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上的地坑院
2024/12/26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周末,与友人相约,驾车来到了河南三门峡市的陕州地坑院景区游玩。疫情尚未彻底结束,但景区已经游人如织。据介绍,该景区是四五年前投资开发的,是在原地坑院较为集中的一古村落的基础上进行整修、包装、打造而成。这里共有大大小小的地坑院二十来个,先后开发出十八个,剩余的几个,可以说一点没动,原汁原味地供人游览,让人近距离地去体会地坑院曾经的沧桑和历史。为了安全起见,只在周围安装了简单的防护栏。地坑院,又名天井院、地阴院等等,是分布在河南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及陕西好多地方的特色民居,是黄土高坡地带独有的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因其造价低廉、经济适用且具备冬暖夏凉,抗压抗震抗碱之功能,为当地百姓所钟情。从历史的角度讲,地坑院是仰韶文化的遗存,具备其当时的文化特征,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地坑院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南宋绍兴九年(公元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去河南、陕西一带安抚时所见而书的《西征道里记》。“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二十世纪初,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并配以了照片。被称赞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近几年,诸多的电视台、网络媒体等都对地坑院进行宣传和报道,使得这一奇特民居名扬天下,让人趋之若鹜。现存的地坑院许多挖掘于清末民初,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一些交通不太方便的村落,如陕县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其中尚有一百多户村民仍然安居其中。我觉得,地坑院的出现是在已经沒有了可用的崖面直接凿窑洞,就像我们常见的陕甘窑洞一样的情况下,先民们摸索出在黄土高原的平缓地带上修屋建房的又一创举。地坑院大小不一,坑体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大的长宽达十几甚至二十来米,小的则不足十米。坑的高度六七米深,坑的四面均凿有窑洞,洞顶呈半园型,顶高三米左右。就像我们农村的房子分正房、厢房一样,窑洞也有正厢之分。正室一般居北,窑洞也相对高出几十厘米,多为家中长者居住。每面墙有三到五个窑洞,洞口两旁及拱顶多用青砖砌筑镶边,然后安上大门及屏风门,两道门里外开,门边则是单或双的小格窗户。院的墙面用麦秸泥抹平,一是可以更好地防止脱落,二是美观整洁。一般院都有十几个房间。窑洞里面许多还有纵向的小窑洞,就象我们的套间一样。最多的时侯,每个院可以住好几家人。院里靠墙跟用青砖铺就一米左右宽的甬道,甬道环绕全院,便于阴雨天行走。院中间略低,多栽有一到几棵苹果、石榴等果树,在合适位置再掘一口水井,用来收集雨水及排涝。这里属半干旱性气侯,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在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院的安全。水井收集的雨水,经过自然沉淀,好多还可用来供人畜饮用。南墙面的窑洞大都窄小,用作厨房,厕所,牲口棚,杂物间等。为减少异味,这些窑洞好多都在洞顶凿一直径二十来厘米的孔,直通地面,犹如我们现在楼房的换气装置。再就是出入院的大门了。大门沿级而上,穿越窑洞渐渐上坡步入地面。视地型而定,出入的坡路分为直进型、曲尺型和回转型三种。家族大的地坑院还有二至三个坑院相通,也称为二进院和三进院。院顶可以打场、存储、举办各种活动等,只是在院落的四周用土坯或青砖砌成一圈高30至50厘米的围墙,讲究一点的还可加上各种瓦当修成漂亮的屋檐起装饰作用,这被称为拦马或“女儿墙”,即可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又能阻止窑顶降水及淤泥的侵入。远望地坑村落,只见院中的树梢葱葱,而不见任何其他建筑,在黄土高坡的瑟瑟风声中,隐约听到高吭嘹亮的秦味曲调。坑院的四周,则是贫脊的农田、谷草堆成的圆垛和一棵棵自生自长的杨柳和桑树。陕州开发出的十几个地坑院,为吸引游客,每个院里布置了不同风情的展览项目,有体现当地婚丧嫁娶风俗的,有展示日常劳作生活的,有品尝宴席大歺和风味小吃的,还有专门演奏地方戏曲和小调的。精美的剪纸,灯笼,布艺和手工制品令游客应接不暇。在游览民居的同时,也领略了当地深厚的文化习俗。记得其中一个院里,讲述的都是地坑的挖掘故事。有一年轻壮汉,从来没有用过别人帮忙,在不误农活的前提下,一人独自挖土三年,终于造出了自己的地坑院,堪称当代愚公;也有全家齐动员,亲朋来相助挖就的二进院。村民杨二狗的院落,先后住过六代人,几十口子先后在这有限的地方,结婚生子,代代传承。上个世纪,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条件落后而人口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地坑院,这种几乎不用任何建材,因地制宜,成本低廉的建筑方式,得以迅速发展和延续,为当地百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本的生存保证,这段时间,也是地坑院兴建的繁盛时期。也正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用自己的平凡和勤劳,在这里繁衍生息,书写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为生活拼搏的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壮丽史诗。近几年来,河南陕州的地坑院先后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住建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看着这些荣誉,我由衷地感慨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华夏儿女的伟大,他们在许多被宣布为不能生存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