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春秋传第7章,争战频发母系衰落,
2023/3/19 来源:不详(连载)第7章争战频发母系衰落平乱定土帝喾扬威
且说宰我听完了孔子对颛顼帝的述说,心中还不满足,又向老师请教说:“请问帝喾?”
孔子可能出于对这个学生的偏爱,也可能要观察一下这个学生的潜质到底多深,于是回答说:
帝喾(ku)是“玄枵(元嚣、玄嚣、玄鸮)之孙,乔极之子,曰高辛。生而神异,自言其名,博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地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春夏秋冬育护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据古籍记载和学者考证,帝喾也称为夔(kui),因形讹而书写为“夋”(念qun),后演绎为“俊”(依然读作qun)。生长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南高辛镇),故称高辛氏。他十五岁辅佐颛顼帝,后移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高阳氏颛顼世衰,由高辛氏继承帝位,称帝喾,迁都于亳邑即今河南偃师。
帝喾时代,大概包括在公元前年至前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前半期,后期为尧舜禹时期。
现考古发现,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在公元前年左右,开始向龙山文化过渡,彩陶明显减少,黑陶数量开始增加,精美的黑、灰、白以及红、黄色陶器如袋足器、觚(gu)形器、釜形器、斝(jiǎ)、鬶(gui)等,特别是薄胎陶器开始流行起来,黑陶乌黑发亮,被称为蛋壳黑陶。彩绘黑陶、彩绘蛋壳陶也非常精美。帝喾应该就是推动这个时代过渡的圣贤天子。
帝喾诚如孔子所评价的,具有远见卓识,明察秋毫,仁爱德惠而又讲求诚信,刚毅果决而有神威,故能在继承帝位后,把衰落的仰韶文化推向了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仰韶文化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南湖北屈家岭文化、江苏连云港藤花落文化等的民族大融合和技术交流,开创了龙山文化新纪元。
帝喾任命官职依然遵循五正制:
以勾芒氏(即重氏)为木正;以祝融氏(重黎氏)为火正;以蓐收氏为金正;以玄冥氏为水正;以后土氏为土正。勾芒氏专事天文历法,主祭东方和春季之神。祝融氏主事农业,主祭南方和夏季之神。蓐收氏为少昊氏古老的一支,主管刑罚,主祭西方和秋季之神。玄冥氏,主事水利,主祭北方和冬季之神。后土氏主管四方土地事务。
帝喾又制作各式各样的玉圭,颁发给五正和主要部落首领作为符信,又可作为测量日影、显明天道、敬授民时的圭表使用。又制作玉牙璋,作为传达命令和调拨军队的符信。制作玉璇玑作为观察星象、制定律历的天文仪器。
这时期的象形文字比仰韶时期也更加丰富和成熟,出现了成篇的骨刻文。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和农牧业发展,各氏族对土地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颛顼帝时期那种依靠联姻和结盟来获得和谐相处的办法,已经显得软弱无力。伴随文化影响而来的,就是土地入侵,有入侵就会有防御和战争,就会有城堡的诞生和人口的集中。
争斗和战争,导致了男子地位的提高,母系氏族社会面临衰落,而父系氏族社会应势而起。
据考古发现,这时期大城市相继产生。山东日照两城镇古城,东西长米,南北长米,面积约万平方米。
杭州良渚古城,东西长-米,南北长-米,城墙宽度达60米。总面积达多万平方米。
陕西神木石峁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石构城址组成。内城墙体残长米,面积达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达万平方米。
山西陶寺古城,东西长米,南北长米,总面积达到万平方米。
山东尧王城古城,面积为52万平方米。等等。
颛顼帝执政的后期,实力出现衰退。仰韶文化曾一度影响到重庆地区的大溪文化,但到公元前年,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逐渐侵占到豫西南仰韶文化区的淅川、邓州、方城等地区,根据二次多人葬的剧增,推测可能发生过多次战争,颛顼民众抗战失败,人员大批伤亡。在被占领区内,甚至儿童、妇女被残杀、肢解、活埋,儿童被割头作为陪葬等,老年妇女也被虐待后活埋。
山东大汶口文化也逐渐向西扩展,不断挤压仰韶文化空间,竟然侵入到中原豫东的郑州、许昌等地区。
帝喾上任后,着手整顿军事力量。后羿氏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任命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让他训练军队。后羿氏也不负帝喾深望,率领军队抗击入侵,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
颛顼帝帝喾雕塑像图片
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被动局面就开始改观了。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大汶口文化在前年消亡,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取代。
豫西南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同样或退回湖北,或融合于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也在前年消亡;石家河文化则完全融合于龙山文化。
南方的戎吴氏部落联盟,多次侵犯边境,帝喾派遣将领数次征讨都没有成功。于是,帝喾诏告天下,谁能斩得戎吴人头者,就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有个以五彩犬为族徽的盘瓠(hu)氏部落应募出征,获得胜利,并擒斩戎吴人头。于是帝喾信守承诺,把帝女嫁给盘瓠,并分封南方名山大泽为其居住地,地域大概在巴蜀、沅陵、长沙一带。
后世将这段历史演变成了神话传说,详见晋干宝《搜神记》,限于篇幅,不再介绍。
这样,龙山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管理能力,涵盖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区域。
实际上,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分支——迁徙——联姻——融合——再分支——再迁徙——再联姻——再融合”多次循环过程中形成的。
中原地区、枢纽地区,由于水土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四方辐辏,氏族融合速度相对较快,故文化的同化程度也较高,文化流传和涵盖范围也相应较广大。
相反,迁徙到四方边远地区、深山广漠地区的氏族,由于交通不便,氏族相对孤立,故融合速度缓慢,文化习俗变化也比较小,甚至为了不忘祖先而刻意保留原有的文化习俗,自然文化覆盖范围也相应较小。
久而久之,四方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在身体特质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形成极大的差异。这些融合较少的氏族,就变成了所谓的“少数民族”。实际上可能依然是炎黄华夏族,最低限度也流淌着或多或少的炎黄血液。
孔子也曾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意思是说,中原地区早已失去的古老的文化、礼仪、习俗,反而在四方边远地区得以保存和延续,可以到那里去求证。这就是说的地域和时间导致的民族差异性。闲话不提。
话说帝喾对音乐教化也很重视。咸黑、柞卜(zhàbǔ)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任命他们为乐官,创作出《九招》、《六列》、《六英》音乐,以及笭(líng)帘(笭、帘大概是用细竹篾制作的丝竹乐器,平放为笭,竖放为帘,与琴、瑟、琵琶类似)、管笛、陶埙(xūn)等乐器。
乐垂制作出了鼙鼓、钟、磐乐器。据说在音乐奏鸣之时,凤凰、大翟等仙鸟闻声云集于殿堂,随着音乐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王纪》记载帝喾有四妃。
有邰(tai)氏姜嫄,帝喾元妃,姜姓,炎帝族,可能是以蝾螈(原始龙)为族徽的部落。其先在陇西,后迁武功,有子名弃,即后稷,周朝之先祖。
陈锋氏庆都,又名陈丰氏、陈酆氏,陈蜂氏,帝喾之第三妃,生帝尧。酆即蜜蜂,可能是以蜜蜂为族徽的部落。现今陈仓、陈留、河南宛丘皆有地名陈丰,就是陈锋氏部落的活动地。
娵訾(juzi)氏(即邹屠氏,蚩尤氏后裔),帝喾第四妃。生子挚(亦称鸷),后为帝挚。
有娀(song)氏简狄(简翟、茧翟),帝喾次妃,喜欢养蚕缫(sao)丝。原居不周之山(今六盘山),后迁陕西蒲城,又迁商丘。简狄生子卨(读削xiao),又名契,乃商朝之祖先。据神话传说,简狄吞燕卵而生子,殷商后人亦以此赞美祖先上应天命,天降祥瑞,并作颂歌《玄鸟》一首,其后,孔夫子编辑到《《诗经·商颂》中。
根据这则神话,可以推知高辛氏或者有娀氏是以玄鸟为族徽的。仰韶文化很多村落出土了大量的鸟形纹饰彩陶,应是其氏族渊源。
姜嫄、有娀氏、简狄、茧翟,据专家考证:姜就是羌,以羊为家畜的氏族,又称夷族,就是以大弓闻名的氏族,往上可追溯(su)到炎帝族;娀就是戎,以斧钺闻名的氏族,也能追溯到炎帝族;狄是以犬为家畜的氏族,翟是以羽毛为头饰或以鸡为家畜的氏族,都可上溯到炎帝族。有人说“夷、狄、翟、戎、蛮”是对少数民族的侮称,纯粹是无稽之谈。新石器陶器上就刻画有“蛮”字。
可见炎黄及其他部落互相联姻乃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过程。
据传简狄,聪慧有才,曾作歌曲《燕燕往飞》一首,音律美妙,被后人推为北音之祖,久已失传,但浏览孔子所编纂《诗经·邶风·燕燕》,仿佛就是那首《燕燕往飞》。其歌曰: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jie)之颃(hang)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勗(xù)寡人。
据说高辛氏传十世,历四百年。后来,挚代立。帝挚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而唐侯尧德胜,与各氏族关系和睦,帝挚服其义,自知不如,禅位于唐侯。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