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十几米深,下雨时不会被水淹,原来有
2023/11/26 来源:不详说到“窑洞”,很多人都会熟悉,提到“地坑院”,很多人没有见到过,因为那种地坑院,在近年来很少见到,这种地坑院在历史上很常见,根据史料记载地坑院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在现有的资料上,仅能查到三门峡陕县地坑院、运城地坑院、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地坑院。有一些偏小地区虽然存在地坑院,但是史料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总之,这种地坑院在民间确实流行过。在河南巩义西村镇的西村村、东村村也曾经有一千余座地坑院,这些地坑院的建筑方式简单古朴,从外观上来看,建筑设计非常巧妙,独具匠心,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超凡的聪明智慧。河南的地坑院,是保留最久的地坑院,在河南,有些年龄大的老人还记得这些地坑院。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住房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不喜欢住地坑院,因为住地坑院存在一个弊端,住在地坑院里,阳光很难照射的到屋里,再加上地下空气相对潮湿一些,人们肯定不喜欢潮湿的环境,先后把房子盖到地面上。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在河南的一些乡镇,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不想一直居住在老祖宗留下来的地坑院里,因此,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很多人先后将地坑院填平,在上面盖上了楼房,楼房向阳而居,屋里宽敞明亮,每日里阳光都能照射进来,人们坐在阳光明媚的屋里,心情也好起来,对于那种过去的地坑院,很多老年人还是很怀念的,为念归怀念,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因为环境所致,因为时代所致,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改变。现如今,除了还有极个别的地坑院被保留下来外,其余的地坑院都不存在了。被保留下来的那些地坑院,也很荣幸的成为了“珍贵的古迹”,有很多人慕名来观赏,想了解一下过去人们住地坑院的感受,看到那种深深的地坑院,人民仿佛看到了过去劳动人民住在屋里的情景……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地坑院来历的说法,有一些史料称,人们当时挖地坑院居住,是为了听到大地“心脏的跳动”,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对于地球的研究,直到现在,还没有详细的数据能够表明地壳深部的运动,更没有人听到地壳运动发出的声音,平日里根本不会听到地壳运动的声音,这是常识。还有一种说法:过去人们挖地窖居住,是因为感觉住在地窖里冬暖夏凉,从而实现减少能源浪费的目标,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过去人们的生活很困难,夏天还好说一些,在寒冷的冬天,御寒就是个大问题,住在十几米深的地窖里,确实能够冬暖夏凉。地坑院冬暖夏凉的原理很简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家庭里都有冬天储备蔬菜的大菜窖,大菜窖也有十几米深,在冬天,把蔬菜放在里面,能够保持几个月不会腐烂,有些地方,把菜放在叫菜叫里以后,能够吃到来年一二月份,这就是土窖里良好的“衡温”作用,地坑院也是这个道理,地坑院一般都有十几米深,在这样的深度下,在夏天,阳光照射在地面上,地面上的热量不能够传导在十几米深的地下,地坑院自然凉爽。在冬天,虽然外面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但是外面的气温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到地表下十几米深的地方,所以住在十几米深的地坑院内,能够冬暖夏凉。归根结底,过去人们在地坑院居住,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问题,住在地坑院里,建房的成本大大降低,先选一个合适的“土崖”,然后在那里按照自己的设计建造地坑院。地坑院的建筑方式,主要是模仿“窑洞”建房方式,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建造地坑院的,一定要在土层结实的地方,有一些地方的土层是横向纹理,从土层外观可以看出,厚厚的土层,是一层一层的,有些地方的土质不是这样的,比如,我们那里的土质不能挖窑洞,也不能建地坑院,我们那里的土质是“豆瓣土”,这是一种方言,比喻土壤容易碎裂。有些人看到这里不仅要问,过去人们住在十几米深的土坑院内,如果外面下大雨,雨水流进地坑院内,地坑院怎么排水呢?关于地坑院排水这个问题,人们在建造地坑院的时候,首先要解决排水问题,在地坑院房屋的另一处,挖一个十几米深的大深井,这个大深井相当于现在的渗水井,如果地面上下大雨,雨水流下来,就会汇集到渗水井里,当然,渗水井一定要在地势最低的地方,不然,水不会流自动流到那里。也有人不仅要问,如果外面连日下暴雨,地下渗水井里盛不下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人们在建地坑院时也想到了,地坑院上方的露天开口并不太大,上方开口的四周,肯定比周边高一些,防止四外的雨水汇集到这里。另外,如果连降暴雨,地下坑院的雨水过多,人们可以躲到陆地上来,不会老老实实待在里面,过去人们生活贫穷,屋里也是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几乎不会发生。所以在那个特殊年代,会有地坑院这种住房形式存在。现在人们的生活发达了,自然不会住这种地坑院,那些保存下来的地坑院,成为了珍贵的建筑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