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镇中国最为悠久的镇
2022/12/9 来源:不详虢(guó),《辞海》中诠释:“古国名。姬姓。话说远古时代,虢地位于清澈见底的渭河河畔,南依秦岭,林木茂密,水气充沛,气候清爽,与现在自然植被景观形成强烈对照。如此美妙之地,深山中常会有虎出没。商朝末年,周文王率领族人迁徙到这个不知名的地方,为了生存,他们依靠渔猎,采集为业。一次出外打猎,遇见了一只斑斓猛虎,硕大无比。机智的周人知道只有依靠众人的围猎才可以制服它。于是,吹起号角集结十几个,二十几个人一起冲上去围追堵截,齐心协力杀死了猛虎,而就在猛虎奄奄一息的时候,虎的爪子在地上划了些什么,迷信的周人看了半天,明白了原来是个“寽”的符号。于是周人便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虢”。生活在此地的子孙们就以“虢”为家族的荣耀,哪怕是迁居他处,也依然不放弃“虢”的称号。经历史详细记载,在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于雍邑(今陝西宝鸡市东),建立西虢国。这也是虢镇的最早起源,距今年年历史达到了年。曾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西虢的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弟。
虢,作为姓氏和国名在古代出现过,在周朝末周幽王有个官员叫虢石夫,“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是因他而起。春秋时期的虢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虢镇作为地名更是历史悠久,西虢为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虢镇由此诞生,(就是今天的宝鸡市陈仓区),公元前年为秦所灭,秦武公设虢县,公元前年,秦孝公设陈仓县。东虢为周文王弟虢叔的封地(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阳),公元前年为郑所灭。北虢为西虢后来迁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前年为晋所灭。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于公元前年被晋国所灭。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虢国,中国西周的重要诸侯封国,前后有四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别被加以东西南北相区别,其国君均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虢仲封东虢(今河南郑州西汜水镇)。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后裔不见记载)地跨黄河两岸,称为南虢(有别于虢仲后裔虢序夏阳之北虢),于公元前年被晋国所灭,末代国君虢公丑携贵族奔东周京师洛邑,部分贵族、士兵和平民被强行迁至今山西汾阳,前年置瓜衍县,南虢后裔世居之。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郑州荥阳,公元前年被郑国所灭,虢仲后裔虢序被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号北虢,因实力单薄而依附于南虢(今人所谓“南北虢实为一虢”即源于此)。前年,亡于晋,以郭为氏,郭偃即虢序后裔,仕晋献公、文公。其后裔被安置在晋国都城,晋国末辗转来到晋阳以北,秦汉以来形成太原望族。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的铭文上出现一个“虢”字。有44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是“虢仲”的用器,有35件礼乐器上的铭文中有“虢季”字样。经专家确认是虢国,就是北虢,墓主人是国君“虢仲”和“虢季”。公元前年,虢国被强大的晋国灭亡。
据《宝鸡县志》记载,虢镇是“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夏商时,“虢”属于殷商旧地,为雍州域,相传为黄帝后裔所建。周灭商后,周武王大封诸侯,因虢仲功勋卓著,又是王叔和托孤大臣,所以武王将周朝京都的门户——宝鸡一带的土地分给了虢仲,肩负起了护卫国都、防御戎狄(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使命,史称西虢。西虢的虢仲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在辅佐周武王的同时,积极治理西虢,建立了城邑——城虢(今虢镇),使之雄踞关中西部,南控川蜀,西扼甘陇,成为关中西部的重镇。据传,农历四月初八是西周初年西虢国都城建成之日,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每年都要举办庙会.虢镇古城创修年代已十分久远,据史志记载,虢镇城始建于商朝末年,是国内已知建城最早的古城之一,历代都有修葺。元末明初时,其形状东西长,南北窄,四门均为双重,极其牢固,城门上都有石刻门楣,西门城墩上增筑有一座三间两层砖木结构城楼,三面留有炮眼,以固城防。东西门各筑有一座牌坊,全木结构,琉璃瓦顶,雕梁画栋。上悬匾额,东曰:“武都故郡”,西曰:“西虢遗封”。
关于虢国的灭亡,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故事。当年晋国(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一角)的南面有两个小诸侯国,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和虢国(也是今山西平陆县东南),两国山水相连,祖先又都姓姬,相处十分和睦。晋国大臣设下妙计,贿赂虞国,请求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国大臣竭力劝谏虞公不要借道让晋军征讨虢国,虞公不听劝阻还是答应借道。晋国在虞国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消灭了虢国,然后,又顺便在凯旋回师时把虞国也灭掉了。成语“唇亡齿寒”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
在古代西周初大分封时有一千八百多个国,到了春秋时期只剩下一百多个国,比较大的诸侯国有:秦、晋、齐、楚、鲁、卫、燕、曹、宋、陈、蔡、郑、吴、越等,其中最强大的是秦、晋、齐、楚。小的封国有:弦、黄、徐、随、申、息、邓、霍、耿、魏、虞、虢等。楚国先后灭掉了申、息、邓、蔡、弦、黄、徐等小国。晋国先后灭掉了霍、耿、魏、虞、虢等小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国灭小国,小国再征服小国,正是春秋时期争夺霸主的年代。春秋末期,只剩下齐、楚、燕、赵、韩、魏、秦战国七雄,最后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虢国国名没有了,虢镇这个地名却保存下来了。年后的今天,虢镇地名依旧保留,源自于关中西府一马平川,虢镇这个地方却在渭河边上隆起一块。正因这个地形,不羁的渭河从来不曾漫过这块龟背地。数千年过去,当初的虢国(后来的虢县)到今天的虢镇,渭水见证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当年,文王兄弟虢仲从岐山一路西行,远远地看中了渭河北岸的这片“龟背”,虢国的历史便有了开篇。半个世纪前,虢镇城外的贾村起出何尊,使“中国”这个词找到了源头,原来这个国家的邦号在虢镇城外的黄土下静默了数十个世纪。
城池基址下,多年城池基址下,多年历经修葺所保留的建筑痕迹,形成了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有价值的古城垣发展史的教科书。据史料记载,虢镇城曾四面各设双重城门。门上匾额:东“华岳呈祥”西“吴峰洪瑞”南“秦山环翠”北“周原启秀”此城廓直至明初容颜未改。明·弘治元年(),本籍戊申贡生田厚民之父在老城西门外增筑西城(南、西、北三面围墙,均设哨门与老城相接。謂“西城”)西城,南北长、东西宽,占地70亩。明·万历二年(),田厚民之兄田立民、田养民又在老城西门城墩增筑砖木结构二层城楼一座,三面留炮眼以固城防。清初,当政者在老城近郊增设东、西、南、北四座城堡。至此,虢镇城区含老城、西城及四城堡在内,计6个城池,占地.1亩。康熙卅一年(),宝鸡知县邓梦琴在老城东、西门外各筑全木结构牌坊一座。雕梁画栋,琉璃瓦顶,上悬匾额:“武都故郡”(东),“西虢遗封”。光绪廿二年(),本籍己卯进士王遇隆在城墙上建筑炮台16座。民国初,军阀混战毁西门。民国五年(),本籍王鼎铭等人就地筹款,重建城垣(高三丈,顶宽七尺,城垣复新)民国廿六年(),陇海铁路通达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