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跳槽而无情怀的贾诩,最后成了太尉和皇
2025/1/23 来源:不详白癜风中西医结合会诊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一、曹操用人重才华不重品行,贾诩来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三国众多谋士中的翘楚。诸葛亮出山以前。曹操在身边众多谋士的策划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破张绣、灭袁术袁绍,诛吕布等一干英雄。可是诸葛亮出山以后,曹操身边的谋士顿时黯然失色,使得曹操一败再败,先博望,后新野,在华容道还差点被砍了头,又被刘备夺了汉中,不得不缩回邺城自保。实际上,曹操以无地盘,无人手,在兖州小城陈留带着自己募集的民兵从零起家,发展成拥有司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凉州、雍州、冀州、幽州、并州十个州的全境,另有荆州的四个郡以及扬州两郡,更拥有鲜卑和乌孙等部,相比孙权不完整的荆州、扬州两州和交州,刘备的益州一州。曹操所创功业不可同日而语。若不是刘备靠了秦岭天险,孙权靠了淮河长江天险,曹操已然统一了天下。曹操获得如此大的功业,赖于他身边多如繁星的谋士。曹操的用人和刘备、孙权有不同,曹操的用人乃是“唯才是举”,意味着并不太重品行。如此,就使得很多有才华而品行受到质疑的士人,不可能被刘备和孙权纳入麾下,而只能为曹操所用。事实上,曹操手下没有太高精神境界,只求利益的谋士典型,就是贾诩。二、为保命认陌生人为自己母亲的父亲贾诩是凉州武威人,这里各民族混杂,民风彪悍,乃是出武将的地方。这里又文化多样,因此文人们见多识广。这里又时势多变,文人们为了适应时势不得不随机应变。如此,就使得凉州少有中原那些不通世务,不懂权变的“腐儒”和“酸儒”。贾诩从小就聪明,被一位凉州英雄阎忠看好。阎忠认为贾诩有“良、平之奇”,即贾诩将来会有张良和陈平的才华和功业。阎忠是一位中途夭折的英雄,他在黄巾四起时就看出汉朝气数已尽,因此劝车骑将军皇甫嵩乘势夺取汉朝江山,可是皇甫嵩没有答应。后来凉州发生三十六部的叛乱,叛军知道阎忠的能耐,便劫持阎忠为首领,可惜阎忠发病而死。阎忠的眼光不错,贾诩是个聪明人。年轻时的贾诩和十几个人同行,结果被氐族人抓住准备活埋,同行其他人没有任何办法,只有贾诩说:“我是段颎的外孙,你们不要埋我,我家有重谢。”其实,贾诩和段颎没有任何关系。段颎是当朝太尉,曾在凉州担任边将,战功赫赫,在羌、氐人面前很有威名,“威震西土”。贾诩就扯虎皮拉大旗,抬出段颎吓唬氐人。贾诩的话果然让氐人害怕,乖乖地把贾诩送走。而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活埋。贾诩的这种做法,放在现在也许屡见不鲜。可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受礼教约束,把一个陌生人认作自己母亲的父亲,即便能想到也很少人能做到。可是贾诩可以。三、为保命劝董卓部将打进长安活捉皇帝,事成之后却想逃跑贾诩是凉州人,自然就入了属于凉州集团的董卓军,并随着董卓进了洛阳。之后贾诩随董卓的女婿牛辅驻扎陕县(今三门峡)。董卓被吕布杀后,董卓军群龙无首,他的手下李傕、郭汜、张济率领大军从兖州陈留赶到陕县时,牛辅已经被杀。于是,李傕等人准备解散军队,各自回家。贾诩急忙劝阻:“我们都是凉州人,现在外面到处在传言要杀凉州人。如果我们解散,一个亭长就能要我们的命。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如我们起兵往西攻打长安,把皇帝抓在手里,如果成功我们就是忠臣,如果失败,我们再回凉州自保。”李傕等认为在理,一致同意进攻长安,他们一路上不断招兵买马,将吕布驱逐出长安,之后挟了天子。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开始“擅朝政”。李傕等人原本准备解散回家,没想到还能“擅朝政”,前后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他们也没有忘了贾诩的功劳,要给贾诩封侯,封丞相。贾诩一一拒绝,只接受了选拔官吏的“尚书”职位。贾诩看出这几个人是瞎折腾,他开始为自己考虑退路,以“尚书”的职位,官职不大,却可以结交更多的官吏。贾诩原以为可以扶持李傕等人夺了汉家江山,没想到局面越来越不可控,不争气的李傕和郭汜两人开始内斗。贾诩干脆辞官回家,可是又被李傕请出来做宣义将军。贾诩就想尽快离开,他偷偷做跳槽的准备。四、为保命频繁换主公贾诩认为自己和李傕等人在一起迟早要挨刀,便偷偷的跑到华阴去投了自己的同乡段煨。段煨知道贾诩比自己有本事,因此表面上优待贾诩,心里却害怕贾诩夺自己的兵权,搞得贾诩心里也害怕。心里害怕的贾诩又偷跑去了南阳张绣处。有人问贾诩:“段煨对你不错,你怎么走了?”贾诩说:“我留下,段煨迟早要害我,我走,段煨会善待我的妻子儿女。”结果果然如贾诩所料。得了贾诩的张绣在作战中总结了一条经验:即什么时候听了贾诩的话就能胜利,什么时候不听贾诩的话就会失败。于是,张绣对贾诩相当服气,《三国志.贾诩传》说张绣对贾诩,是“绣乃服”。贾诩并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在张绣麾下期间,他还偷偷南下荆州去刘表处面试。刘表倒是看上了贾诩,但是贾诩没有看上刘表。贾诩认为刘表是个混官场的庸才,若在和平年代,他这样的庸才是可以做三公的。可是乱世不是需要做官,而是需要保命。刘表不能权变,遇事“多疑无决,无能为也。”于是,贾诩还是老老实实回到张绣身边看机会。五、为保命投奔曹操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前,弱小的张绣夹在中间。贾诩认识到无论曹操和袁绍哪一方胜利,接下来的目标都是张绣,因此贾诩劝张绣尽快投降,可是张绣想投袁绍。贾诩说:“不如从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又和曹操有仇,为什么这么做?”贾诩说: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贾诩的意思是,要雪中送炭,而不要锦上添花,而且曹操有争夺天下的志气,不会计较私仇。此时贾诩为了自己的利益,将收留他的张绣置于不顾。贾诩和张绣两人地位不同,因此不可以同样对待。曹操要的是谋士和武将,贾诩是谋士,因此结局可见;可是张绣是诸侯,他的结局却未料。张绣还不知道,他收留的而且帮助他打了很多胜仗的贾诩,此时并不值得信任。进入曹营之后,贾诩受到曹操重用。张绣的日子却不好过,投入曹营后又复叛,之后又重入曹营,最终自杀身亡。进了曹操营中的贾诩,立刻就为曹操献上战官渡之计。贾诩认为曹操对袁绍有“四胜”,因此要曹操打闪电战,而非持久战。结果曹操一战而胜。曹操和西凉的韩遂、马超作战时,又是贾诩出离间计离间韩遂和马超的关系。结果,曹操不战而破了韩遂和马超。六、韧的战斗精神,要先活着,才能做更多的事贾诩是个有才的人,也是个现实的人,他善于权变。乱世首先是要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条件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贾诩的权变,体现在各个方面:1.年轻时的贾诩被氐人抓住时,为了保命,他可以抛弃当时人们心中神圣的先人,冒认陌生的强者为自己母亲的父亲。2.董卓死后,贾诩带着董卓部下杀进长安,挟持天子,使得长安城内文武百姓深受荼毒。为此贾诩说是“救命之计”。为了救自己的命,贾诩不惜以朝廷和千万人的命来换。3.贾诩见李傕等人不是成事的人,就偷偷离开皇帝的朝廷,投到段煨处;4.在段煨处的贾诩自感危险,又脱离段煨到张绣处;5.为了自己的私利,贾诩劝张绣投曹操,哪里管张绣的死活;6.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位时,曹丕向贾诩请教“自固之术”。贾诩明确表示自己对曹丕的支持,要曹丕做到:“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而后贾诩对曹操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而酿成大乱,以此点拨曹操。结果曹丕做了皇帝,贾诩一门荣华至极。七、为了保证自己的长远利益,不惜影响曹魏的国策贾诩深知曹操的为人,更知道“弓鸟尽走狗烹”。为了保证不让“弓鸟尽”,贾诩不惜阻止曹操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即公元年,曹操要打荆州,贾诩极力劝阻。曹丕当了皇帝想统一天下,又向贾诩问计。贾诩说:“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宜先文后武。”意思是先安内,发展经济,把自己的实力壮大起来,对吴国和蜀国用武才有胜算。贾诩此时的论调,和之前对曹操的说法相同,目的就是不让曹魏一统天下。实际就是贾诩为了保证自己的价值,避免“弓鸟尽”。贾诩的每一步决策都做得很精准,这来源于他的智慧,他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并非鼠目寸光的短浅,而正是基于长远利益。因此贾诩最终得以善终,他本人成了太尉,长子做了驸马,小儿子也被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