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毒士贾诩,曹操身边顶级谋士,77岁善
2024/12/2 来源:不详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藏(今甘肃武威)人,生于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和军事战略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以其深邃的智谋和精妙的计策著称于世,被誉为“毒士”与“保命大师”。以下是对贾诩生平及其谋略思想的详细探讨。
贾诩画像贾诩早年默默无闻,仅得汉阳人阎忠慧眼识珠,预言其才华可比肩西汉的张良、陈平。贾诩在州郡察举中被推举为孝廉,并做了郎官,后来因病归乡,走到汧水时,被叛乱的氐族军队围困。同行的几十人都被对方捉拿。贾诩对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必定出厚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颎,长期驻守边境,威震西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声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贾诩,与他结好,并送走他,其余的人都处死了。生死存亡之际,他冷静应对,虚构自己是太尉段颎外孙的身份,以此震慑敌人,保全了自身。这一智举,展现了贾诩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非凡胆识。
董卓侵入洛阳,贾诩从太尉改做平津都尉,又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扎在陕(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当时贾诩在牛辅军中。董卓死后,牛辅也死了,部下很恐慌,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想要解散,各自回归家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有议论要把凉州(今甘肃武威)人都杀光。你们离开众人,单独行走,那么长安城的一个亭长就能把你捆起来。不如带领众人往西行进,每到一地,征召收容兵士,积蓄力量,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侥幸事情成功,以国家的名义征服天下,如果不成功,那时再离散也不晚。”大家都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李傕向西攻打长安。正是由于贾诩的这个建议,导致李傕、郭汜等人成功驱逐吕布,控制了朝廷,从而引发了李傕郭汜之乱,这一事件直接搅乱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加速了汉朝的灭亡,也为后续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贾诩的行为和策略对董卓之乱的扩大和三国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宋人陈普有一首诗《咏史下·贾诩》里写到:“贾诩未设曹操日,自为汉贼已多时。”贾诩被称为“汉贼”,不只是陈普的观点,同样也是历代许多史评人的观点。
后来,贾诩任左冯翊,李傕等人准备为他请功,封他为侯爵,贾诩推辞坚持不接受。李傕等人又举荐他任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众官的师长,是人们都尊重的榜样,我从来就没有什么名望,不能令人信服。”于是改封贾诩为尚书。李傕等人对他都很亲近却又惧怕他。当时郭汜、樊稠与李傕之间不和,几次差点打斗起来,贾诩经常讲道理责劝他们,他们都很听贾诩的话。后来正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朝廷封为光禄大夫。不久,李傕、郭汜在长安城里互相争斗,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将皇帝迎来,关在军营中当人质。贾诩说:“不行。协迫天子,不是正义行为。”李傕不听。张绣对贾诩说:“这种地方不能久留,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贾诩说:“我受朝廷恩泽,不可违背道义。你可以自行离去,但我不行。”在皇帝被挟持的危机时刻,贾诩坚守道义,拒绝参与胁迫天子的行径,这一举动彰显了他的高尚品德。而当张绣劝其离开是非之地时,他更是以“受朝廷恩泽,不可违背道义”为由拒绝,展现了他对忠诚与信义的执着追求。李傕又要求贾诩做他的宣义将军。李傕、郭汜和好后,交出被胁持的天子,保护大臣,贾诩为这事出了很大力。《献帝纪》曾经记载了:天子当时已向东而行,李傕在后追击,朝廷军队打败了,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都是李傕平时怨恨的人,李傕想杀掉他们,贾诩对李傕说:“这都是皇上的大臣,你为什么要害他们?”李傕这才罢手。
天子还朝,贾诩交还了官印,当时将军段煨驻扎在华阴,贾诩就离开李傕,依附段煨。贾诩素来有名气,段煨的部下很敬重他。段煨内心十分害怕自己的权力被贾诩夺走,但表面却还对贾诩毕恭毕敬,贾诩有所察觉,日益感到不安。
贾诩画像张绣在南阳时,贾诩背地里与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就要启程时有人对他说:“段煨待你很好,你要去哪里呀?”贾诩说:“段煨性格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我虽然很好,但时间久了,他会对我另有企图的。我离去他必定高兴,为此他必定待我家人也很好。”后来贾诩就去投奔张绣,张绣对贾诩非常尊敬,段煨果然对贾诩的家眷很好。贾诩劝说张绣,让他与刘表连和。曹操接连攻打张绣,一天率领军队撤退,张绣主张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了必定失败。”张绣不听,果然大败而归。贾诩对张绣说:“催促部队再追击,再交战必定能胜。”张绣半信半疑,最终听信贾诩的话,召集逃散的部队从后面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返回。张绣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撤退的军队,您却说必败;后来撤回后用溃败的兵士追击得胜的军队,您却说必能胜他。事实都证实了您的预言,这是为什么呢?”贾诩说:“这很简单。您虽然善长用兵,却远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刚撤退,曹操却必定亲率精兵断后;追击他的兵力虽然精锐,将领却敌他不过,所以料想您会失败。曹操攻打您的计划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没有用尽要撤退了,必定是因为国内发生变故;已打败了您,他肯定会轻装急赶,既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他们虽勇猛,却又不是您的对手,所以虽然您用败仗的兵士与他交战,却必定能打胜。”张绣这才服气。此役可以看出来贾诩的智谋,在于他深刻洞察了战场形势与人心变化。他明白,兵法之妙,在于知己知彼。
此后,曹操在官渡抵抗袁绍,袁绍派人招抚张绣,并写信给贾诩,请他作为援军。张绣准备答应袁绍,贾诩却故意坐在张绣的座椅上,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后告诉袁本初,他和袁术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还能容纳天下的优秀人物吗?”张绣吃惊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他私下里对贾诩说:“如果这样,那么我该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绍强,曹操弱,我们又与曹操结下冤仇,我归附他后会怎么样呢?”贾诩说:“我就来讲讲应归附曹操的理由。曹操挟制天子以令天下,这是第一条理由。袁绍强大,我们只以少数军队服从他,他必定不重视我们。曹操虽然人数少,但是得到我们这支部队必定很高兴,这是第二条理由。有称雄天下志向的人,本来就应该放弃个人的私怨,向天下的人显示自己的品德,这是第三条理由,希望您别再迟疑!”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话,带领部队归附曹操。曹操见到他们,非常高兴,表奏张绣为扬武将军,曹操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和敬重的人,就是您呀。”于是,曹操上表请贾诩任执金吾,赏封他为都亭侯,后又升为冀州牧。贾诩以其超凡的智慧,冷静分析袁绍虽强,却难容异己,更遑论兄弟相争的家族阴影;而曹操,虽处弱势,却手握天子令箭,名正言顺,且求贤若渴,对每一份力量都视为珍宝。更重要的是,贾诩深谙“以德服人”之道,劝诫张绣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展现其胸怀与远见。张绣的抉择,不仅是对贾诩智慧的信任,更是对天下大势的精准把握。
贾诩画像当时冀州战事未平,曹操又留下贾诩参谋军事。袁绍在官渡包围了曹操,曹操的粮草已用尽,向贾诩商讨对策,贾诩说:“您的智慧胜过袁绍,勇猛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优势,半年却还攻打不下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您要图个万无一失罢了。所以您必须当机立断,不久就能见分晓了。”曹操说:“对。”于是,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包围攻打袁绍三十里营地,攻破了他。袁绍军队溃败,平定了黄河以北。曹操兼任冀州牧,转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年),曹操攻破荆州,准备顺长江东下。贾诩进谏说:“您过去攻破袁氏,现在收复汉水以南地区,威名远扬,军势已经很浩大了;如果借助昔日楚地的富饶,让文官武吏、良民百姓都得到安抚,安居乐业,那么就可以不惊动民众而让江东的势力对您俯首帖耳。”曹操不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曹操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地求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佯装答允。曹操向贾诩讨问计策,贾诩说:“这不过是离间他们罢了。”曹操说:“明白了。”于是接受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攻破韩遂、马超,这都是贾诩本来的策略。
当时,曹丕的官职是五官中郎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华名声刚刚开始显露,他们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曹丕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你弘扬高尚的品德和宽大的度量,像寒微的士人那样,每天勤于自己的职责,不违背做嗣子的准则,这样做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话,刻苦的磨练自己。曹操经常背着别人向贾诩咨询立世子的事,贾诩默然不答。曹操说:“同你谈论问题你却不回答,这是为什么呢?”贾诩说:“我恰恰是在思考你提的问题,所以才没有马上回答。”曹操说:“你想什么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这两家的父子的事情。”曹操大笑,于是,曹丕被正式定为太子。贾诩自认为不是曹操的旧臣,但对曹操提出过许多建议,而唯恐曹操对他产生猜疑就避门不出,很少与别人有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都不去和当时的权贵攀结,天下重视才智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曹丕做了魏国皇帝,封贾诩为太尉,并为他晋爵魏寿乡候,增加户邑三百,加上以前封邑的,共八百户。魏文帝曹丕渴望一统江山,向贾诩咨询先伐吴还是先取蜀。贾诩却以“道德归化”为首要,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他深刻分析,吴蜀虽小,却地势险要,人才济济,非轻易可图。他更指出,群臣中无人能敌刘备、孙权之智勇,即便是亲征亦非万全之策,且认为目前的局势最适宜先用文治施仁政,然后再武力讨伐。贾诩的建议,实则是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对长远稳定的考量。然而,曹丕未能采纳贾诩的战略思想,此后发动了江陵之战,军队伤亡很大,江陵之战的失利,也印证了贾诩的先见之明。贾诩活到七十七岁时死去,追谥为“肃侯”。其子贾穆承袭了他的爵位。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了爵位。贾诩虽逝,但其智慧与家族的传承,却成为了后世治国理政的宝贵镜鉴。
贾诩画像陈寿评论说:荀攸、贾诩,几乎做到了筹划没有丝毫遗漏,他们善于随机应变,权衡变通,大概仅在张良、陈平之下吧!
裴松之评论说: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认为当时战乱四期,国家面临亡国的危险,黎民百姓惨遭涂炭,这一切难道不都是由于贾诩的一句话吗?贾诩的罪过,竟然如此之大!自古至今战乱的起始,没有象董卓之乱这样惨烈的。
陈亮评论说:汉室再乱于贾诩,终于董昭。
萧常评论说:董卓,国之贼,天下所共仇,而诩为之报怨。东京之亡祸,根于此。及辞李傕尚书之命,则以朝廷为解,是欲以虚辞盖实,恶将谁欺邪?
陈普的诗《咏史下·贾诩》:崩奔尧后一孤儿,跖狗成群共肆欺。贾诩未设曹操日,自为汉贼已多时。
朱明镐评论说:贾、荀合传,尤为不伦,贾诩为傕、汜谋主,身代董卓,报仇元凶,甫夷逆祸重结,致使行在两辱,郎官采稆,阅《献帝本纪》,髪恒上冲,则贼汉者文和,忠汉者文若,忠逆同区,何以垂训。
易中天评论说: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纪连海评论说:①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旧臣,却又策谋深长,而曹公又不是一个宽柔直谅之人,也是一肚子阴狠的花花肠子。为怕曹操嫌猜,不跟人乱打交道,乱称兄道弟,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总之,秉承一贯低调做人的原则行事。《道德经》上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贾诩就是鲜明的例子。②贾诩被人称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不过论气节,贾诩这个人是没有的,所以说他“乱武”一点不为过。不过他又为什么能够高官厚禄得以善终?因为他把时局和人性都看透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