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和洛阳地区秦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022/8/30 来源:不详

白癜风挂号 http://m.39.net/pf/a_9200235.html

至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己发掘的秦墓和含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约有五六百座,至今,随着考古发掘不断,秦墓和含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发掘数量亦不断增多。从目前己发掘秦墓空间分布上看,秦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今陕西、甘肃地区即秦国本有疆域范围内的秦墓;另一类是随着秦势力向东扩展而在今河南、山西、湖北、内蒙、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出现的秦人墓;

从秦文化来说,前者是典型,后者是在墓葬葬俗中或多或少灰掺杂有当地文化的影响。战国晚期,秦墓与同时期其它列国墓葬具有明显的区别,秦人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和统一天下后于六国故地留下的遗存,同六国遗民之物的差别犹如径渭,一望既知,这些秦人遗存还不完整地保留着原有文化传统,而六国遗民之物则几乎都显示出受到秦文化的一定影响。在战国晚期秦 进行 事扩张,某些占据之地开始大量出现秦人墓,河南、山西、湖北是距离秦文化中心较近的地区,且战国时期,韩赵魏亦大多活动于此地周围,秦灭关东诸国之际,把秦文化带入这些地方,是受秦文化影响较为鲜明的地区。根据搜集到己发表的秦墓考古资料可知,河南地区战国晚期及其之后的秦墓多集中于三门峡、洛阳、郑州、南阳、驻马店等地,其中以三门峡地区数量最多。

三门峡地区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北接新安县、丹凤县;东临宜阳县和洛宁县;东南邻壤栗川县;南同西陕县为邻;西南与陕西省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相连;西和陕西省撞关县共界;北隔 河,和山西省茵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相望。三门峡地处 河中游,历史悠久,是中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此处为夏王朝的统治中心的区域,是历史上传说中的九州之一的豫州地域,西周时属于焦国及掳国,至初秋后期属于晋,战国时期分属韩、秦、魏,秦代置三川郡,汉代置弘农郡。三门峡市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秦人向东的 事扩张,此地成为秦人势力东扩的重要路径。

公元前年秦人围攻陕城,至公元前年将陕城纳入了秦的势力范围。秦晋崤之战、秦赵会盟均发生在此地,且秦末陈胜部将周章曾率其一 在此与秦决战。函谷关西据横岭高原,东临弘农涧,南接秦岭,北塞 河”是秦汉时期重要的 事关卡,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与陕西接壤,是战国时期秦统一东方六国最早占据的地区之一,是东方六国之中最早受到秦文化影响、时间较长、影响度较深的地区,因此,在三门峡地区发现较多的秦墓。三门峡地区秦人墓主要发现于三门峡市区、陕县、灵宝等地。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三门峡地区共发现秦人墓数千余座。

年在河南陕县发掘的后川西汉墓应为秦墓。报告中整理秦墓53座,有竖穴、洞室墓、空心砖墓、砖掉木盖、砖券单室墓,前两种为西汉初期或是战国末期的墓葬,后三种则属于西汉中期及其以后,在西汉初期的墓葬中小口宽肩罐的肩部或者椭圆壶的肩部印有“陕”或“陕市”陶文等字样,铜器有釜、颤、洗等较为常见。还有蒜头壶、舫、壶及铜镜出土,还出土较有一件战国中期的鼎,个别墓葬中出土有铁釜和“小半两”。西汉中期的墓中出现仓、奋、壶、灶、鼎等,还出土有陶俑及动物俑。

年在三门峡市印染厂发掘一批秦墓共63座。洞室墓56座,35座为仰身直肢葬,21座为屈肢葬;竖穴墓7座,仰身直肢葬2座,屈肢葬5座。大多无葬具,还有多数人骨架下铺有青灰。年于三门峡水工机械厂发现秦人墓75座,其中竖穴土坑墓巧座,土洞墓60座,13座为仰身直肢,52座为屈肢葬。年4月和12月在三门峡上村岭南边西端发掘秦汉墓共75座,其中长方形竖穴墓15座,土洞墓60座,葬式主要有仰身直肢和屈肢葬两种,其中仰身直肢13座,屈肢葬52座,大多为木棺,除26座无随葬品外,31座随葬有陶器,4座随葬有铜器,器物基本组合为釜、盆、颤。

年秋,三门峡干休所发现秦人墓62座,其中竖穴土坑墓15座,土洞墓47座,仅有四座为仰身直肢,其余皆为屈肢葬。除28座墓葬无随葬品,其余一般随葬1-4件,做多者达14件,大多数墓葬中随葬陶釜1-2件,或出土仅铜剑锨,最多者随葬13件铜锨。

年冬和年5月在三门峡市司法局住宅区及刚玉砂厂发掘秦墓共76座。司法局秦墓54座,为战国晚期秦人墓,其中竖穴土坑墓22座,仅3座为仰身直肢葬,其余皆为仰身屈肢,绝大多数没有葬具,随葬陶器较少1-3件,一般随葬陶器有陶罐、陶釜、陶盆等少数出土有小件铜器;洞室墓皆为仰身屈肢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仅1-3件,个别墓葬仅出土铜带钩1件。刚玉纱厂秦墓共22座,西汉初期的秦人墓,皆为洞室墓仰身屈肢葬,随葬品较司法局丰富,皆有随葬品,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仅个别墓葬中出土有小件铜器或铁器,随葬品组合以鼎、颤盆缶,鼎、釜、盆缶或者釜、盆颤缶为基本组合,其中行墓葬中皆随葬有陶缶。

年在灵宝县秦汉函谷关及井式窑藏箭库的调查发现较多秦汉时期的遗物,包括战国或汉代的瓦当、砖、板瓦、筒瓦、封泥、井等等,且在函谷关一带土崖上下发现有箭杆、箭头灯,发现2处“杀戮场”,1处为“埋首地”,1处为“埋身”地。井式窑藏箭库发现数量很多,根据形态来看可能为成捆分层叠放。这些遗存的发现对秦、汉时期的 事雄关设置、布局和兵器守备诸多方面可以提供新的资料。

年在三门峡三里桥发掘秦墓67座,其中竖穴土坑墓11座,土洞墓56座,其中秦末汉初竖穴土洞墓皆为仰身直肢葬,基本无随葬品,西汉初年墓葬中有8座为仰身屈肢葬,其余未仰身直肢或未见人骨,随葬品组合大多为罐、釜、缶或罐、釜、盆或者罐、釜、颤等,或者进有罐或其他一两件陶器,不见铜器;在西汉中期的一批墓葬中皆为仰身直肢葬的洞室墓,铁釜在墓葬中代替陶釜普遍使用,少数墓葬中随葬铜器。

年下半年为配合三门峡火电厂的工程建设,在陕县大营乡南曲村和 村之间发掘一批秦汉墓,简报中仅报道两座,M21,M25。均为竖穴墓道土洞墓,M21为仰身直肢,M25葬式不详,两者头向皆向西,随葬品以铜器为主,M21铜器主要有鼎、舫、壶、瓢、铜镜、盆、矛、柄饰等,玉器有印章、瑜、璧等,铁剑1件,陶器有缶、茧形壶等;M25随葬铜器有舫、鼎2件、蒜头壶、瓢、勺、盆、铜镜等,陶器仅有缶,以及铁器、银器等等。

年在三门峡火电厂发掘秦人墓8座。这8座秦墓为带围墓沟的秦墓,有六座墓葬两两为一组,其中竖穴土坑墓7座,极为仰身屈肢葬,随葬器物以铜器为主,主要随葬品组合为鼎壶或者为鼎壶瓢盆等,一般随葬有陶罐及陶缶,铁釜为墓葬中固有的随葬器物;洞室墓中随葬两人,一直肢一屈肢,随葬品与上述墓葬中无差别,围沟墓中发现有遗物,四座围墓沟中皆有人骨,还有的围墓沟中发现马骨等。年在河南卢氏县官道口乡山崖边据地表约1.5米深处发现一批秦半两,从钱币伴出物来看,应是一座秦墓。

年三门峡甘棠市场M为一座秦墓,为墓道宽于墓室的洞室墓,双人合葬,随葬器物有陶釜、陶颤、陶盆、陶壶各一件,铜带钩1件,铜印章1件。年7-11月在义马市张马岭村南发现有大批古代墓葬,经发掘,在这些墓葬中M90为秦人墓。M90为带墓道的土洞墓,西向,墓室两边有二层台,为木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置于墓室之内,随葬陶器有鼎、罐、盒、颤,舫、壶等,铜器有铜刀、削、撮、锥,铁器有铁釜2件、臼、杆、铲、铁器残炳等,器物组合为仿铜陶礼器,罐、舫、鼎、盒基本组合。

-年在三门峡南交口发掘墓葬中仅有一座属于秦墓。M16为宽墓道的土洞墓,侧身屈肢,随葬品陶器为鼎、缶、瓶,罐、盆、颤,弦纹铜镜1件。年在灵宝发现我国 的秦人墓葬群。这批墓葬群是钻探发现的,余座。但这批墓葬群当时只是调查发现,至今并未见到有简报或报告发表。年8月在三门峡市大岭国家粮食储备库发现两座带有围沟的墓葬,皆为洞室墓,一直肢葬,一屈肢葬,两墓葬周围一围沟,随葬器物以陶器居多。

洛阳地区

洛阳西邻三门峡,地势上西高东底,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洛阳居于天下之中,为古代历朝历代重要的 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地区对秦墓的认识是从孙旗屯战国墓中屈肢葬及土洞墓发掘突破的,首次发现有具有秦特征的洞室墓墓葬形制。大约在从战国中晚,较多数量的具有秦文化因素的洞室墓及屈肢过甚的葬式开始出现于洛阳的东周墓葬之中。但根据己搜集的资料来看,洛阳地区发现的秦墓,与三门峡地区相比确显得很少,文化面貌上所表现的秦文化因素亦没有三门峡地区强烈。下文所列墓葬为洛阳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的具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

在洛阳的东周王城或附近考古发掘了出土有空首布钱币的墓13座。有3座竖穴墓属于战国末期,器物组合为鼎、盒、壶。年洛阳宁故县秦墓一座。为长方形竖穴墓,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室底部留有生土二层台,屈肢葬,随葬品位于头皂内,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有鼎、壶、罐、敦、小口瓮、大口瓮,此外还有铜釜、铜瓤及铁釜1件。

年在洛阳西工区发掘18座东周墓,其中有一座战国晚期的竖穴,18座墓葬中有一座为洞室墓,其余皆为竖穴墓,大多留有生土二层台,18座墓葬中出3座葬式不明,15个中有直肢3座,其余皆为屈肢葬。年洛阳又发现一座随葬空首布的东周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不明,单人葬,侧身屈肢,随葬品放置于人骨头部,出土铜器共10件,玉环3件。其中铜带钩1件,铜玺1件,铜磺饰4件,空首布4件。

年9月在洛阳钢厂发掘战国晚期秦墓10座,其中洞室墓6座,竖穴墓4座,报告仅介绍6座洞室墓。其中5座为大墓道小墓室结构,1座为墓道窄于墓室,皆无人骨,疑似己迁葬,随葬品组合有鼎、豆、壶,鼎、盒、壶两种组合形式。年3月在洛阳于家营发掘6座秦墓。6座墓葬皆为土洞墓,墓道大于墓室,其中四座有壁皂,仅两座墓葬有随葬品,皆为陶器,器物组合为罐、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