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英年早逝的武王姬发怎么平衡姜尚等各方势
2023/1/12 来源:不详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的第二年就病入膏肓,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可是诸子尚小,主弱臣强,刚刚建国,外敌环伺,怎么保证自己的江山在自己死后依然稳固,成为武王临终前最担心的事情。朝中有三个托孤大臣,第一个就是姜子牙,姜子牙大家都知道,西周的军事统帅,势力庞大,天下臣服。第二个是武王的弟弟周公,顺天敬德,很得人心。第三位是召公,武王的同辈弟弟,灭商中出力很大,而且是个实干家,很有能力。那怎么立储,怎么保证江山不会丢失,怎么平衡这些人呢?
武王就是武王,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临终时,武王决定立姬诵为继任者。为啥呢?就不得不说为西周初期政治平稳默默做了很大贡献的女人。这个女人叫邑姜,可能是中国最早进行胎教的女子。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的圣母殿供奉的就是邑姜。她是姜子牙的女儿,嫁给武王姬发后,做了王后。由邑姜的儿子继承王位,那姜子牙就是新王的的外公,等同于新王君权在手,因为姜子牙总不会造外孙的反吧。
既然新王君权在手,那朝政就不能交给姜子牙了,要不文武都听姜子牙的,那就不好说了。所以朝政交给了武王的弟弟周公,也就是新王周成王的叔叔。这样外戚管外,内亲管内。三方势力才最平稳,所以武王封三公,其中太保就是上面说的实干家召公,这样有个监督的,内外平衡。
武王安排完就去世了,周王朝政治角逐就开始了。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地位,采取以藩屏周的政策,让姬姓子弟和有功之臣前往封地建国,并且说安定好自己的封地才能回周朝京都镐京述职。首封姜子牙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但是那个时候的营丘可不像今天,那里荒无人烟,还是夷族想要占领的地方。姜子牙去的这个地方就远离了政治中心。不过姜子牙就是姜子牙,不是吹的。刚到地方,就碰到前来抢地盘的莱国,姜子牙三下五除二打跑了他们,并仅用五个月就安定了封地齐国,派三儿子驻守封地,带大儿子去镐京并担任新王的禁卫军统领。
这里要说一下,周王朝奉行的是周公的治国政策周礼,但姜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而在镐京,周公当政,邑姜时刻教育儿子要尊重老臣,敬天保民,教儿子德行无缺,给长大后的成王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周公当政,流言四起,有人就说周公有篡逆之心。这个时候,监督者召公和姜子牙就来质问周公,这朝政你说了算,以后还不还给成王啊?周公就告诉姜子牙、召公奭(shì,式)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并且和召公分陕而治。陕即今三门峡一带,《水经注》说是老陕州城一带(陕陌),《括地志》则说指陕塬(今三门峡陕县张汴塬)。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周公、召公以陕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这根石柱,当年就栽在分界之处,是中国最早的界石。
就这样,西周政治平稳了,周公执政六年,成王长大后,就还政成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