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ldquo心系非遗rdqu
2022/7/16 来源:不详年6月27日至7月4日,中北大学“心系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山西省运城市,围绕“蒲剧的数字记忆与现代化传承”的主题,采用线上与线下的方式,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与调研。实践团队通过走访蒲剧艺术学校与剧院,采访了景雪变老师以及她的学生贾锐老师,在剧院观看了七一《党的女儿》选段,深刻的感受到蒲剧在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中的坚持与创新,最终得以通过数字影像记忆唱响古禹夏大地的蒲剧韵味。
厉害了,蒲剧
蒲剧,一般也可以叫做蒲州梆子。我是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年5月,作为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19。
为什么选择山西运城呢?
大约于明末清初,山西的蒲州(今永济)、陕西的同州(今大荔)河南的陕州(今陕县)的黄河流域三角地带就有一种土戏形成并流行。开始人们称它为“乱弹”或“土戏”,又因以枣木为梆,击节演唱,所以又称为“梆子腔”。蒲县柏山庙的石碑中,从康熙至乾隆、道光各朝,有不少关于乱弹、土戏职业戏班演出活动的记载。在山西运城,我们也可以找到蒲剧的历史痕迹。
而且运城市蒲剧团是蒲剧界历史最悠久、品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艺术团体。该团曾多次赴京、津、沪及川、陕、豫等地演出,多次参加全国性和省级戏曲调演,曾多次获得文化部、中国戏剧节、电视飞天奖等国家级大奖和省级戏剧调演大奖,以及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该团力量雄厚,演剧目丰富。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闫逢春等曾在团献艺授徒,新一代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王艺华、吉有芳相继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而载誉剧坛。青年新秀张巨、景英杰、杨燕、丁竹霞、程小荣、贾菊兰、李永杰、李晓芳、王苗苗等在省、市戏剧调演中夺金挂银,连获大奖。赴京演出时。被首都戏剧专家誉为“牡丹群”。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融蒲剧艺术科研院所、演出团体、中等学校、技能培训于一体,开展文艺创作、制作、研究、演出、教学、培训考级、文化创意、设计、策划、租赁、舞台搭建、会议服务、录音录像、广告宣传及其他文化艺术类工作;承担蒲剧传承与创新、文化演出任务,促进艺术事业发展;承担中专学历艺术教育,培养、培训蒲剧及各类艺术人才。
通过采访山西蒲剧艺术学校的景雪变老师以及贾锐老师,来体会蒲剧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
在采访过程中,景雪变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蒲剧的角色分类,特点以唱腔特点。妆造、舞台的布置以及她与蒲剧的人生故事。采访中,景老师动情说到:”中国的蒲剧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更美好的向往,有了蒲剧,能够成就一代一代艺术家朝着为老百姓服务的方向往前走,蒲剧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剧种。“在谈到个人经历时,景老师动情地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一碗饭,也为了自己的热爱,坚持蒲剧坚持了50多年了,也成就了蒲剧人不怕苦的精神。最想感恩的人是乔书记,一直在帮助我,我一辈子都在想念他。”
在采访的过程中,运城广播电视台《蒲乡情》节目负责人对我们大学生了解蒲剧表示肯定,对我们采访景老师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