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三门峡最古老的剧种华豫未来
2023/4/22 来源:不详三门峡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民间最普及的是蒲剧。蒲剧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豫西陕州(今三门峡市)和晋南临汾、运城等地区。
因其起源地在陕州、蒲州、同州,又称“陕州梆子”“山陕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晋南定名为“蒲剧”。
由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古称蒲坂,名字改过蒲州,所以这一定名后,戏曲艺术研究者便将蒲剧的发源地定在永济县。
近年原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郭光宇和陕州区剧作家杨军茂对蒲剧这一古老剧种进行了源头考察,用无可辩驳的资料证明,不是三门峡地区传入“蒲剧”,而是在本地民间存在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陕州梆子”,它在三门峡地区发源、发展、繁衍,和“蒲剧”是“同胞姐妹”。
已故的原晋南蒲剧院院长、著名的蒲剧研究学者墨遗萍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首开研究蒲剧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的先河,足迹踏遍大河南北,深入民间调查考证,著有《蒲剧史魂》一书,说到蒲剧家底“是由吹弹说唱而骷髅(木偶)小戏,直到元代真人登台,战‘北曲’而胜之,才称‘大戏’。简言之,家底的乐户小戏’,而声腔不外乎‘唉乃’棹歌,‘得体’船曲,‘悟声’‘湾湾’,更夫‘梆’声,与晋南、陕州之‘民歌俚曲’汇成‘野呼子乱弹’而已。”
并明确提到蒲剧音乐的原始组成有“陕县得体’‘纥那曲’,《霓裳羽衣》泽梵文”。其认为蒲剧是从山西永济传过来的陕州区,却成了墨遗萍先生考证蒲剧发祥地的中心,学者重新到陕州区及周边市县,走访专家学者及名老艺人,查阅地方志及历史书籍。
大量的史料证明,因晋南和陕州地区民情风俗相同,方言俚语同源,通过这方区域艺人的互相交流,继承创新,才产生出蒲剧这一古老剧种。
作为行政区和水陆码头的交通重镇陕州,不仅是蒲剧的发祥地之一,更是蒲剧表演艺术形成发展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蒲剧被称为“乱台”(文人常把民间的乱台雅写为“乱弹”)。称“乱台”者,是指武场面乐器乱得很。所谓“乱得很”,意思是热闹得很,给人印象很深。
位于河南中部的人对从陕州过来演唱的“乱台”称“西戏”,评价是“戏班子大,戏箱子好,行当齐全,文武把式功夫到家”。而当时的河南梆子只是穷艺人组合的“包袱戏班子”,十几个人拎几个包袱就是全部家当,演出剧目仅限于“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
河南梆子从剧目、音乐到表演艺术的发展,受“西戏”影响很大。流行于陕州的蒲剧除了“乱台”“西戏”“南路梆子”外,还有另外名称,民国十八年()编纂的《河南新志》中记载:“(河南)西部流行陕腔,亦称陕梆。”
陕腔和陕梆,同属一个剧种。蒲剧被陕州的本地民众称“乱台”,北人称“南路梆子”,中原人称“西戏”,史志学者记载为“陕腔”和“陕州梆子”。除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外,蒲剧艺术表演行当比其他剧种分得细。
生角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娃娃生,旦角又分为正旦、老旦、小旦、贴旦、丑旦、妖旦,其中小旦又分为彩旦和武旦,净行又分为大净、二净、三净,俗称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实际上三花脸已属丑角行当了),丑角又分为老丑、小丑、文丑、武丑等。
就是这些很细的分工,把丰富多彩的蒲剧演绎得淋漓尽致。蒲剧艺人不满足于仅仅演绎故事,而是不断突破娴熟的技艺来提高表演艺术,使之唱白和谐,视听同感,歌舞相配,头发可甩,胡须可弹,帽翅可动,翎子可舞。
即使一折戏中没有唱词道白,单看体态轻盈、婀娜多姿的演员在椅背上左右腾跃的演技,观众便发出“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的呼声。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腔高板急,板式繁多。
表演夸张性很强,特技表演驰名全国,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跷功等特技为其他剧种广为借鉴,耍纸幡、彩功等,亦极为细膩精彩。
乐队伴奏分文、武场:文场有板胡、二胡、横笛、唢呐等;武场有战鼓锣、钹、枣梆等。其曲调丰富,常用的如“二性板”“慢板”“撩板”“站字句”等。蒲剧既善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画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多个,如《薛刚反唐》《三家店》《窦娥冤》《麟骨床》等。
蒲剧在三门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文学剧本到高台教化,从角色行当到表演特技,从民间俗曲到音乐唱腔,从戏曲班社到著名艺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
蒲剧在三门峡市只有陕州区和灵宝市两个专业蒲剧团,每个剧团每年演出余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近几年,三门峡市多次举办春节农民戏曲会演,所参加的农民业余蒲剧团演出积极性都很高。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政府的重视,群众的喜爱,生长于三门峡地区的蒲剧这一艺术奇葩,将会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