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同时,则求同穴清秀舒展的李行止墓

2024/12/13 来源:不详

《李行止墓志》,全称《唐故朝议大夫亳州别驾李府君墓志铭并叙》,唐开元十八年()刻立。志长、宽均为61厘米,楷书,24行,满行24字。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张行止墓志《李行止墓志》书法清秀瘦劲,笔画舒展,纵横欹侧,结体大小不一,一任自然,略带行意,布局舒朗,气韵流畅,为唐代墓志精品。一、《李行止墓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史料轶事志主李行止,两《唐书》无传。据志载,李行止,字行止,陇西(今甘肃省西陇县)人。祖辨,左武卫鹰扬郞将。父炽,井硁令。李行止“茂才,历建、郴二郡掾,南城令,旋拜成武。公以仁静俗,故有驯翬灵柰之应。刺史美之,图录闻奏,加朝散大夫,迁永乐、告成二县令,褒有能也。……时河南不稔,帝用忧之,以为济俗非贤莫可,二千石以下,特选其良。屈公为亳州别驾。自公之至,康哉之歌盈于人口。”开元九年()李行止病逝,享年84岁。开元十八年()与夫人合葬。志称:“夫人先公而亡……至于公殁,坟柏已栱,时公亦权厝其茔之东。……初,公之将穸夫人也,自临其穴,誓与同之,后及弥流(留),亦有遗命。”因此,“嗣子芳坚,积霜露之感,访诸知礼,得周公合葬之仪,以开元十八年六月十三日迁公于夫人玄堂,礼也。”志文亦叹曰“故封树不易,衣衾斯举,存没靡忒,情礼兼施,有足称矣。”死不同时,则求同穴,可见李行止夫妻感情深挚。志文载“夫人即中书令姚公之妹”。按姚公,即唐代知名宰相姚崇。姚崇(年-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的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唐玄宗亲政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时人及后人对姚崇的评价颇高。李隆基曾言:“此(房管)非破贼才也。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司马光评说:“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算计张说”的轶事。张说曾与姚崇一同担任宰相,但常发生矛盾。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志文亦载姚崇一事:“尝谓公曰:‘仆秉大任,窃慕祁奚鲍叔之举。’公神清明智,周密欲一,荐侍御史,再举尚书郎,拾遗补阙,在帝左右。公固辞曰:‘野有君子,何不绍子皮之风?’姚公逡巡,退有惭色。”意思是说姚崇欲学祁奚、鲍叔一样举贤不避亲,举荐张行止为侍御史,又举荐他为尚书郎,但张行止推辞了,说让他学子皮,不循私情。“呜呼!其操检如此,而官至别驾,其命有耶。”二、《张行止墓志》的书法艺术特色《张行止墓志》未署撰文、书丹者姓名。细观此志书法,一改初唐以来严守法度,结构谨严重,笔画粗细同一的风格,笔画清秀瘦劲,舒展自如,变化多端,富有特点。结体大小不一,纵横欹斜,章法疏朗,揖让有度,有些字略带行书笔意,气韵流畅,既雍容典雅,又灵动活泼,不愧为唐志中的精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