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一块界石,周召分陕石柱由来

2024/9/17 来源:不详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这是《诗经·召南·甘棠》一诗的诗句。意思是:“茂盛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召公在这里露宿过。茂盛的甘棠树,不要伤害它!召公在这里休息过。茂盛的甘棠树,不要攀折它!召公在这里暂住过。”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时间长的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们视其为圣地,在那里睹物思人,别说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就是他曾经立足、流连的地方也会神圣起来。诗中蕴含着对召公强烈的赞美之情,也是对召公勤政为民的极高夸奖。西周王朝建立四年后,周武王劳病而逝,由于即位的周成王年幼,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为了维护新建立的政权,周王朝以“陕”为界线把周的统治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周公旦和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召二公商定,凿一根高3.5米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据史籍《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公旦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发展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后,都为周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鉴于殷商遗民叛乱的教训,周公在东边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将“殷顽民”从原住地迁到那里,并派军队震慑。从此,周朝有了两个都城:西部的镐京称为“宗周”,东部的洛邑称为“成周”。成王长大后,周公便归政于他,自己则留守于成周并终老于此。而召公在西边,能体恤民情,勤政爱民,常深入基层察访,问政于阡陌之间,决讼于甘棠树下,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每每轻车简从,粗茶淡饭,拒绝官吏们的盛情款待。处理政务公道正派,为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和蔼可亲,深受百姓的拥戴,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召南·甘棠》正是百姓心声的表达。周成王死后,召公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延续近八百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召公勤政爱民且一以贯之,所以千百年来召公就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他的“尚德爱民”思想也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我们找到了现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政治理念之根。成语“甘棠遗爱”旧时指颂扬离去的地方官。陕县也被称作甘棠县旧治。历代诗人也动情赋诗赞颂,韩雄诗花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棠也作花”。勤政爱民的召公影响广泛而深远,历代都有无数赞颂召公甘棠的诗歌。孔子也非常推崇召公,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做人一定要以召公为榜样。”唐太宗、唐玄宗、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李商隐等,都对他有热情的颂诗。唐贞元九年(),德宗皇帝还到陕州的召公祠举行过非常隆重的祭祀大典,《钦定全唐文》中载有贞元年间陕虢都防御判官崔教撰写的《召伯词碑记》,详细记载了召公的功德和德宗皇帝祭祀召公大典的盛况。后来敬仰召公成了官场长期的时尚,连清代的慈禧太后也亲笔题匾“甘棠遗爱”。年,投巨资在三门峡陕州风景区内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修建“甘棠苑”,年4月竣工对外开放。“甘棠苑”是一处在原遗址上修建的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如今甘棠苑与钟鼓楼巧妙地连为一体,秉承古祠遗风,亭台楼阁、由径曲水怪石修竹、浮雕名匾错落有致,美不胜收。苑内栽下了甘树立起了召公的塑像,并将召公勤政廉政故事刻画于苑内,成为三门峡市重要的廉政教育基地。“周召分陕石柱”原立于陕原(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源),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代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考验其字,属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所勒。今名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周召分陕石柱”北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移至新建的人民公园。年移至市图书馆。年移至文化宫。年移到虢国车马坑陈列馆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年7月20日,文物保护部门对“分陕石”采用封闭式保护。据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专家考证,“周召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的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得名亦源于此。成语有“分陕之重,指朝廷对守土重臣的委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