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鸡首壶,在古代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2023/7/25 来源:不详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鸡首壶是中国传统的壶式之一,源于仰韶文化中的鸡冠壶,亦有文献记载称之为“鸡首壶”。从造型上看,鸡首壶是模仿鸡的头部造型而制作,头部是鸡的头,脖子是鸡的颈,身体是鸡的胸,腹部是鸡的腹。
从装饰上看,鸡首壶采用了刻划、堆塑、贴塑等多种工艺手段进行装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从整体造型看,鸡首壶又类似于“圆角鼓腹”、“三足鼎立”等造型。其上的装饰纹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鸡首壶以其独特的造型、装饰风格而受到人们喜爱与追捧。本文从鸡首壶的相关界定及形制来源入手,从造型、装饰、整体三方面来分析鸡首壶设计之美。
鸡首壶的相关界定及形制来源
鸡首壶的相关界定:鸡首壶,又名鸡头壶、鸡冠壶式,是指以鸡的头部作为壶体造型的一种陶制酒具,由壶把、壶嘴、壶流等组成。因其首部似鸡而得名。与其他壶式相比,鸡首壶在造型上是最为独特的。
鸡首壶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鸡首壶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时期,之后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甚至在商周时期仍有出土。
据记载,最早出现鸡首壶是在公元前年的河南陕县石峁遗址中发现,其出土的鸡首壶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典型器物。这个时代正是仰韶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是我国陶器制作水平最高、制作工艺最为先进的时期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鸡首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其形制和纹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鸡首壶多为锥足器,器身多有纹饰以附加堆塑、镂孔等形式加以装饰。
壶体上多采用浮雕式构图来表现器物的形象特征及主题内容。到了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鸡首壶逐渐由锥足器转变为三足器。
南北朝时期鸡首壶盛行于北方地区及中原地区,尤以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最为突出。鸡首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及地域特征的器形,承载着中原地区浓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它与其他壶式一样,皆为古代先民们出于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器物。鸡首壶最初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盛酒器,到了西汉时期,鸡首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装饰纹饰。
鸡首壶的造型设计之美
鸡首壶是在壶身肩部两侧各凿出一个对称的鸡首,鸡首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其上有一圆形的提梁。
从功能上来看,鸡首壶一般用来盛水或盛酒等液体,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壶型不同,鸡首壶上的装饰纹样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从造型上看,鸡首壶与仰韶文化时期流行的半坡类型陶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半坡类型陶壶多为扁腹、尖底、圆腹等特征,其中圆腹又可细分为双耳圆腹和三足圆腹。这种造型使得鸡首壶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在艺术价值上也十分突出。
从装饰上看,鸡首壶上的装饰纹样是仰韶文化时期流行的纹饰之一。这些纹样有“太阳”、“太阳花”、“卷云纹”等纹饰,其色彩多以红、黄为主色调,再结合一些其他色彩进行搭配,装饰效果十分突出。
如半坡类型陶壶上的太阳花、卷云纹等装饰纹样,鸡首壶口沿处也有太阳花装饰。从整体造型上看,鸡首壶也有类似于“圆角鼓腹”造型的特点。其造型类似于“三足鼎立”、“圆角鼓腹”等造型。
此外,鸡首壶还有“三足圆角鼓腹”、“四足圆角鼓腹”等多种形式。而从鸡首壶装饰纹样上来看,其装饰风格与仰韶文化时期流行的半坡类型陶壶有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关系。
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类型陶壶上的装饰纹样是对半坡类型陶壶装饰纹样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而从半坡类型陶壶装饰纹样中提取一些元素,与鸡首壶的装饰纹样进行融合,使得其装饰效果更加突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从整体上来看,鸡首壶的造型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征的壶型。
从造型上看,鸡首壶是模仿鸡的头部造型而制作而成,其上的装饰纹样也是模仿鸡的头部装饰而制作而成。
从装饰上看,鸡首壶采用了多种工艺进行装饰,如刻划、堆塑、贴塑等多种装饰手段。
同时,从整体造型上来看,鸡首壶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鸡首壶的装饰设计之美
鸡首壶上的装饰纹样体现出了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原始陶塑,主要指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兽面纹、鸟纹为主的图案。这些纹饰通常刻画在器物上的某个部位,表现出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
比如鸡首壶,其头部和颈部之间有一道缝隙,以兽面纹、鸟纹填充,且鸡头向上仰起,颈部两侧对称分布着一对小翅膀,这就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与之相比,鸡首壶腹部的纹饰则相对简单一些,以几何纹为主,或刻画在壶腹上、或镶嵌在壶身之上。
第二类是陶塑作品,主要指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多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器物。鸡首壶在造型上模仿鸡的头部造型而制作。鸡头壶上有一个突出的尖角,酷似鸡冠之状。
鸡头壶底部也有一个圆形的突起物,这也是人们模仿鸡而制作出来的一个装饰。西周时期以鸡首壶为代表的陶塑作品风格独特、形象生动、装饰精美。
在鸡首壶身上可以看到红白相间、黄绿相间、蓝白相间等各种不同色彩搭配出的纹饰图案。贴花装饰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贴花装饰是古代先民为了满足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其目的在于让器物更加美观、精致。贴花装饰起源于彩陶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世纪左右),至今仍保留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是古代先民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第三类是堆塑装饰,主要指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鸡首壶是由“圆角鼓腹”造型演变而来,在壶身上采用了堆塑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几何形的装饰效果。鸡首壶身上的纹饰由线条组成,线条简洁流畅、简练概括,且有深浅层次,丰富多变。
另外,在鸡首壶的底座上,有一个形似“三足鼎立”的凸起装饰,这个凸起与壶身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这个凸起形状酷似鸡头上的鸡冠,但却没有鸡的鸡冠那样突出。
从壶体来看,这个凸起是用陶土制作出来的。鸡首壶底部有一个圆孔,这是用来穿系绳索用的。在古人看来,圆形物体能够承载更多的东西,比如绳子、绳索等。
鸡首壶的整体设计之美
从整体设计的角度看,鸡首壶整体设计具有极强的统一性与协调性。鸡首壶的整体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鸡首,下部为壶体。根据造型的不同,可以将鸡首壶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壶体上的鸡首与颈部之间有一把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壶体上没有任何把手,另一种是有把手但壶颈部的造型并不是鸡首形态。鸡首与颈部之间有一条贯穿壶体的双线或多线,一般多用在鸡首或鸡颈部位。
第二种类型为壶体上有把手,而壶颈部位则是一个大把,此种类型多用于鸡首壶的颈部。
第三种类型为壶身上半部有把手,下半部无把手。
第四种类型为壶颈与壶底部之间有把手。通过对四类不同造型的鸡首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类鸡首壶以直口为主要特征,直口通常较为简单,多是口沿较长的平底壶。在壶身的上端部位,通常会出现一个大把。这是因为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需要通过手来掌握鸡首壶,而大把则可以防止手的滑落。
第二类鸡首壶以折腹为主要特征,折腹多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上。其造型为斜腹、折腹或鼓腹等。这种壶式也是人们为了方便双手握住而进行设计的,但此种类型的壶式并没有采用双线或多线进行装饰,而是在折腹处放置了一个把手。
这种壶式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斜肩和直肩相结合;另一种是斜肩与直肩相结合。
第三类鸡首壶的壶身不会出现双线或多线的装饰,且在壶身上部半部分没有把手。
这种类型的鸡首壶,其壶身多为直口、斜腹或鼓腹,且壶身上半部分的造型与壶身折腹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第四类鸡首壶则是在壶体上半部分放置了一个把手,这样可以更加方便人们直接握住鸡首壶。而在壶身下部半部分,多采用了平底壶,此时人们无法直接握住壶身,需用手托住鸡首壶。而壶身下部半部分的设计与壶身折腹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通过对不同类型鸡首壶的分析可以看出:鸡首壶的整体设计具有较强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而这正是鸡首壶设计之美的体现。
笔者观点
在对鸡首壶的设计之美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一方面,人们为了便于握住而将壶体设计成鸡首的形状,而此种设计也为鸡首壶的制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壶身的上部半部分采用了双线或多线进行装饰,而此种设计也为鸡首壶的整体造型提供了设计依据。
综上所述,鸡首壶的整体造型设计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与统一性,且此种设计方式也是仰韶文化时期人们为方便人们握持而进行的设计。
而在对鸡首壶进行设计时,人们也考虑到了壶体上半部分的造型与壶身折腹形成统一整体,而此种统一整体恰恰体现了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东《瓷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2、李辉柄《中国瓷器鉴定基础》.紫禁城出版社2011。
3、罗学正《陶林振翠》.五行书店,2004。
4、李知宴《中国陶瓷艺术》.2010。
5、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