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我国地震观测的发展史四川省地震

2023/4/7 来源:不详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地震观测最早的国家,公元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研发了世界第一台可以感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汉末战乱,地动仪失传。魏文帝登基的公元年被视为失传的时间下限。

目前仅在《续汉书》《后汉纪》《后汉书》《鼎录》4份史料中发现了有关地动仪的记载。

地动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

年,中国自主建设了第一个地震台地质调查所北京鹫峰台,地产由留英的林行规博士(—)捐赠。李善邦负责,贾连亨为助手,秦馨菱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台工作。

南京台是中央研究院年建的气象观测台,年增补了地震观测,金咏深(约—)负责。

鹫峰地震台和当时安装的小维歇尔特地震仪

年金泳深先生在南京北极阁安装了一套三分向大型维歇尔特地震仪。

李善邦先生于年自行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地震仪器,并定名为霓式地震仪,采用机械杠杆放大,该地震仪年安装于重庆北碚地震台。

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长期战争破坏的国家百废待兴,经济逐渐复苏。

大规模的国家基本建设急需对重大工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建立地震观测台网势在必行。

李善邦

年,李善邦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培地震台自制的霓式地震仪基础上,重新设计、完善、试验和改进后,委托厂家生产制造,取名为“51式地震仪”,地震仪仅有水平向,采用机械杠杆放大熏烟记录,放大倍率仅百余倍,故只能用于记录中强以上地震。

许绍燮、张奕麟将51式地震仪改造成为后来大批生产的式地震仪,同时研制了配套的地震观测记时的天文钟。

中强地震仪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用式地震仪和天文钟等建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记录中强地震的地震台站:西宁、武威、兰州、银川、包头、大同、太原、临汾、西安、玉门、张掖、天水、潼关等地震台。

与此同时,又用这一批仪器协助水电部建设了佛子岭、官厅、陕县、禹门口等地震台。地球物理研究所还与长春机电所合作建立了长春、大连、哈尔滨、绥化等地震台。

尽管这些仪器主要观测中强地震,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大范围建立的地震观测台网,标志着我国地震观测从单台观测到多台组网观测的进步。

SK型地震仪

为了增强微小地震的监测能力,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前苏联的基尔诺斯式地震仪(基式或SK型地震仪)、哈林式地震仪、维开克地震仪等。

基式地震仪是中长周期地震仪,适合于记录大震和远震。维开克地震仪是短周期地震仪,放大倍率高达数万倍,适合于记录地方微小地震。

为了建设微震观测网,我国仿制了上述两种地震仪,建设完成了12个国家基本台,它们是北京、昆明、兰州、南京、上海(佘山)、拉萨、广州、长春、包头、西安、成都、武汉地震台。

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许绍燮和张奕麟将电子管放大器应用于地震观测,配合维开克地震仪、天文钟和熏烟记录器完成了型和型地震仪的研制。此后数十年间我国广泛使用的熏烟记录短周期地震仪均是在此基础上局部改进而成。

DD-1地震仪

使用这类地震仪,我国建立了很多区域地震台网,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曾在北京周围布设了一组区域地震台,以加强北京地区的监测能力。从年起在长江三峡地区建设了宜昌(三斗坪)、巴东、长阳(火烧坪)、兴山等地震台。

年至年,建设了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台网。60年代中期,为开发西部油田和矿产的需要,又先后在甘肃玉门和四川渡口(即后来的攀枝花市)附近分别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

长周期地震仪

70年代,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DD-1型短周期地震仪的和PK-1中长周期地震仪的设计,与此同时设计了长周期地震仪,我国有人值守地震台站的观测频带已经形成了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配套观测系统。

中国早期地震基本台站布局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地震台网已经形成了国家基本台站和区域地震台站相结合的布局。我国独立自主的有人值守观测地震台网也已经形成。

资料参考:《我国地震观测历程》陈会忠。

来源:济震微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