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4000多年的地坑院,引人络绎不

2023/12/12 来源:不详

在河南,三门峡地区,有一处不同寻常的民居存在,走进陕州,才知道了地坑院。陕州地坑院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亦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深入其中,你才能发现其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豫西文化,可谓是三门峡地区一颗烨烨生光的明珠。据说已有约多年历史的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在陕州地坑院中,有20多处不同特色的院落,走进其中,让人晕头转向,不晓得下一个门洞是通往哪一个地坑院落。除了这独特的民居院落,更吸引人的该是那不同的院落中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供人去体验和欣赏。说起剪纸,大家都不会陌生。而在陕州地坑院,一边剪纸、一边唱歌的民俗技艺可不常见。而这剪纸的人更是非遗的传承人黄亮蛾,她不过是用一把小小的剪刀,似乎便能把世间万物都剪出来。陕州剪纸源远流长,作品取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其中的染色剪纸和黑色剪纸风格独特,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欣赏收藏价值,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而在剪纸时,剪纸艺人唱的当地民间小调“12月花”,时把一年四季的花编成小曲儿,边剪边唱,生动有趣,很有特色。一旁的小孙子都忍不住抢起了黄亮蛾奶奶手中的剪纸画,其乐融融的场景也是感动了在场的不少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锤草印花。便是用了刺绣非遗传承人黄亮蛾的剪纸做模,用棒槌细细敲打花或者草,渗出的汁液染色,在将图案固色,一张张印有花草图案的精美土布就此产生。捶草印花是三门峡市陕州区一种独特的印染技艺,与当地的地坑院、虢州澄泥砚一起被誉为“陕州三宝”。据了解这种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古老印染技艺,在早期只是流传于民间,曾一度失传。只是在近几年,经过以朱秀云女士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的潜心研究和不断试验,这项技艺才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体验到这一技艺的魔力。捶草印花这项技艺,如名字般令人容易理解,只是真正操作起来并非想象的那般容易,需耐着性子,不急不慢方可。而在最后一步固色,更是重中之重,古色所用的液体主要成分是盐水和明矾,再佐以朱秀云女士创立的独家秘方混合而成,制出的图案久而不褪,方可清丽自然。人马寨澄泥砚就出产在距三门峡13公里的陕县塬上,而人马寨澄泥砚就诞生在陕州的地坑院里,生于黄土、产于黄土,可谓来自平凡,却不失乏味。黄土黏性大,适宜延烧,土质如红石,碾碎成粉,掺合为料甚佳。作为人马寨村多家制砚堂号之一的永兴堂第五代传人,王驰老先生自幼就随祖辈学习烧制澄泥砚,精通其配方、雕刻、烧制和窑变等绝技。“一把镢头,一副担子,就将这些祖祖辈辈使用过的泥土从田野转移到筛子里。”人马寨制砚多以范模成型工艺,制砚所用的范模均为澄泥烧制,艺人们以家庭为作坊,根据所造之砚的形制,利用内、外范模分别进行翻制。从一抔黄土,到一团细泥,千年的沉淀加上漫长反复的摔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无法想象澄泥砚的原材料竟是如此考究。陕州锣鼓书又称四股弦书,是地方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用方言土语来演唱的一种表现形式,抑扬顿挫的声调更是让人身临其境,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眼前一亮。锣鼓书大都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各自分工去表现,自拉、自打、自唱,可谓是一种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华阴“老秦腔”相媲美,倍受群众喜爱。在陕西地坑院中,有幸见到了身为三门峡市陕州区文化馆副馆长的秦仙绸,提起锣鼓书她便有说不完的话。年近六十岁的秦仙绸,总是闲不住,平日里都是在地坑院创作、排练,每到周六、周日,带着乐器,便会领着徒弟们,在陕州地坑院里一场场的演出。每一场演出都需耗费很大的体力,那激昂、豪放的唱腔,让人久久不能平息。我想,若不是热爱,又怎会这般的孜孜不倦,又怎会给人呈现出一种惊艳的感觉。在地坑院里有幸体验了这几种朴素却又地道的技艺,似乎能从时光的脉络中感受到传承给予人的强大力量,除了那技艺的传承,那种根深蒂固于内心的生生不息,该是非遗传承人想要留于后人最最有魅力的一项吧。(自媒体作者·旅行达人)一个想要从南走到北、再从东走到西的我、一个想要撒一点野的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