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周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主

2023/7/24 来源:不详

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Change”(加速变革)。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水利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确定我国纪念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并公布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方案和宣传口号。本号整理科学出版社近三年出版的相关图书以飨读者,分“长江篇”“黄河篇”两期推出。

世界水日

“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书单:长江篇

加速变革,共护生命之源丨世界水日主题书单

本文为“黄河篇”。共推荐20种图书,点击封面图片可了解该书更多信息和购买。

黄河中游典型区生态需水与缺水风险分析

ISBN-7-03--5

作者:李春晖,赵芬,易雨君

北京:科学出版社,.02

本书以景观生态学、生态水文学等为理论基础,揭示陆面植被生态需水变化的多要素耦合驱动机制,构建一套耦合鱼类生境模拟和天然水文情势特征值的生态需水核算技术体系,对明确水文-生态机制的生态过程进行需水核算,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提出一套量化湿地缺水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剖析不同缺水情景下的湿地生态风险,为黄河水量减少造成的竞争性用水背景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同管理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下游及河口环境生态对水沙调控的响应

ISBN-7-03--2

作者:易雨君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02

本书主要阐述小浪底水沙动态调控对黄河下游河流系统的影响:结合遥感、数理统计与数值模拟,系统分析下游河道演变、河道及河口环境生态对水沙动态调控的响应机理;针对下游河道,揭示水沙动态调控对河道河势演变的多时空尺度影响机理,定量评估河道环境、典型物种群落对水沙调控的响应规律,以及滩区环境及土地利用的变化;针对河口及三角洲区域,揭示河口水环境水生态对水沙动态调控的响应机理,模拟水沙调控对河口及邻近海域水沙条件、营养物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下游防洪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多方面的用水需求,提出下游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黄河源区陆面过程观测与模拟

ISBN-7-03--1

作者:吕世华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03

本书详细介绍黄河源区陆面过程与气候环境综合观测网络以及相关研究成果。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黄河源区积雪、冻土、湖泊、草地等典型下垫面的水热交换和边界层物理过程;再在此基础上改进了陆面过程模式中有关黄河源区土壤质地(砾石、有机质等)、土壤冻融、积雪和湖泊等参数化方案和陆面过程模拟,最终揭示了黄河源区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影响和机理。

黄河水沙平衡与调控

ISBN-7-03--3

作者:胡春宏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11

本书根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之课题“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策略”(YFC)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而成。全书基于项目对黄河流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预测成果,围绕黄河水沙平衡、水沙调控阈值和黄土高原治理度等关键问题,分析了近7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研究了维护黄河健康的水沙调控阈值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度,探索了未来黄河防洪减淤与水沙调控的新模式,提出了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保护的总体思路,以及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加快建设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塑造与维持黄河基本的输水输沙通道、降低潼关高程、改造下游河道、相对稳定河口流路等治理保护措施。

黄河流域水资源均衡调控与动态配置

ISBN-7-03--4

作者:王煜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10

本书由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制定与运用评价、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原理方法与技术、变化环境下黄河分水方案优化研究三部分构成。书中揭示了基于水-沙-生态多因子的流域水资源动态配置机制,创建了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流域水资源均衡调控原理,研发了流域水资源与动态均衡配置方法与模型系统,优化提出了分阶段的分水方案调整建议,为提高流域水资源规划及水量分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关键技术

ISBN-7-03-07-1

作者:王煜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07

本书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以黄河流域作为环境剧烈变化和缺水流域的典型代表,围绕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供需演变驱动机制、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理论、复杂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耦合机制与协同控制原理三大科学问题,以实现年前减少黄河流域缺水量10亿~20亿m3为攻关目标,突破了具有物理机制的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高效输沙精细需水预测技术,创新了统筹效率与公平的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调控理论方法,创建了复杂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技术与方法,发展了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与协同调度理论体系。本书的研究成果已在黄河流域分水方案优化和水量调度方案编制等工作中开展了业务化应用,直接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实践。

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与应用示范

ISBN-7-03--4

作者:彭少明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04

本书明晰了水沙电生态对水库调度的过程响应,揭示了多目标间的互馈作用与耦合机制,构建了梯级水库群多维协同控制原理,提出了梯级水库群系统优化的方向性引导参数,研发了多时空尺度嵌套和多过程耦合的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仿真模型,建立了黄河梯级水库群多维协同调度的规则与模式,为提高梯级水库群调度综合效益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ISBN-7-03--1

作者:苗长虹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12

本书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国家急需研究的重大命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黄河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资料,综合运用资料整理、统计分析、莫兰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指标构建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耦合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发展战略定位、流域范围界定、空间组织策略、跨界合作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等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各城市的战略发展决策提供支撑。

黄河源区弯曲河流演变过程与机理

ISBN-7-03--7

作者:李志威,王兆印

北京:科学出版社,.12

本书以黄河源区弯曲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野外考察、原型观测与实验、遥感解译、力学理论分析与概化模型实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黄河源区草甸型与泥炭型弯曲河流演变过程和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黄河源区弯曲河群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边界条件,草甸型与泥炭型弯曲河流崩岸过程与机理,弯曲河流颈口裁弯过程与机理,弯曲河流颈口裁弯概化水槽实验,牛轭湖淤积过程与数值模拟,弯曲河流内有机碳输移规律,结论与展望。

黄河十大孔兑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评价

ISBN-7-03--9

作者:陈正新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11

本书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水利科技重大专项“黄河流域鄂尔多斯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评价”(-03-10--NSK-M2)(~年)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总结而成的。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实地测量核实、模拟试验与实地观测、水沙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与模拟反演等多种手段,对黄河内蒙古河段右岸十大孔兑区域在~年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年以来实施禁牧工程的拦沙减沙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确定了水土保持单项治理工程单位减沙指标,定量提出了流域面上治理、沟道治理与天然林草地(禁牧修复后)减沙贡献率;通过水文学移植原理并结合河道水沙动力学模型反演,推算出十大孔兑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前后的入黄泥沙量;基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评价结果,提出推进区域水土流失高质量治理的建议。

黄土高原产沙情势变化

ISBN-7-03--6

作者:刘晓燕等

北京:科学出版社,.07

黄河以水少沙多著称于世,天然时期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a(陕县水文站,~年)。但是,~年,黄河实测输沙量只有2.45亿t/a,其减少程度远超过20世纪的任何时期。在此背景下,由于黄河输沙量受河(沟)道工程拦沙影响,而工程拦沙属不可持续减沙,黄土高原的实际产沙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成为黄河水安全保障规划、重大工程布局与设计等高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