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陕州地坑院秦旭东文秦逸然快板荐读
2022/7/9 来源:不详北京中医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412/8839619.html 提起陕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陕州地坑院。鼠年春节前夕,“河南思客采风团”的作家们冒着严寒,新春走基层,来到了古老的陕州区。
中巴车盘旋穿行在古老的陕塬丘陵山路上,我们第一站来到了原店镇岔里村。当地陪同的作家,如数家珍地为我们介绍了岔里古村的历史和崖洞民居。
崖洞依崖而建,挖出一孔孔靠山窑,讲究的人家还用青砖箍了起来,有的只在窑口用砖石包个外立面儿,即加固窑口防止落土和雨淋,又起到了美观装饰的作用。
其实,这种窑洞我并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我的老家在豫西北的孟县(今孟州市)西虢镇西窑村,属于太行山南麓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带,听村名就知道村里窑洞多,几乎家家都有这样的窑洞,与陕州所不同的是,老家的窑洞是开挖在岭沟里,在两边的沟壁上挖洞。邻村的东窑村、赵坡村、莫沟村也多是这样的窑洞。窑洞的上边多是一面平地,叫“窑垴头”,是晒粮打场、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这几年,莫沟村依靠这种特色的沟窑洞民居搞起了乡村旅游,很是红火。
老家习惯居住沟窑洞,演变到后来,即使在平地上建房,有的人家也是用砖石箍窑,单孔或多孔连着,类似于石拱桥,窑顶再用黄土堆平后,用水泥混凝土罩面,四周再走一圈女儿墙,就算大功告成了。
这样建窑,成木低廉且结实美观,冬暖夏凉。这种建造方式,在我们老家都叫箍窑。我就是从小在一孔青砖、石条、铁皮门的沟窑洞里长大的,名叫“静养洞”。后来划新院,父亲在平地上箍了五孔相连的向阳面的砖拱窑,并起名“飞龙厅”。窑体的半拱圆与墙拱腿交界上面,还横穿了五根长钢筋加筋加固,钢筋上面再搭上棚可放杂物,下面可挂吊篮等,结实实用。
随着社会发展,近些年箍窑的渐渐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造房,都选择了建楼房。
或许是陕州独有的56℃温泉水,或许是陕州的地坑院窑洞和靠山窑规模更大,丘陵沟壑更险峻,加之悠久的传说故事,陕州的地坑院观光旅游和农家乐做得更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我爱人的表姐一家,每年都要从中牟到陕州休闲度假,住窑洞,泡温泉。据说每次都要提前定房,旺季时一房难求。
为了这次陕州采风,我打开了功能强大的新手机,跟着当地的同志,对着崖居窑洞、沟壑雪景、沧桑陕塬不停地拍照。
地坑院里也是窑洞,但与岔里古村的崖洞不同,顾名思义,地坑院是先挖个地坑,再在地坑院里向四周挖窑洞。我曾经看到过很多地坑院的艺术照片,确实壮观,令人赞叹。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规模宏大,景观奇特,村落众多。我们参观的是张汴乡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全市唯一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景区门口,大型花灯依次排开,高耸的城门上,“陕州地坑院”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两旁两个高台,上写“地坑院里过大年”,一派喜迎新春的欢乐气象。
进入景区,首先由“河南思客采风团”成员、著名书法家、作家段海峰老师现场手书“陕州地坑院”书法作品一幅,由《河南思客》主编杨海燕代表采风团,赠送给陕州地坑院景区。接着,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坑院。
导游讲解得非常细致,我们听得非常认真。在地坑院,我们参观了陕州特色的捶草印花、陕州澄泥砚、陕州剪纸等,并在各项工艺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了观摩、体验。
地坑院建筑不用砖瓦铁木,造价低,易施工,用人少。夫妻俩就可以趁农闲时间,自己挖坑打洞,可以等儿子大了,再在旁边继续凿洞,一孔孔扩展。
地坑院内和院上面,还种有苹果树、枣树、梨树、楸树、核桃树和皂角树等。坑院内给排水设施齐全,有排水渗井,水井收集雨水,沉淀使用。每家都有斜坡通道通向地坑院的上方地面,地面上一般顺着地坑院上沿,砌有半米多高的女儿墙做围墙,围墙里边有防水水道和下水口,围墙的外边有洒水坡,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让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为方便游客游览,现在多座地坑院在地下连通了,我们穿行在像迷宫一般的地坑院里,依次参观着。窑洞的上方贴满了有时代感的报纸,实用美观,这也是窑洞装饰的一大特色,既防止了落灰落尘,又增加了美感,起到了装饰作用。
与我老家邻村赵坡村和寨上庄等地,也有零零星星的地坑院,但不成气候,远没有陕州的规模大。
我住过北京的四合院,住过延安的窑洞,住过蒙古包、图瓦的木楞屋,参观过福建的客家土楼、新疆的地窝子、大西南的吊脚楼,像三门峡陕州这样的大规模的地坑院还是第一次见到,令人震撼!而且是唯一在地平线下的成片成规模的洞穴民居。地窝子、地窨子虽然也是向下开挖,但很浅很小,而且属于半地下,屋架起脊部分露在了地面上。
多年前,我曾经来过一次陕州,那时还叫陕县,我在老家西虢上高中,利用寒假和同学于建中去山西省运城市,必须经过陕县,经过著名的古渡口茅津渡,坐船过黄河,到了对岸的山西省。当时对陕县的地坑院并没有太多印象,也不知道陕县也曾属虢国。我是从孟州的西虢到了陕县的南虢,都是有渊源的一个虢。
女儿秦逸然在北京一家少儿民俗艺术团学习民俗艺术,其中一项就是打快板。那天,我即兴编了一段快板词,让女儿学着唱,并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快板:游陕州地坑院
小竹板,嗒嘀个嗒,
今天我来到了三门峡。
三门峡有个陕州城,
地坑院可是最有名。
只见树,不见村,
光听到声音不见人。
地下挖个大方坑,
四面凿洞深又深。
人类穴居四千多年,
地下窑洞四季长春。
冬天暖,夏天凉,
风不吹来雨不淋。
地下村落二百多个,
地下窑洞多如星辰。
陕州的文化历史久,
地坑院震惊了全世界的人。
我住过北京的四合院,
住过高楼大厦别墅群。
但黄土塬的地下古民居,
走遍世界可是独一份。
(我)到这儿可算开了眼,
今天先算摸摸门。
等暑假约上小伙伴,
一起来陕州再寻根,
一起来陕州再寻根!
(年1月25日农历庚子鼠年大年初一,于郑州市中牟县)(本文配图摄影均来自《河南思客》资料图片库)
三门峡地坑院采风系列文章
●想做塬上一棵树(思客全媒体)|李丹
●捶一只吉鼠过大年|宋宏建
●陕塬上有棵“迎客松”|胡建武
●棉布上的草叶集|王剑
●品味陕州|李圆
●一个灶台九个锅|段海峰
●陕塬上的窑洞式民居|姚千文
●地平线下的风景|李人庆
●泥土的记忆——陕州澄泥砚|尹红岩
●土味小吃——面豆(中原美食系列41)|刘晓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张仁义
●陕州十碗席(中原美食系列42)|宋宏建
●今夜,陕州盛不下更多明媚|刘晓/文 王焕峡/朗诵
●买间坑院去定居|苏旭升
本篇审稿张仁义组版王睿鹏
作者简介
秦旭东,原籍河南省焦作孟州市,现工作居住在北京市。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摄影报》《北京日报》等媒体。
本文作者秦旭东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委 胡建武 庄凤娟 李智信
张红阳 张广杰 杨政民
总策划 吕佩义
出品人 杨海燕
初心
思想,影响人生
文字,抚摸心灵
战略合作
河南爱好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兰考县双语学校
河南省鸡冠洞风景名胜区
友情支持
新华元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声明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