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张兰镇史村访古

2023/12/26 来源:不详

黄金周期间,前往河南陕县,看了七八个“地坑院”,以为是该地独有的民居形式。查百度,才知道山西平陆、寿阳也有。回来之后,更听说张兰镇史村也有这种院子,立即打定主意要去看看。这个星期日,正好闲着,便与侯清柏老师及董西平、武吉毅、刘光伟、罗圻等几位先生一同前往。史村位于介休市张兰镇南的丘陵地带,有一千七百多人,算是较大的村落。明清时期,以古镇张兰为中心,周边村落不乏经商而富的望族大户,村堡和民居建筑都很有气派。史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自介城出发,到张兰镇东走张板公路,很快就到了。进入村小学校东边的一条巷子,便可看到高大的夯土堡墙。拐过堡墙西北角,向东的路北一字儿排开,先是财神庙,接着是禅慧寺,接着是天主教堂,接着是关帝庙。堡东墙紧贴古道。古道南北走向,关帝庙就建在幽深的门洞上面。各地的寺庙见过不少,而郑重其事地,将天主教堂与华夏诸教寺庙并列的情形,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路东靠近沟壑,地势突然低了许多。路与沟之间的土垣,就是传说中“地坑院”所在的位置。“地坑院”起源于远古的穴居,渐发展为较大的地下四合院形式,也称“地窨院”。民国版《闻喜县志》记,建院时“掘地为大方坑,四面挖窑,居人于院隅,掘干井以沉水,以坡上达平地”,以当时条件,建这样的院子,蛮辛苦的。现在,这类院落在河南三门峡和陕县(古属陕州)存留较多,其中有的已多年历史,至今仍有人居住。在普遍采取这种居住方式的村落,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特景象。武先生为考察古村落,几乎跑遍了附近各县的乡村,为我们作向导,完全胜任。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连看了五个院子。这些院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坑院,乃是借着沟边缓坡,利用掏窑和砖砌的组合方式建设的。其中,以靠近古道的一个院子最为典型。自上俯视,其北是正房,三眼窑洞,东、西为厢房,各三间,我们站立之处,是南窑的顶上。东厢房与南窑的间隙,朝东留着门券,是进出的通道;东厢与上房的间隙,也有台阶供上下。所有的院房,表面皆用砖砌,只不过,正房看起来更齐整,灰分也更小。无论窑顶、院内,处处长满荒草,显然是早就废弃了的。另一处院子,又厚又大的墙砖,古朴的砖雕斗拱和荷花饰件,局部直棱窗样式,以及门洞里砖雕神龛的图案,别处并不多见,疑是元代遗构。不敢妄下断语,还是留待专家们做定论的好。另外数院,结构类似,而破败状,有过之而无不及。罗先生爱好写作,每有触动内心的地方,便停了步细细观察;杨先生擅长剪纸创作,专注于装饰的构件。大家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