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四合院陕县窑洞民居的典型代表
2022/5/13 来源:不详19
日
4
月
农历三月
十五
星期五
《地下四合院——河南陕县窑洞民居》
作者:黄黎明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1月
分类:建筑
推荐
《地下四合院——河南陕县窑洞民居》是我社中国传统村落富媒体互动出版项目的成果之一,本书是在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黄黎明多年实地调研考察陕县窑洞的基础上,整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又融合了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地形三维模型、地坑院漫游模型、音视频资料,以及手机APP,形成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本书主要讲述陕县黄土窑洞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窑居聚落类型,窑居生活:民俗与文化,陕县窑洞民居的典型代表——地坑院,地坑院的功能布局,地坑院的类型,地坑院的细部与装饰,地坑院的建筑特点,地坑院的建造,陕县地坑院的使用维护,陕县窑洞的更新与发展,结构明晰,内容丰富,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研究河南民居、陕县地坑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黄黎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河南省考古学会,文物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建筑学会,建筑与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图书目录
书摘
地坑院的建筑特点
本文节选自《地下四合院——河南陕县窑洞民居》第三章
文
黄黎明
地坑院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形成的居住空间,主要由地平面上的窑皮,垂直向下的四个崖面、下沉的天心和环绕天心的窑洞四大部分组成。窑洞按功能分为主窑、住窑、灶窑(厨窑)、牲畜窑(牛審)、茅厕窑(厕所)和门洞窑等。
地坑院平面图
地坑院是豫西下沉式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地大约有95%的村民居住其中。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地坑院的是南宋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一书、距今年前,孕育在像四黄土塬上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黄土穴居的遗迹。陕县地坑院是当地最常见的民居形式,也是陕县悠久历史文化和民俗的载体,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
住窑
地下四合院
陕县地坑院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四面围合,成“口”字形,对外封闭,内部别有洞天。整体平面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突出“礼”字。
首先,地坑院从选址到建造,处处突出主窑的主体地位。
地坑院建造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就是定方位,确定的就是主窑的方位。主窑的方位一旦确定,地坑院的类型随之确定,出入口的位置、茅厕窑和牲畜窑的位置才能确定下来。在当地百姓看来,主窑方位的选择还关系到居住者的财源祸福和后代子孙的福祉,必须与宅主的生辰八字、阴阳八卦相协调。西兑宅、东震宅、北坎宅和南离宅依照主窑的方位确定命名,分别适用于不同命相的宅主居住。
天窑的位置
地坑院中,主窑方位的窑洞数量以三孔为最佳,因为三孔象征着福(福运即多子孙)、禄(赐禄即多财禄)、寿(多寿即长命百岁),因此一般人家都会建三孔窑洞。这三孔富洞最中间的为主,两边为次,但是如果由于崖面较窄,不够开凿三孔窑洞,则可以开两孔大小相等的窑洞,而在两者正中间偏上的位置开凿一个壁龛,作为主窑,又叫“天窑”,用作供奉天地神位,以弥补三星不足。
其次,地坑院中的窑洞设置主次分明。主窑与牲畜窑、茅厕窑的区别明显。
天窑的形式
走进地坑院,一眼就能分辦出主窑的位置所在。主窑的规模最大。一般为“九五窑”,即宽九尺五寸,高九尺。有的主窑高达4.5米,室内设置夹层。窑脸开设一门三窗,即脑窗一个,门左右两边对称设置侧窗,或者脑窗下面直接设置四扇落地格栅门。门窗一般设内外两重。外面为风门,下部设印花裙板,上部为棂格扇,玲珑剔透,装饰性强。里面为老门,保温隔热效果好。窗户的外层为棂格窗,内层做法和老门相似。门窗做工精致、外饰黑漆压红边。讲究的人家还会在主窑门洞两侧设置砖雕,形制隆重。主窑上方的拦马墙也要比其他各边高出两皮砖,正对主窑的位置,还要用砖瓦砌筑花或设置砖雕,增强装饰性,强调主窑地位的重要性。
地平面
住窑的规模比主窑稍小,一般为“八五密”,高八尺五寸,宽八尺,一门两窗,一脑窗一侧窗。牲畜窑和茅厕窑的规模最小,位置也选在八卦中“五鬼”和“六杀”上,不能更改。茅厕窑一般只开洞,不设门,洞口的尺寸仅供人通过,较其他窑小得多。在一座地坑院窑洞数量的计算上,茅厕窑只算洞口,不能归到“窑”的总数内,所以当地有“10洞8窑”之说。(另外一“洞”指的是门洞,它是连接地坑院与地面之间的通道,功能特殊,和一般“窑”的功能不同,因此算“洞”不算“窑”,有的地方也叫“门洞窑”。)
东震宅实景图
第三,地坑院出入口设置讲究。主窑、出入口和起灶的位置是地坑院布局中着重考量的三个方面。主窑的方位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出入口的位置。出入口也叫门洞或门洞窑,设置有诸多忌讳。一忌直对大路,二忌直来直去,三忌直对窑门,四忌开忠义门、露财门。建造地坑院,天井挖好之后,第一个要挖通的就是门洞窑,然后才是其他窑洞。门洞弯曲前伸,向内环抱着天井院,从地面通向院落。第一道是园门,区分室内与室外;第二道是大门,区分家内与家外;第三道是二门,区分院内与院外。大门和二门口,还有正对二门的照壁,往往开设神龛,供奉土地神位。出入口是主人的门脸,是地坑院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主人花心思装饰的地方。出入口还是区分内外的所在,旧时一些礼制的约束就体现在出入口的门槛内外。
主窑在地坑院中地地位十分突出
第四,居住者的身份与住窑位置相匹配。旧时的宗法制度讲究尊卑等级,长幼有序,体现在地坑院中,就是居住者的身份地位与住窑的位置相对照。以10洞8窑的西兑宅为例,地坑院中主窑地位最高,一般不住人,作为仪式空间存在,如果住人,一定是家中最年长者(父母)居住。主窑北南两侧分别是上角窑和下角窑,上角窑住长子,下角窑住次子。接下来三子住在上北窑(靠近主窑方向为上),四子住在下北窑。上南窑和下主窑一般不住人,作为储物之用。还有一种说法是,待字闺中的姑娘住在上角窑,出嫁后其他的兄弟依次调整居处。第三种说法是家中的长子居住在最下的窑洞里,待父母百年后,长子可以直接继承主窑,居于家中长位。不论是哪一种分配方法,都体现出一个“礼”字,长幼有序,各安其位,空间的使用与居住者的身份一一对照。
融入大地的减法空间
地坑院的建造不同于一般的民居,不是传统上使用建筑材料搭建房屋的“加法”,而是在平阔的黄土地上,用挖去的“减法”得到居住空间,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民居类型和村落景观,被称为“地平线下的村庄”。所谓“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人在地上走,树在脚下摇”“未见村郭闻犬吠,等闲平地起炊烟”描述的都是这种村落景象。
从门洞窑进入一家一户居住的地坑院,要经过地平面——甬道——园门——大门——门洞窑——二门——天心——院心——各个窑洞内部等一系列的空间转换。空间变化丰富,序列独特,形成了十分特别的感受。
平坦的黄土地面逐渐往下伸展,形成一个一米左右的缓坡,这就是进入地坑院的甬道了。甬道上方与窑皮交接的位置一般设置有拦马墙,地面铺有青砖,入口处放置两个石墩,种上一核桃树。绿荫掩映下,村民在此歇脚聊天。
坡道多是弯的,顺坡而下,抬头便看见一个青砖砌筑的尖拱形门洞,通常镶嵌一副匾额,写有“福寿安康”等,这就是园门了。园门是地坑院的第一道门脸,也是区分室内外的一个分界线。过了园门,塬上炙热的阳光被挡在身后,厚厚黄土带来的阴凉扑面而来。继续向前,头顶由蓝天换成了黄土,光线暗了下来,坡道的尽端伫立着一座门。黑板门镶红边,朴素而庄重,这是地坑院的大门。倘若门上落锁,就无法进入院内,因此这是一道关系到地坑院安全防护的门。跨进大门,便进入了门洞窑,地面变得平坦。门洞窑中靠边会放置一些农具,侧设置一个凹入的拐窑,里面打一眼吃水用的水井。门洞窑的尽端设置第二道门,称为“二门",二门成为区分内外、男女有别的礼仪之门。现在的地坑院往往不设置二门门扇,门洞窑直通地坑院,空间由暗转亮。站在门洞窑内来回观望,深长的门洞两端都有强烈的阳光,这里仿佛是一条时空隧道,一端沿坡道蜿蜓而出,连接广袤的黄土塬地,一端通往封闭安静的农家院落。
出了门洞窑才真正来到地坑院中。四方的崖面围出四方的天井院落,头顶是四方的蓝天,脚下是四方的黄土地,这就是凹入大地、深入黄土的“地下四合院”。虽然看不到太阳,依然能时刻感受到它。阳光毫无遮拦地从上面照下来,在院子的一侧投下浓重的阴影。院心种有一两棵石榴、柿子或梨树,饱满的果实在枝叶间闪着光。黄土崖面上整齐地排列着一孔孔窑洞,略扁的尖拱,精致的窑脸,贴着黑色剪纸的门窗,还有串串火红辣椒和金黄玉米,处处透着农家生活的满足与安详。
8洞6窑
沿着环绕院心的砖铺通道,可以走到每一孔窑洞门前。拉开精致的风门,推开厚厚的老门,走进主人生活起居的窑洞内,又是不同于院子内的一阵阴凉。密洞内正中是尖拱的最高处,由此顺弧线而下连着墙直至地面,天花和墙面连在一起,与地面浑然一体,这是从黄土中挖出的居所,与大地紧密相依。紧挨门窗用土坯盘出火炕,对面设置桌子和八仙椅,这里可以晒到阳光,宽敞明亮,是生活起居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炕尾盘上锅灶,是冬天生火做饭的所在。再往里,光线暗下来,温度也比门口低了,用作储藏粮食、放置物品。窑洞和农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切都显得那么妥帖。深厚的黄土隔绝了外界的噪音,窑洞内部十分安静,一辈子住惯了窑洞的老人很难适应地面上的车水马龙——太吵了,不接地气儿,睡不着觉。
地坑院扎根在黄土塬上,和大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身十分独特的空间形式和空间感受。
冬暖夏凉的生态住居
陕县地坑院取之自然、融于自然。建造时只需开挖黄土,花费最少的人力资源。建成后,无须消耗多余能量,即可保持室内温度冬暖夏凉。根据实地测量,地坑院窑洞内的温度夏季在25℃左右,冬季在10℃左右。冬季加上做饭烧炕,基本不需要再增加取暖设备,室内温度可以保持在15℃左右。所以,窑洞的使用维护费用低,消耗能源少。
10洞8窑
陕县黄土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塬,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模型。
黄土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
因为窑洞是在黄土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而无外部体量,所以它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佳建筑类型之一。
窑泂深藏土层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等功能,是天然的节能建筑典范。
自主协调的塬上村落
一座座地坑院构成的村落除了有独一无二的塬上景观外,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秩序隐藏其中,维护着地坑院的共同发展,显示出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智慧。
附:APP使用方法
购买图书
长按识别小程序购买本书
文案
黄黎明
编辑
木易夭夭
校对
鹿鸣呦呦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