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遗址,北京源头与扶风的渊源

2022/7/12 来源:不详

燕都遗址,北京源头与扶风的渊源

文/安永成

  据史料记载,距今年前的公元前年,周武王姬发兴师灭商,分封诸侯(注:周武王兴师灭商的历史在我国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有详细记载,这些故事就发生在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古时这些地方称“西岐”、“周原”)。那时跟随哥哥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的功臣姬奭(音shi时),被封于华北的燕地,建立诸侯国燕国。不过姬奭因要辅佐王室留在镐京,就派他的长子姬克,带领许多部族,“北漂”到了燕山南边的平原地带,在现在的海河上游的支流、即今北京房山县琉璃河畔,筑起第一段城墙,成为燕国都城。多年后的元、明、清时代,在房山县琉璃河畔东北部,才出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城,即现在的北京城,因此燕都比现在的北京城的历史要早年左右。

图一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遗址长37公里,宽16公里,面积近6平方公里,分为墓葬区、居住遗址、城址、车马坑等,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园林,寺院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年),至今只有多年历史,她比现在的北京市的建城历史也要早,因此,北京有一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但是姬克这段“北漂”的历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不为人所知。由于燕国远离周朝的政治中心,当时属于相对蛮荒地带,相关记载较少。姬奭在周朝历史上倒是非常活跃,他最初的封地在“召”,即现在的陕西省扶风县召公镇,故史称“召公”。武王去世后,召公姬奭与哥哥周公旦一起,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两人曾以今河南省陕县为界,周公旦管理陕县以东地区,召公姬奭管理陕县以西地区,从此以后才有了陕西省这个称谓,陕西地区最早的治理者应是扶风人“召公”姬奭。由于“召公”姬奭亲民勤政,常坐在甘棠树下办公,《诗经》还专门有咏颂他的诗篇。但这也留下了一个疑问:“召公”姬奭没有到燕国去,那么是谁在燕国进行治理呢?对此历史没有记载,司马迁写燕“召公”世家时,对“召公”之后的多年历史只能一带而过:“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不仅中间七代燕侯无名无号,燕国最初的都城在哪里也无人问津。

表一 燕侯世系表(其中?待考查)(来自互联网)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市在考古调查中,在房山县琉璃河畔董家林村,发现了几处殷周以前的遗址。经考古挖掘,认定这是一处西周初期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并存的遗址。出土的大量带有“匽(音yan炎)侯”铭文的器物,证明这里就是多年前燕国最初的都城所在地。发掘出的城墙遗址,把北京城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0余年,堪称“北京城之源”。

  众所周知,西府宝鸡以及扶风周原地区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称谓,在北京房山燕都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证明扶风周原地区与北京市在历史上就有渊源,特别是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堇鼎”(音jinding今顶),还有精美绝伦的“伯矩鬲(音ge各)”等众多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尤其是“克盉(音he禾,古代用来调和酒的器具)”“克罍(音lei累,古代像壶一样用来盛酒的器具)”两件青铜礼器,上面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分封燕侯、由召公之子“克”统辖六个部族建立燕国的“分封讲话”,是极为重要的一手史料,从燕后“克”开始,通过铭文记载,以后的各代燕侯的历史,也从一片空白变得有名、有事、有实物。

  这段由暗转明的历史就藏在年建成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内,博物馆建在北京房山区董家林村以东燕都遗址之上。除了出土的各类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馆内还有原址保留的四座燕国贵族墓葬与车马坑,随葬的贝币、兵器、殉人、殉狗等,都按原样展示。

图二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内每年春季盛开的西府海棠

  来到“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所在的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河村,沿两侧建有仿燕长城“城墙”的村路上,远远望见似有“王在灵囿(音you有,养动物的园子,例如鹿囿),麀(音you优,古书上指母鹿)鹿攸伏”韵味的绿色丛林中,呈现一座周代明堂式建筑。馆堂前方草坪上,一尊巨大的铜器,正是在此出土的“堇鼎”的扩大版。馆内主展厅外的主题板上,写着“鼎天鬲地,受命北疆”几个大字。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今年、也就是北京建城年的主题。这里的“鼎”、“鬲”,正是琉璃河出土的两件最有代表性的青铜礼器。而“受命北疆”是对姬克这位来自陕西省扶风县召公地区的开拓者、在北京最初建城领导者的赞美。正是在他之后,燕国慢慢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于是就有了“金台招士”(注1)、“秦开破胡”(注2)、“乐毅破齐”(注3)、“荆柯刺秦”(注4)等典故以及修建最初的北长城等,姬克与最初六部落的后代们,在燕山南北大地上书写了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细心品位这些历史遗产,琢磨这些穿越时空的古物,了解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的曲折历史,可以了解北京地区在古代“鼎文化”、“鬲文化”、“罐文化”以及她与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扶风线召公地区的历史渊源。

  现在北京城里有许多“西府海棠”,每年春季,鲜花盛开,花团锦绣,花香四溢,白里透红,十分鲜艳,特别是元大都遗址公园护城河两岸的“西府海棠”最为著名,在鲜花盛开的日子,人流如织,成为京城春季一景。“西府”古时就指长安以西的宝鸡地区,由于“召公”姬奭常坐在甘棠树下办公,“西府海棠”很可能就是“召公”姬奭之子姬克当年由西府扶风带到燕国,从此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北京地区的海棠都称“西府海棠”。

(安永成根据人民日报年5月3日第六版崔士鑫:“燕都遗址北京源头”改写)

  注1:金台招士:当年燕昭王为了破齐,在金台悬赏重金,招募勇士,大将乐毅被选。乐毅为人忠诚,办事精明,很快征服了齐国,但燕国贵族有非议。于是昭王一死,乐毅随即失权,其他业务也都中止、夭折。燕昭王千金买士被历代传诵,但却代表着一条注定失败的人才策略。他对人才并没有一个长远的筹划;其目标充其量就是复仇;国家的长治久安并不在他的眼界之内。这样的人才计划,并没有体现一种自我发展的战略,也没有制度上的配合,因此是选人用人上失败的例子。

  注2:秦开破胡:秦开:战国时燕国名将,他是后来随荆轲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阳的爷爷。燕国与东胡相邻,东胡是鲜卑和乌桓的先族,《后汉书》说它因居匈奴之东而得“东胡”之名,是“与匈奴并盛”的强大游牧部族。东胡经常南下骚扰燕国,抢夺财物,来去无踪,很让燕国头疼。为了边境安宁,秦开不得不给东胡当人质而“为质于胡”。这也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相当于公开“潜伏”于敌人内部,因此对东胡的风俗,特别是战术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秦开逃回燕国后,率大军与东胡作战,“赶走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解除了燕国的北境边患。

  注3:乐毅破齐:乐毅破齐是战国后期兼并战争中,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攻破齐国的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周赧(音nan男)王元年(公元前),力图向外扩张的齐国,乘燕国内乱,出兵占领燕都。周赧王四年,燕昭王即位,广招贤才,励精图治,欲报破国之恨。但齐国为强国,燕国无力单独攻齐。燕昭王采纳亚卿乐毅及策士苏秦建议,利用齐、秦、赵三强争夺宋国富庶之地的矛盾,定下诱齐灭宋、争取邻国支持、孤立齐国、“举天下而图之”(《战国策·燕策二》)的攻齐方略。经苏秦两次入齐离间,齐王相继向西攻秦,南下灭宋,并欲向中原扩展,加深了齐与各诸侯国的矛盾。燕昭王趁机派乐毅等四出联络,很快形成联合攻齐的局面,并最终消灭了齐国。

  注4:荆柯刺秦——穷途匕首见: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者,它不断蚕食他国,公元前二二八年向北进犯,已经俘虏了赵王,燕国危在旦夕。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读作“柯”)作刺客,决心要杀死秦始皇,以解亡国威胁。荆轲出发前,做了三项周密准备:由勇士秦舞阳陪同荆轲行刺;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性仇人的人头;再拿上燕国打算要献给秦王的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这后两项准备,当然是为了取信于秦始皇的安排,那卷地图更有特别功用,里面藏着刺杀秦始皇的锋利匕首,刀锋上还淬过了烈性毒药。秦始皇接见荆轲时,见了仇人被斩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兴奋不已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荆轲一个箭步跑过去,拿起匕首又拉住秦王,但秦始皇推倒挣脱而逃,衣袖都撕断了,围柱追逐一番之后,秦王才知抽剑砍伤荆轲,众大臣侍卫随后用乱刀将荆轲杀死了。“图穷匕见”现常比喻真相显露出来的意思。

点这里发布扶风生活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