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令外国人惊叹的建筑奇迹地坑院里的最后
2023/11/28 来源:不详写在文前
地坑院,是豫陕交界农村过去的一种常见民居样式,如今生活在地坑院的人家越来越少,有些地坑院转型成为景区,有些则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的见证。
上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吕登豪森在中国工作期间,留下许多航拍照片,用难得的空中视角,记录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地理地貌。吕登豪森当年驾机飞遍大半个中国,一共拍了多张照片,其中在飞越陕西河南交界时,被地面上一座座方形洞穴所吸引,他随即摁下快门,留下了中国特色民居——地坑院的最早航拍影像。
从空中俯瞰,这些人造洞穴不规则的分布在黄土高原上,蔚然壮观,让这位西方来的飞行员非常好奇,当时他并不知道地面上如此规则的正方形洞穴究竟是什么。地坑院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居样式,也叫天井院,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到屋居进化的实物见证。
年,美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引用了吕登豪森的照片,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称地坑院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书中刊载地坑院窑洞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已有年悠久历史的豫西陕县三道塬。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逐渐向好,地坑院和窑洞一样慢慢淡出历史,大部分被废弃。目前,地坑院集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大约有22座地坑院被修葺一新,辟为景区,院子里陈列着过去农耕时代的器具和民俗展品,每个坑院之间有地道联结,穿行方便。
但因为这种地坑院不再有人家居住,没了烟火气,也体味不到过去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真实状态,转着兴致不大,走马观花一掠,便出来往后山方向走,这里还有一些没被修整的废弃地坑院。
地坑院跟传统窑洞的最大区别就是,窑洞一般都依山而建,顺着山势开凿洞穴。而地坑院则是平地向下挖洞,然后再在洞坑的四壁向内凿出窑洞,洞里面的格局和窑洞几乎一样。
这处已经无人居住的地坑院,格局基本保持完整,坑内四壁开凿着若干口窑洞,有门有窗。
在另外一处院落,碰巧看到一位老人在收拾柴禾,便上前寒暄,得知她是一个人独居,儿女们都在外面工作。
跟着老人来到她住的院落,窑洞内只有一盏昏暗的灯泡,进门左手边是一张砖头砌的炕,往里边是锅台和灶具,四周还堆放着其它杂物。
以前的地坑院人家都是烧柴做饭,这也是老人一直坚持的传统,既经济便捷,烧的饭也好吃。
长期的农活和家务劳作,老人的双手已经严重变形。
正和老人聊着天,屋外闻声又走进来一位老人。我原来以为,一个地坑院只住一户人家,原来并不都是这样。在过去,条件好的家庭,就自住一个单独的地坑院,甚至也有几进之说,不同的地坑院之间通过地道连接。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两三户甚至更多家庭合建一个地坑院,几家聚居在一起,象北京胡同的大杂院一样。
这位老人和先前那位老人年龄相仿,也是一个人独居,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这个岁数的老人,大都有浓厚的故土乡情,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尽管条件非常简陋,也不愿意离开。
案板、水缸、厨具等物品摆在窑洞内一角,东西虽然不少,但看起来还算比较整齐。
老人睡的床铺也收拾的干净利落。
床铺的对面还有一台老旧黑白电视机。
老人与家里晚辈的合影,怕相片沾染上灰尘,她还特别用一个塑料袋子罩上。
如今居住在地坑院的人家越来越少,这个院落曾经有四户人家,现在也只剩下两位老人留守,她们每个月只有元的养老补助金,如果没有子女的贴补,生活可以想象还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在这里的人,祖辈因地制宜创造了地坑院,而今天的她们,也成为地坑院最后烟火气息的见证。如对本文感兴趣,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