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挎个包袱嫁了人,15岁开始生娃,1
2022/11/20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643.html
13岁的年纪在干什么?刚上初中,花一样的年纪,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觉得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高大娘,13岁已经为人妻,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了。
高大娘是我们在陕县拍地坑时遇到的。那几天阴雨连绵,我们惦记着那些没人住的地坑院,不知道能不能扛得住,决定去看看。村子里一位穿着紫色上衣的老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下着雨她不说往家赶,冒雨在一座地坑院的窑院顶上往下瞧,满脸焦虑的样子。我们问她在看什么?老人说这是自己家的地坑院,现在已经不住人了,前几天雨太大了,担心会不会被雨水冲垮,趁着现在雨小了,过来看看。
人老了,可能都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要是有听众就更好了。和大多数留守老人一样,高大娘给我们讲起了她的故事。
老人说,她姓高,今年84了,自打13岁嫁到这个地坑院,在这里过了70多年了。看着老人浓密的头发和矍铄的精神,哪像80多岁的人呀,真的吗?我们看着也就70吧,影友L老师说道。高大娘被夸得不好意思了:大孙子开了个理发店,前一段时间非得给她染染头发,说是显年轻,看来孙子手艺还真不错。
老人说,出生于战乱年代,家里孩子多,吃饱饭都成问题,老伴和他是一个村子的,早早就定了娃娃亲,到了13岁,没有嫁妆也没有彩礼,她挎个包袱带着几件旧衣服就嫁到了婆家,在这个地坑院里成的婚。这地坑院有多年了,是她公公建的。我们看着地坑院确实有年头了:窑顶长了杂草,瓦面已经有脱落,窑面已经有裂缝,窑洞和人一样是需要爱和温情的,再好的窑洞,只要没有人住,用不几年就开始破败。
我们开玩笑说,大娘,你们结婚那会为什么不要彩礼呀?你和大爷还算是青梅竹马呀,一块长大的,大爷对你肯定不错。大娘笑了:“要啥彩礼呀,那时候两家都穷。嫁到婆家有婆婆管着,你们是不知道,以前的婆婆对媳妇那个凶呀,幸好有老伴护着,能吃饱饭,能少受委屈就知足了,哪像现在,彩礼高的吓死个人,大孙子娶媳妇时,彩礼加上城里的房子就花了几十万,想都不敢想。”
高大娘说,自己生第一个孩子才15岁,那会也不懂啥计划生育,一连生了7个孩子,四个女儿三个儿子。也怪了,那会的庄稼地不像现在产量高,咱这农村还老是缺水,就是靠天吃饭。孩子多,她和老伴拼命干活还是不能让孩子吃饱饭,三年自然灾害时,三个小点的闺女都饿死了。成了她和老伴心底一辈子的痛点。看见老人提起往事伤心,我们赶快岔开话。
这是老人住的的小屋:确实小得厉害,可以说是蜗居了,一米二左右宽的土炕几乎占据了屋子大多半,正对着小土炕放了一高一矮两张桌子,摆满了锅碗瓢盆,中间过道也就一米宽吧,勉强过个人,对着炕头一个旧橱子上摆了一个老式电视机,整间屋子大小看起来最多超不过10平米。
老人说,老伴走了十年了,临走时不放心她,知道和儿女住一起不是个长法,早早给她盖了这间小屋,怕她一个人在地坑院里住,有个三长两短的都没人知道,说起码以后有个啥问题喊人总方便点。屋子虽说挤巴,毕竟是自己的家,住着踏实,在这里还能看见老院子,那是老伴留给她的念想。老人说,虽然不在这地坑院住了,但是这里有她和老伴的影子,有一辈子的记忆。
老人念叨着,自己现在很知足了,每月有养老金,看病有医保。逢年过节村干部还给老年人发福利,这放在过去想也不敢想,她每天吃饭前都要念叨念叨共产党好呢。闺女儿子都算孝顺,闺女就嫁在本村,家里条件也不错,隔三差五来送点好吃的,可是享了闺女不少福。
儿子们也常来看看。就有一件事放心不下,二儿子是脑血栓后遗症,干不动重活,在家里地坑院上面养牛,孩子家住在前面,她平时住在这里也能帮着孩子看着牛,帮他给牛喂喂草料。自己现在身体还不错,能帮孩子一点是一点。
老人该吃午饭了。告别了老人,我们不禁感慨老人活得通透:日子不算富裕却又异常满足,经历了战乱年代,经历了人生大悲,岁月并没有将老人打垮,仍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每一天。老人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