),中经大荔、澄城,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甘泉南)以西长达数百里的长城,从此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而魏国独享关东交通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各国的交流,从中攫取了大量的商业利润,魏国由此变得越来越富,而秦国则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得到西河这一大片土地后,魏国不仅解决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国内人多地少的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魏国的粮食生产有所改善。西河为魏国提供了一个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同时还为魏国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和粮食。魏文侯在对秦攻略中除了军事打击、政策攻心外,还进行了文化渗透,著名的西河学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翟璜魏文侯知道秦人虽不易以武力来镇服,但他们对中原的文化却很是向往。于是,魏文侯打算以当世大儒子夏为招牌,请他到西河讲学。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名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年。到了魏文侯延请子夏来西河的时候,他已是百岁老人,而且子夏由于老年丧子之痛,还哭瞎了眼睛。但是,魏文侯知道子夏是各国士人的灵魂宗师,为了招揽人心,魏文侯亲自出面,他非常隆重地拜子夏为师,对子夏给予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子夏被魏文侯的诚意感动,决定亲自到西河坐镇。不过,在西河真正教授的是子夏的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子夏由于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师,而且亲自坐镇西河,从此华夏文化的重镇就转到了魏国控制下的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周边诸侯国起到怀化作用,而且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子夏是孔子门徒当中的异端分子,他力求培养经世济用之儒,他所培养出来的弟子大量地充斥到各国的官僚系统中。因此,他的门下成为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学流派。子夏到西河后,谋求进身的士人纷纷转入西河学习。这时,西河学派已经应魏文侯的要求不再以贵贱为收取学生的标准了,这些士人在西河学派学习后,很自然地选择魏国为其效力的首选国家。这样,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官员。西河学派所教授的内容很丰富。有点冬烘的公羊高与谷梁赤本来不算子夏的最好学生,但由于他们所教授的历史学科《春秋》适合服务国君,所以魏文侯抬高了他们的地位。不过,公羊高和谷梁赤这两支很少能培养出政绩显著的高级官员。子夏子贡的学生田子方传授的不仅包括儒本身的六艺,还包括了子贡对儒学的发展——纵横术与经商的本领。纵横术是士人成为官员后,从事外交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而经商致富则是一个官员富国富民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段干木是子夏看重的一个学生,在他的教授中可以窥见子夏培养高级官员的精髓。估计段干木的高级教程里面有太多的“少儿不宜”的干货,魏文侯担心若将来段干木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魏国所用,反而要与魏国为敌的话,就会大大的自找麻烦,就让段干木只挑那些魏国公室的公子哥儿们来教。从日后商鞅反水的例子来看,不得不佩服魏文侯确实有先见之明。田子方本来魏国的文化与韩国一样对儒是不重视的,但魏文侯使用大臣不看出身,只重视能力,他提拔了很多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魏国的贵族反而很少得到重用。魏文侯最为重用的两个人物吴起和李悝都是来自于平民,乐羊、西门豹是魏国的平民,翟璜是戎狄出身,只有魏文侯的弟弟魏成是贵族。而魏文侯以后,魏国的大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段干木及其真传弟子的教授下,在魏国的公室贵族中也培养出一批人才出来,如公叔痤、公子昂等,成为了魏国高级官员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田子方的后学也逐渐地融入到段干木的这一支来。后来魏国大臣的另一个集团则是受鬼谷文化影响的平民出身的人才,其中以公孙衍和庞涓为代表。这两个集团在魏文侯以后的魏国政坛当中的竞争是相当的热闹。后来,受西河学派影响很大的贵族集团占了上风,而寒门当官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魏国也因此逐渐衰落了。段干木当时的魏国在学术上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事件就是吴起与公羊高、谷梁赤对《春秋》的争论。历史是当时贵族和士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科,而《春秋》是必讲的一门课程。但由于《春秋》只记结果,不记过程和背景,如何解释春秋记载的历史事件的真相就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公羊高魏文侯出于思想控制的目的,刻意拔高思想比较迂腐的公羊高和谷梁赤的学术地位,以便让公羊和谷梁学派的忠君思想深入士人之心。而执拗的吴起由于早年投身曾参被逐的一段耻辱经历,对腐儒产生了很大的敌视情绪,他根据自己对《春秋》的理解,怄气编撰了一本《左氏春秋传》(清代学者姚鼐认为左丘明对《左传》有草创之功,但编撰增补工作主要是由吴起等人所为),与《公羊春秋传》和《谷梁春秋传》相抬杠。吴起对《春秋》的见解无疑要更符合政治军事斗争的实际,但是魏文侯却不想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到政治、军事斗争里面的精髓,因此他对《左氏春秋传》极少宣扬,以致让公羊与谷梁两派在论战当中占了上风。尚不能明白君主真正意图的吴起对此还觉得相当的郁闷,甚至还可能会误以为魏文侯的见识是不是有问题,他却不知道魏文侯还可能经常在私底下如饥似渴地翻阅他编撰的《左氏春秋传》呢!脑洞爆裂:魏文侯在取得秦国西河的土地后,却不继续对其采取攻势,是不是犯了一个极大的战略失误呢?脑洞大开五千年(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